第24章空灵之境
民以食为天,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精炼表达。虽然说的精炼,但是却不仅仅止于吃喝,更是把人情世故,融于其中。饭桌上看吃相也更是精髓中的精髓。此中之妙,妙趣无穷,后文会专门陈述。
林象见大家基本都已经酒至半酣,便起身,走到书案前,提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家正是饭正饱、酒微醺的时候,刚开始只是看着林象在提笔挥毫,离的近的还跟着林象慢慢一起吟诵,慢慢整个大厅好像整体瞬移到另一个世界:
“欢迎大家进入空灵之境”一个声音清晰的出现。
每个人独成一个世界,又没有离开当前的聚餐;自己独成的世界,宽广无垠、空无一物。
瞬时,整个世界又变成如同一面清晰透明的显示屏,每个人不但能在这个显示屏中看到从自己出生后,直到如今的一切画面。
而且还能真实的看到那些画面在播放时自己当时内心的喜怒哀乐同时展示。
这时罗燕如看到自己6岁时,在路上遇到一条大蛇,而这条蛇出现的同时,她的感受“害怕”这时候不是以感受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在那条大蛇背后同时出现了一个画面,只是一个类似于电波一样的画面,这时罗燕如没有任何感觉就是一张蛇的图片然后蛇背后就是一张电波图。类似于我们所说的脑电波。
大家知道在我们的世界:我们眼睛最多就是能看到我们从有记忆以来发生的各种事情的图像,至于这些图像发生时你当时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者你后来回忆这些画面时的喜怒哀乐,都是在我们所谓的“心里”,我们把他叫做“感受”。
再说的烧脑一点:就是你看到的画面是在眼睛里,但是你在画面里时和你在看画面时,你所有的“感受”它不是画面,是不会出现在你眼睛里,是出现在我们称之为“心”的地方。
就比刚才罗燕如看到一条蛇,她感觉很害怕。这句话对她来说就是:她眼睛看到蛇这个画面,然后她的心感受到这个害怕,最后再被她的大脑合成一个同步的画面。
但是我们只要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两个不是同步的。
但是在现在这个独自一人就成一个世界里。
还是同样那句话:罗燕如看到一条蛇,她感觉很害怕。
它就是同时以画面的形式出现的就是她眼睛看到蛇这个画面的同时,她害怕的那种感觉也以画面呈现出来了。
也就是说她不需要像我们这个世界一样,先看到画面再匹配感受。
当你进入到画面和你的感受都是同时以画面的形式出现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再去匹配一种感觉,当然就不需要去分辨这种感觉是好还是坏。
大家再回想,我们在这个世界之所以有喜怒哀乐,并且会被喜怒哀乐所捆绑住,就是两个原因:一境相分离,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相,我们通过相所被匹配的感受以及对感受分别被称为境;
二我们对能看到什么相和被匹配什么感受,都做不了主。
所以,我们经常会说:“我们虽然不能决定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能决定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所发生的事情”
这句话或许在你没有进入到林象所控制的这个你可以独立成一个世界的空间中,你会觉得很合理,很正能量。
而实际上,你会发现很多话,看上去很有道理,很有正能量。
但是我们无论看了多少类似的道理,却总是发现你根本做不到这些道理。
我们会为这个现象找到很多合理的理由,然后放过自己。
之所以,看着有道理,却做不到那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人,是进入到可以把现象和感受都转换成同时发生的画面。
所以他看到那条蛇,他不会被匹配一个害怕的感受。
换成另一个说法就是:他即便是和你看到同一个画面,出现在你的世界里就是画面和感受不同步并且无法做主。
而他看到画面时所出现的感受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标记的的画面,就像婴儿看到刀子和糖都敢拿到嘴里尝一尝。
就这样林象只是创造了一个课堂,大家各自在这个课堂中通过最先进的仪器解码了在我们这个世界无法解码的那些“问题”当你见过了森林,你就不会再沉迷于一花一草。
所以当林象把《将近酒》176个字写完时,这堂课就结束了,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所以同一堂课,同一个老师,但是总会有不同的学习结果。
林象一个响指“啪”大家如梦初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