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君问归期(6)
第二天,兄弟俩搭着一辆送鱼车进了湖州城。然后,悄悄地雇了一辆车,前往古道山。
于路无话。
兄弟俩刚到古道山下,就看到几辆乌篷车停在山下。到了山下,兄弟俩还没有来得及拿下事先准备好的三牲礼品,就看到一个身披大红袈裟的和尚走下山来。这不是建文帝吗?数年不见,建文帝没有多大变化,只是头上多了三行戒疤。建文帝双目微合,步履从容,登上了一辆乌蓬小车。鞭声一响,车声辘辘,绝尘而去。
几年前的风雪中,建文帝就是这样旁若无人的上了古道山。如今又是对兄弟俩视而不见,绝尘而去。如果再晚来一刻,只怕这一面也不可见。愣了一会儿,兄弟俩提着三牲礼品,失魂落魄的走进了东明禅院。拜过佛像,留下香火钱,怅然而归。
回到湖州,兄弟俩想起了飞英寺,再一次登上了塔中塔。太湖依旧水碧山青,帆樯点点。兄弟俩胸中的烦闷稍稍缓解。
“两位是戴公的后人吧?”兄弟俩一愣,不知道身后什么时候站了一个人。中等身材,体型微胖,黧黑的面皮上一根胡须也没有,正向太湖眺望。
塔里除了这个人,就只有兄弟俩了。项承志问了一下心神,拱手道:“尊下认错人了吧?”
那人头也不回,用下巴指了一下太湖,道:“铁公的女儿还好吧?”
杀了他!兄弟俩不约而同的涌起杀机。这一回出来,琴和剑都留到了岛上。不过,就是赤手空拳也不是什么难事。正要靠近,那人似乎知道兄弟俩的心思,道:“应大师已经有了安身之所。你们也回到那里享受天伦之乐吧。没有什么事就别上岸了。”
“你到底是谁?”项承志的声音有些阴沉。
“我的师傅他老人家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铁公的女儿救出来。你们要不是沾了她们姐妹的光,还想逃出锦衣卫的手心吗?好在纪纲已经死了,只要你们小心些,总不会出什么事了吧?好了,我还有事。以后,是福是祸就看你们的造化了。”说着,那人头也不回的走下阶梯。
很快,就看到那人和一个大汉走出了飞英寺。走到寺门的时候,大汉回头往这边望了望。几个人一见,立刻张大了嘴巴:那不是黑龙吗?
这个人究竟是谁?他怎么对我们的身世如此清楚?良久,项继先迟疑地道:“这个人怎么像那个到积翠庵里布施的太监呢?”就是他!项承志也点了点头。
项继先说的没错,却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奉永乐皇帝之命下西洋的郑和。而他们也没有看错,跟在郑和身后的人就是黑龙。
看到黑龙回头,郑和冷冷的道:“你回头看什么?灭你们龙王寨的是纪纲和锦衣卫,和他们几个没有关系。”
黑龙恭谨地道:“这个黑龙知道。”
郑和道:“没有你,我也无法向皇帝揭发纪纲的罪行,将他们绳之以法。当然,纪纲不死,你们的家人也无法获救。”
可是,郑和也不知道,因为龙王寨放火烧了王宾的宅院,才引起道衍的震怒,吩咐纪纲灭了龙王寨。可是,道衍也没料到,纪纲扣押了五个寨主的家眷,胁迫五个寨主为其效力,做锦衣卫不能直接出手的事,害得四个寨主死于非命。
从贵州回来,纪纲继续扣押龙王寨的家眷,控制黑龙。为了几十条性命,黑龙只好忍着。终于在几年后,黑龙发现纪纲私藏兵器。他也打听到郑和是道衍大师的徒弟,是永乐皇帝面前的红人。就偷偷找到刚刚下西洋回来的郑和告密。纪纲一死,龙王寨的几十口人获救。为了感谢郑和,黑龙自愿做了郑和的贴身护卫。所以,项承志几个人才在飞英寺看到了黑龙。
几年后,又是一个雨雪交加的夜晚,已经坐了整整十七年龙椅的永乐皇帝放下一切,急匆匆赶到大庆寿寺。屏退了所有的侍从,永乐皇帝走进了一间简陋的禅房。破旧的禅床上,面容憔悴的道衍半躺半卧。
屋里,只有一盏麻油灯,散发着昏黄的灯光。
听到声音,道衍费力的睁开眼睛,当他看到永乐皇帝,脸上浮现一丝笑意,道:“请恕贫僧无礼。”声音轻的不能再轻,宛如一缕夜风。
永乐皇帝走到近前,俯下身,道:“太师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释放溥洽吧。”永乐皇帝一愣,道衍以为永乐皇帝没有听清,又重复一遍,声音还是很轻。
“好吧。”永乐皇帝的声音也很轻,还点了一下头。
道衍听到了,同时也看到了,脸上浮出满意的笑,阖上双目。
永乐皇帝没有走,端详着道衍安详的面容。良久,喟叹一声,拿出一只布包,打开,铺在桌子上。布片有二三尺见方,中间还有两张纸。
布片有字迹,奇形怪状,灯光下,显得诡异难测。永乐皇帝拿起纸片,借着灯光展开。字迹工整:
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薇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有望翠华临。
另一张:
阅罢楞严罄懒敲,笑看黄屋寄昙标。
南来嶂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唯有群鸟早晚朝。
下面只有四个字:臣录云南。
布片是纪纲拓的天书,纸片是胡濙从云南的无名野庵中抄来的。永乐皇帝苦笑了一下,提起来,放到油灯上。昏暗的禅房忽地一亮,转眼之间,布片纸片化为灰烬,飘落。
一阵寒风吹过,油灯倏然熄灭。
雨雪绵密,乍暖还寒。
初稿2019年4月29日
二稿2019年9月19日
三稿2019年10月17日
后记
建文帝的下落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语焉不详。也正是这个原因,不止一次被选为创作题材。
太阿剑是威道之剑,以建文帝做为历史背景,甚至还让太阿在他的手里显示了一下传说中的威力,实际上不过是取太阿倒持之意。再好的武器,也要在合适的人手里,才可能发挥武器应有的作用。
建文帝死于大火也罢,逃匿民间也罢。能够被屡屡选为创作题材,和为他死节的众多大臣也不无关系。曾经被鲁迅先生拿方孝孺“台州式的硬气”来称赞左联烈士柔石,可见一斑。
改换门庭有改换门庭的道理,拒不合作有拒不合作的理由。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抉择。而这一切,无关乎对错。
往事已矣,云散无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