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笑谈三国之,华容道上究竟是谁放走了曹操? - 三国历史及民间传说品评 - 风子何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118章,笑谈三国之,华容道上究竟是谁放走了曹操?

纵观赤壁之战,其实在曹操出征之前就已经有了定论,其败论有四,索性先简单概括一下,再继续今天的故事:

第一败,当时的马超、韩遂等人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而且关西军也一直都是曹操的一个大威胁。

第二败,为了能够和吴越争衡,一举荡平东吴,曹操舍弃鞍马,利用水军作为此战的主力,这本来就不是中原士卒所擅长的,这一点曹操自己也很清楚。于是他任用了蔡瑁等人以及荆州的十万水军,可惜这次曹操又错了,他是高估了荆州水军,也低估了吴军和长江,大战前的那场接触,就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才有了后来曹操的铁索连舟,被周瑜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

第三败,当时正值盛寒,天寒地冻,马屁没有草料供给。根据《三国志》记载:公烧其馀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由此可见,当时不仅战马没了草料,士卒也快断粮了,并且军中出现了瘟疫。这两大问题困扰着曹军,即使再多的军队恐怕也难以取胜。

第四败,中原军事远涉江湖之间,导致水土不服,士卒必然会出现疾病。据《三国志》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这里记载的其实很委婉,事实则非常残酷。军中出现严重瘟疫,加上曹操对形势判断错误,其败局已定。

分析完了赤壁之败的主要因素,继续讲今天的故事,今天要讲的赤壁之战后,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的故事。

首先要说的是,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只是小说中虚构的故事,旨在突出关羽义气千秋的高大形象,同时也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定了曹操不敢从大路逃跑。

话说赤壁之败后,曹操率残部向华容道突围,与此同时,刘备一方也展开了一系列的部署,军师诸葛亮把能派出去的将军都派出去了。可是唯有华容道上的这一支军队,诸葛亮始终犹豫不决,而且诸葛亮料定了曹操要走华容道。这时,被晾在一边的关羽站出来说话了:“军师,所有的人都派出去打仗了?为什么没有给我分配任务呢?”

诸葛亮说道:“此时倒是有一个地方还没有派人前去,只是这个地方不适合你去,所以,将军还是在家歇着吧!”

关羽说道:“为什么不适合我去,难道军师不信任在下吗?”

诸葛亮说道:“将军文韬武略,神勇无敌,我自然知道,只是我料定了曹贼必然会从此地逃跑,而曹贼曾经有恩于将军,所以才说你不合适。”

关羽捋了捋长髯似乎明白了诸葛亮话中的意思,说道:“若是如此,军师也太小看我关羽了,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乃是国贼,人人得而诛之,关某人岂会因为他的一点小恩小惠而废大义,请军师下令吧!”

诸葛亮说道:“将军既然执意要去,我也不好阻拦,只是此次前去非同小可,若将军念其往日之恩,放走了曹贼该当如何?”

关羽说道:“军师如果不放心,关某可立下军令状,曹操不走那里也就罢了,若是当真如军师所料,关某必将他的狗头砍下来献与军师。”

诸葛亮说道:“好,快取军令状来,省得他反悔。”

于是关羽签下了军令状,带着五百校刀手浩浩荡荡地奔赴华容道而来。关羽刚把军士们埋伏好,就见曹操顶风冒雨而来,关羽立刻上前拦截。

曹操见到关羽,很是惊讶,问道:“云长兄为何在此啊?”

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威风凛凛地说道:“丞相少见,甲胄在身,容关某不能见礼了,如今两军交战,你我乃是死敌,不瞒丞相说,关某此来乃是奉了我家军师之命特意在此等候,取你狗命的。”

曹操听后说道:“原来如此,可是云长兄,恐怕你这次是屎壳郎遇上窜稀的,白来一趟了。”

关羽说道:“此话怎讲?”

曹操说道:“云长兄有所不知啊,我曹操一生别人的老婆倒是养了不少,可唯独没有养过狗啊!”

关羽说道:“当真?”

曹操说道:“自然当真。”

关羽说道:“既如此,关某告辞了。”

说完就带着五百校刀手回去了,曹操也得以安然无恙的从华容道逃回了许昌大本营。

此时,诸葛亮派出去的各路兵马都已回来,且都有所斩获,只等关羽了。只见关羽垂头丧气的走来,诸葛亮说道:“将军可曾砍了曹操的狗头回来?”

关羽摇头说道:“没有。”

诸葛亮说道:“莫非那曹贼没有走华容道吗?还是将军去晚了,曹贼已经过去了呢?”

关羽说道:“曹操确实走了华容道,而且我们也刚好在那里相遇。”

诸葛亮说道:“既然如此,那关将军为何没有斩杀曹贼,将他的狗头带回来呢?”

关羽说道:“关某和曹操相遇后,我就说我是奉了军师之命来取你狗命的,可是曹操说他根本就没有养狗,所以我就放他过去了。”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为之愕然,过了半晌,诸葛亮才深深叹息一声说道:“将军义气千秋,也是那曹贼命不该绝,罢了!”(以上纯属玩笑)

总之,按照《三国演义》的情节,关羽在华容道上出于往日情分,义释了曹操,也因此成就了关羽义气深重的美名。

罗贯中之所以安排了这样一段剧情,用意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突出关羽义气千秋

这和当初灞桥之上挑袍形成了对比,我们都知道,关羽离开曹操去寻找刘备时,曹操曾在灞桥之上赠送了关羽一领新的战袍,关羽是用刀挑起来的。当时关羽也曾对曹操说过:“承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华容道二人再次相遇,关羽看到曹操如此狼狈,心中难免有些不忍。

第二,突出了诸葛亮的智谋

诸葛亮算准了曹操兵败后不敢走大路,曹操果然如诸葛亮所料走了小路。也说明了以曹操的老奸巨猾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可见诸葛亮之神机妙算谁人能及呢?

第三,也突出了曹操的奸诈

在罗贯中笔下,可以说把曹操的奸诈描述的淋漓尽致,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任何人的一个人物。面对关羽的阻拦,曹操自然要把往日对关羽的恩情拿出来表演一番,还提到了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以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义。甚至还引用了庾公追子濯孺子的故事,曹操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关羽能够放自己一马。

不过罗贯中笔下这段故事弊端也太明显了点:

第一,过度的神话了诸葛亮

书中说诸葛亮能够夜观天象而断定某位重要人物是不是该死,他正是以此推算出曹操命不该绝,才让关羽去拦截曹操的,这一点文中好像有写到,而且是诸葛亮亲口说的。所以,也可以说是诸葛亮成就了关羽义气千秋的美名。

鲁迅曾说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会让别人感觉诸葛亮这个做事情不够真诚,什么事情都要先考虑好了再去做。这样的一个人,领导恐怕也要防着点吧,怕他夺权啊!其他同事也会放着他,怕他加害自己。

第二,罗贯中这样的安排使得关羽无法自圆其说

关羽是个义气深重的人,同时,他还是刘备手下的大将,未来蜀汉阵营的五虎上将之首。而关羽却为了一己之私,放走了敌对一方的最高统帅,这是什么行为?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真实的战场上,那就是通敌叛国的大罪啊!如此大的罪过,试问谁能容忍呢?

第三,颠覆了历史上诸葛亮的形象

史书上记载的诸葛亮是一个纪律严明,执法如山的人物,就拿街亭之战来说,诸葛亮就曾因马谡的错误决断而将其正法。回到成都后诸葛亮还上疏自降三级,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执法严明的人。

可是在小说中,就这件事情而言,关羽已经立了军令状,却没有受到任何的处罚,分明是因私废公了,处理事情如此儿戏,又怎能成就大业呢?

第四,以此使关羽信服诸葛亮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