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诸葛亮为什么能受到后世推崇?
哈喽,大家好,我是风子何,是的,我又回来了。有几天没写东西,还真有点怀念,虽然写出来的东西没什么水准,但有时间的话还是想写点东西,不为别的,就是不想丢掉了这最后的一个正经的爱好,不然我特么就真的只剩下抽烟、喝酒、玩游戏了,那样属实不是我想要的结果。
之所以这几天没有更新,其实也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忙,上班累得跟死狗似得,下了班回来洗洗涮涮后只想躺着,什么都不想做。其次就是最近遇到了一些写文的障碍,突然觉得过分的搞笑有些不够严谨,加之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就想着先学习一下,可是看了一些文章发现,原来一些作者的文章也就那样吧,我似乎有找回了信心。
这几天虽然工作忙没更新,但工作之余也没闲着,看了一本不错的闲书,总算是有些收获的。同时,这几天又重新在读《三国志》,怎么说呢,和之前一样过目就忘,记住的内容...好像什么都没记住,我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读书呢?又或者是不是书本的内容过于枯燥了呢?可能是的吧。
呃...闲话就不说了,咱们继续讲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依然是大家所熟悉的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村夫...诸葛亮。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路诸侯争霸,为了抢夺地盘相互厮杀、吞并,掀起来了一段气势恢宏,精彩纷呈的三国乱世,与此同时,群雄逐鹿也搞得民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怎么突然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太恰当呢?在那个乱世之中有英雄吗?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文章里再作解读吧。
有人说乱世是最容易造就人才和成就人才的,这句话我非常认同,在三国时期确实诞生了不少名将,如关羽、张飞、张辽、夏侯氏兄弟家族、曹氏家族、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等,这些人都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身为一个合格的军阀,手底下只有能打仗的将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能够为其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文臣作为辅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谋士。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谋士,如曹魏的贾翊、程昱、荀彧、荀攸、郭嘉;蜀汉的诸葛亮、法正、庞统;袁绍手下的沮授、田丰;吕布手下的谋士陈宫;还有被曹操拐跑的徐庶,都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尤其是贾翊,可以说是三国时期真正做到了算无遗策的人,所提出的计策就没有不奏效的,在投靠曹操后大放异彩,帮助曹操一步步强大。那么在这众多的谋士当中,为什么后世偏爱诸葛亮,对其推崇备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咱们首先简单讲解一下诸葛亮的成就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做到了蜀汉的丞相,同时他又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拥有这样的成就和如此多的头衔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蝎子拉屎独一份”,而且,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那么诸葛亮的出身怎么样呢?
据记载,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诸葛氏又是琅琊地区的名门望族,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于东汉末年担任泰山郡丞,典型的官二代。
不过诸葛亮早年并不顺遂,三岁时母亲就因病去世了,八岁时又失去了父亲,诸葛亮便和弟弟诸葛均跟随叔叔豫章太守诸葛玄到了豫章。可是诸葛玄的豫章太守是袁绍任命的,朝廷并不承认,就拍了朱皓取代诸葛玄,于是诸葛玄就带着兄弟两个前去荆州投靠刘表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十六岁的诸葛亮选择了隐居隆中。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很有才华了,并常常拿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的狂了,也因此,诸葛亮有些不受人待见,只有徐庶,崔州平等人和他交厚并相信他的才华。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出山
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再一次吃了败仗,可谓是人生坎坷啊,打败他的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代枭雄曹操。兵败后刘备去投靠了荆州的刘表,与此同时,刘备积极的联络当地各路豪杰以求东山再起。
当时刘备依附在荆州刘表那里,屯兵新野。刘表之所以让刘备屯兵在新野,说白了就是看出了刘备是一个有野心的人,终究不肯久居人下,让他屯兵新野就是不想让他做大而威胁到自己的利益。这个时候刘备也意识到了自己经常失败的原因,就是少了一个能够为自己出谋划策的谋士。
刘备在新野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人,就是诸葛亮的好朋友之一徐庶,按照《三国志》记载,徐庶是主动来投靠刘备的,算是毛遂自荐,并得到了刘备的器重。作为好朋友,有了好处徐庶自然就想起了诸葛亮,就对刘备说道:“我有个好朋友叫诸葛亮很有才华,可以帮助您壮大草鞋公司,您愿意见吗?”
刘备说道:“那你就帮我请他过来吧!”
徐庶说道:“这个人很清高,您可以去见他,但不能让他来见您。”
刘备此时求贤若渴,听徐庶称赞诸葛亮的才华,自然心动了,就决定前去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

据记载,在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前,还有一个人曾向刘备提起过诸葛亮,这个人就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他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博学多识。司马徽客居荆州襄阳时遇到了刘备,向他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并声称“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可是当时刘备可能是太着急了,忘记问二人居住的地址了,就没有去请,后来得徐庶推荐才“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和刘备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为他的未来规划了一副美好的蓝图,这段对话被后世称为《隆中对》,因为字太多就不写了。刘备听完了诸葛亮为自己未来的规划非常兴奋,马上立刻就邀请他出山来辅佐自己。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
东汉末年可谓是群雄争霸的时代,各地军阀在争夺地盘的同时也广招天下贤士,当时的曹操更是求贤若渴,可以说诸葛亮当时不管去投奔谁,自己的才华都能够得以展示,那么他为什么选择隐居不出呢?难道他对做官不感兴趣吗?
当然不是,从他“自比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人,而且他很想做官,那他为什么不出山呢?
首先,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没人知道他。诸葛亮少年时就隐居隆中过起了田园生活,所交的好友又是徐庶、崔州平之类的隐士,这也导致了他的名气在当时根本就传不出去。而且他很狂,经常拿管仲、乐毅来比较自己的才华,这二位可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啊!你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居然和他们两人相比,确实狂妄了些,即使有人知道他,恐怕也会觉得他是一个疯子吧!
其次,当时的曹操虽然已经很强大了,但作为遵从儒学思想的诸葛亮来说有着强烈的正统观念,而刘备是汉室宗亲,符合诸葛亮心中的“正统”观念,相比之下曹操和孙权也就成了“乱臣贼子”,这也是诸葛亮选择刘备的原因之一。
另外,曹操本人文韬武略兼备,其智慧、才干远在孙权、刘备之上,而且曹操手底下已经有了荀彧、荀攸、贾翊、程昱等一大批的文臣谋士,他们的才华并不逊色于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到了曹操那里可能就要坐“冷板凳”,并不可能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那么投靠孙权怎么样呢?其实孙权这个人并不是心怀大志向的人,并且孙权也有文武双全的周瑜,又有鲁肃、张昭等一大批谋士,诸葛亮去了东吴同样会被排挤打压。
所以当时只有刘备是诸葛亮最好的选择,首先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过刘表、和刘璋没有野心,只求自保,这样的人诸葛亮自然不会考虑。

其次刘备有野心,一心想要匡扶汉室,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他嘴上是这么说的。刘备又以仁义著称,受天下人敬重,而且刘备当时最缺的就是真正有才干、有见识的谋士,并礼贤下士,求贤若渴,诸葛亮认为投到他的帐下一定能够受到刘备的尊敬和重用,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事实也证明了诸葛亮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那么诸葛亮出山后都有哪些成就呢?
首先先说一下诸葛亮政治上的成就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
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其在任期间不仅带头廉政,为其他官员树立起了一面旗帜,还把廉政作为重要的政治、法律来抓,这对蜀汉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对蜀汉皇宫以及刘备陵寝惠陵的规模做出来严格的要求和控制。
刘备死后,蜀汉后主刘禅更是几乎把所有的军国大小事务都托付给了诸葛亮,“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柜。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上层成为了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各级官员都以诸葛亮为榜样,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一个廉洁的政治时代。
以此来看,作为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政治上可以说非常的清廉,而且他不仅自己清廉,还带动了蜀汉一大批的官员,这样的成就和他的为官之道确实值得后世推崇和学习。
而且诸葛亮入蜀后看到益州法令废弛,地方势力做大,严重影响了刘备集团的统治,诸葛亮认为官民混乱君臣无道是导致纲纪紊乱的根源,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

而与儒家以礼治国治国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治乱兴衰的根源不外乎一个“法”字,并一再强调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他指出“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并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三国志·诸葛亮传》
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入蜀之初便和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依照秦汉旧律进行删减完善共同制定了蜀汉的法律《蜀科》,另外诸葛亮还自行起草了各种科条律令数十则,内容包括《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内容丰富,律法严明,为蜀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说完了政治,再来看看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