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论影响力
过了半个月,李世民在在书房又把赵子云等人叫到一起。因为政令已经发那个出去了,却不见得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并且各地官员反馈的消息也是由中书省的官员给上传到那里的。
上面的消息基本属于各地反应不大,似乎大家都是在观望中。
对此李世民是十分的着急的。
自己的政令竟然发挥的效果如此的慢吗?
这是给天下寒士一个上升的途径,为何大家的反应是如此的慢热呢?
他想不明白,按理来说,理应是各地早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加了。
然而却并非他所想像的那样。
所以才出现了赵子云,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再次被叫了过来,这次还多了一个魏征。
几人都是喝了一杯茶水,然后等待着李世民的发话。
然而李世民却是一副愁眉之样。
赵子云看道李世民的样子,手上同时还拿着一些奏章,就知道李世民愁闷的原因。
“陛下,今日叫我等前来,难道是因为事情发展并不顺利所致?”
李世民此时抬起了头,斜着眼睛看向了赵子云,哼笑一声。
满脸都是苦笑,这就更加印证了赵子云的想法。
几人也是看到了李世民的神情,大致也是明白了。
“子云啊,你果然是聪明啊,朕的心思全被你看透了。”
李世民终于是说话了,他们的心里才放松了一些。
“臣不敢,不知具体是什么原因啊?还请陛下示下。”
赵子云可不想跟他们浪费时间在此,如果有时间还不如回去瞬觉,或者去想想怎么赚钱呢。
李世民把他们叫来都半个时辰了,又不说话,他们能不着急吗?
李世民指了指案上的许多奏折,然后让身边的内侍给几人拿过去看。
“你们先看看这些,看了你们知道了。”
很快他们就将上边的内容看了一遍。
除了赵子云,他们都是有些惊讶和疑惑。
上面内容无非就是说各地的书院目前的生源很难招上,倒是有一些夫子前去应招,但就是考核通过者极少。
各地响应的情况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长孙无忌看了之后,淡淡的开口道:“陛下,此事是急不来的,各地的政令完全被世人吸收接受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只要各地官员响应积极,问题不大。”
“陛下,这个情况确实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需要多次的政令传达,让百姓知道陛下纳贤之决心,他们必当出来报名的。”
长孙无忌说完,房玄龄立刻又站出来了。
“臣思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无外乎有三个。”
“其一就是大家尚不适应,本朝虽随前朝科举之制,但是都并非完全依赖此法,同时也还存在举荐之法,这就是说除了科举而来的考生,还需要有人举荐。”
“这或许就是考生非常少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仅上学要自费,而且若是没有公投或者自投,也是很难有展露头角的时候。”
房玄龄把自己的见解说了出来。
听完之后,李世民个几位都是点头表示认同。
“是的,陛下,房大人说的不错,举荐或许就是他们的障碍,原因就是他们还得找公卿替他们投卷。”
“而这一点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是一个难点,这其中是要花钱才能办到的,因为不花钱,没人愿意为他们引荐。”
此时的杜如晦也是将一些实际情况拿出来说道。
李世民听后,有些诧异,还有这种情况?
实际上在唐朝想要做官,一般除了看成绩,看才华,基本上还要有人介绍。
基本的做法就是拿着自己代表作,找公卿投入的叫做自投,投到礼部的叫做公投。
后世的白居易就是拿着自己的《赋得原上草》投诗于顾况,而被老人家爱才。
而此时也是有这种影响的。
当李世民听完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话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有一些阻力的。
“玄龄啊,你刚才说这件事有三点原因,你刚才只说了一点,还有另外两点是什么呢?”
此时的房玄龄悠悠地走了两步,撩了撩自己的袖子。
淡淡的道:“陛下,其实另外两点就是官员们的宣传和世家本身的威望的影响。”
“这话如何讲呢?”李世民开口问道。
“事情刚出去半个月,之所以大家反应冷淡,就是因为官员的配合度不高,因为这一点牵扯出他们的利益了。”
这句话说完,李世民就更加纳闷了,朝廷选官,怎么就跟他们有关了呢?
对于这一说法,赵子云倒是默默地点头,他也是深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