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买一送一
赵子云看到李世民的样子,不免觉得好笑。这李世民有时候也像个孩子一样。
“陛下,是为了天下百姓,顺便为了太上皇。”
赵子云这么一说,李世民才醒悟过来。
“哈哈,是也,是也。”
“只是,子云,这件事估计得等一段时间,现在是不可能的,情况你也是清楚的。”
李世民也是愁闷,虽然他想修复和李渊的关系,但是却不能着急。
赵子云点点头道:“陛下所虑极是,臣知道陛下是一个重信之人,刚跟突厥签订协议,故,短期内是不可能做到这件事。”
“但陛下也不用担心,此事也不会太久的,我们目前的重中之重就是与民生息,至少得等个两三年,等到我大唐物产丰盈,民力强大,而对方失德失道之时,就是我们的机会。”
赵子云惊这话说出来,李世民听的到时很神往。
“不错,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朕就是要等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才能对他出手。”
“到时候,必然是天要灭之,而非朕失信了。”
说到这里,李世民就开心了起来。
“不错,孟子也说过:‘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就是要等这种情况出现就可以动手了。”
“子云,那你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情况呢?”
李世民跟找子云聊到很投机,便多问了一句。
此时赵子云早就想回家了,但是碰到这种情况,他不好弗了他的面子,也只能继续陪他畅快的聊。
“陛下,臣所认为的天时就是天意与时机,所为的天意就是上天降下预示,时机就是上天创造的机会。”
“这一点我们现在并没有接收到,就只能等待了。”
赵子云这么一说,引起了李世民的好奇。
“那上天的预示会是什么呢?”
李世民疑惑的问道。
“这所谓的预示就是跟天有关的,比方说上天降下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雪,或者下的冰雹,或者下的特大暴雨,总之就是让对方不好过,这就是上天降下的预示。”
赵子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他知道古人都是比较迷信上天之类的说法的。
况且他这么说,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突厥的灭亡就是跟天降大雪有一定的关系的。
贞观元年冬天的一场大雪,将本就虚弱的突厥带到更家虚弱的地步,百姓离散,境内多战事,内耗比较严重。
当时就有人说突厥离灭亡不远了,而且不会超过三年。
事实也是贞观三年后半年到贞观四年的年初,突厥就被灭了。
历史上是李靖等人的功劳,但既然他已经到了唐朝了,那么李靖等人就必须靠边站了。
李世民听到这些的时候,有点半信半疑的道:“子云,果真就会有这样的警示?”
“陛下,相信我,绝对会有的,只要你等到这样的情况,就说明事情咱们离没了突厥不远了。”
经过赵子云的解释,李世民最终选择相信。
“子云,那你说什么又是地利呢?”
李世民趁机继续问道。
“所谓的地利就是我们占据着地理上的优势,而对方处于地理上的弱势。”
“简单言之就好像我们站在高山上,而对方处于低谷中。”
“臣这里就举个简单例子,比方说明年我们粮食大丰收,而对方却是牛羊等牲口数量锐减,这可以算作是地利。”
“征战本就是耗费粮食的事情,如果对方一旦粮食不如我方,必然失利。”
赵子云如此比喻,李世民瞬间领悟。
“子云,你的这个比喻还真是贴切啊,以我之长,攻彼之短,果然就是地利。”
李世民不住的点头,,表示认可。
“人和呢?算了,你看看朕的解释如何?”
李世民本来想听赵子云说,但是一想自己对于“人和”,也算是比较通透的,就打算自己来说。
“朕对于人和的理解就是墙倒众人推,这也是失道者寡助的表现。”
“朕一向爱民如此,属于得道者,而颉利,朕可是听说他对百姓比较严苛,必然是属于失道者。”
“一个百姓爱戴,一个百姓唾弃,那么拥护谁和推倒谁就不言而喻了。”
李世民对于自己的说法表示震撼,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说的如此的正确。
“呀,朕说的竟然如此好啊!”
说着他自己都激动了起来。
“陛下,你说的真是太好了,只要满足天时地利人和,那么大唐必能战胜对方。”
赵子云此是怎么能扫李世民的兴致呢,只能对李世民溜须拍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