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江阴有家奶茶店 - 江阴一家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四月的天色,有时风和日丽,湛蓝的天空飘着丝丝白云,有时雷暴雨。

已经很久没有下雨了,东张水库甚至干枯在即,听说有的地方淤泥上露出清朝的石碑。

到达镇上的汽车站,郑十七驻足了一会儿,斑驳的街道,老马路几十年没有改变,靠近海边的码头集装箱运输车辆繁忙,真是两个鲜明的对比。

早年间的粮库外面一家小卖部,它经历了郑十七的童年,既不改装,也不彰显,走得比他的脚步慢很多。

郑志波曾经和郑秋白讨论过经济,江阴人除了出国谋生,好像大部分人很不适应在中国生存。

那天他坚定地说,我要逆光而上,追溯无数光年,去北上广扬眉吐气,后来再回,光宗耀祖。

今天风有些大,郑十七自我调侃,吹得阳光都开始晃。

他又背着换洗衣服前往涵江动车站,动车站在江口镇,距离江阴二十公里路程。

那天,站务大厅购买车票的人很多,排列杂乱,满屋人头攒动。

动车不到三十分钟就到了泉州动车站,这地方郑十七做门业时经常来。

去泉州之前,郑十七和林星武通了电话,林星武建议他先去泉州华侨大学考察,如果感觉不错他就从厦门赶上来。

泉州华侨大学的学生街位于学校后门,所谓“大隐隐于市”。

在华大学生街,不是真爱就找不到的,除了对象,就是韩台。

远离热闹的华大主道,坐落于华大最深的小巷。

最老的店铺,仍旧保持着活力。

有家用天津的地道手艺做着对家乡的思念味道。

老板说二十年的岁月?让他扎根在华大这片土壤中,无数次的吆喝声回响于这狭窄的街道里。

你若是问华大学子:”你最喜欢学生街的什么小吃?“,十有八九你会听到“天津煎饼”。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里,有一家西餐厅,静悄悄地座落在华大学生街的小巷子中——静觅餐吧。

它名副其实,需要静静寻觅才可遇见。

逛的累了,郑十七坐在一家奶茶店门口的沙发上,开始没有进去点单,里面老板让店员拿着一杯纯净水端给他喝。

老板的服务态度吸引了他,店牌叫茶饮茶宗,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台湾男人,留一个大背头,还穿着一套秋天的西装。

学生下课的时候,他一个人忙不过来,这时会有兼职生来上班,兼职一个小时八块人民币,有个南京小伙从大一兼职到大三,做起奶茶手法熟练。

郑十七点了一杯西瓜汁,里面很多黑籽,他只能慢慢的喝,奶茶店吧台很高很长,放了几张高椅,铁质的,可以转动。

郑十七就坐在上面看着他们忙碌,那时他在心里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那样熟练制作各种奶茶就好了。

络绎不绝的时间很短暂,学生上课后整条街道静悄悄,老板和郑十七才有时间聊了起来。

“有兴趣开奶茶店?”老板说他是台湾人。

“嗯,考察很久,去了上海,去了“老茶”公司。”

郑十七以为他会知道这个品牌,因为福建已经几乎每个镇都覆盖了这个奶茶品牌店。

“你可以做我这个牌子,大陆的奶茶技术最早是台湾过来。”

老板从台湾春水堂的第一颗珍珠制作的故事说起,身为小白的郑十七听的很入迷。

第二天说好了谈加盟事宜,老板说还要他的哥哥过来确认,他的哥哥是董事长,郑十七有些懵圈,就一家奶茶店有必要设置董事长?或者台湾人做什么都讲究一板一眼吧?

条款说到一半的时候,郑十七转椅咔嚓一声,中间的铁杆断了,还好人没损伤。

台湾老板比较淡定,也没问人有没有事情,继续谈合作,按照公平交易原则,郑十七需要支付三万技术培训费用,老板供应所需的物料。

谈的差不多了,台湾老板打电话把他哥哥叫来了,他哥哥在桑塔纳泉州4s店工作,谈吐优雅,看上去比他弟弟长的年轻许多。

“哦,对了,哥,椅子一张按折旧算一百四十元人民币。”

郑十七当时在心里千恩万谢,这样算帐的人怎么可能合作的愉快?当即借故刷了微信,马上转了一百四十元红包,头也不回离开了华侨大学。

林星武打来电话询问考察情况,后来建议郑十七前往南美康美镇看看,闽南科技信息学院的校区在那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