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起义 - 女摄政王 - 四月西瓜 - 纯爱同人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纯爱同人 > 女摄政王 >

第175章起义

早朝的乾阳殿前,一位谏议大夫搓搓手,“这天儿

真是越发冷了。”

他身旁另一位与他一向亲厚的太史令摇摇头,“陛下昨日连番召见朝臣,今日又急着上朝了。”

“能不着急么,咱们这位陛下搅得民怨四起,现下天儿冷了,秋日里农忙时节,陛下将人全虏来建造摘星楼,如今没有收成,百姓吃不上饭,南方的靖州、涿州接连爆发起义,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有不少百姓已经遭了劫难。皇上急着派兵平息呢。”

“眼瞧着没有收成了。皇上前些日子逼不得已开仓放粮,拨款赈济,可这几个月日日挥霍下来,国库哪里还有多少银子,拨出去的那点银子粮食,层层剥吞下去,到百姓手里的不知能否有一碗米粥。”

两人信步闲聊,早已对这位帝王不抱期望,但还是忧虑民生,“自从右相去世,右相之位空悬,皇上便提拔了太傅的长子陆子鸿为右相,如今陆家可真是一门显赫了。瞧瞧去年新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自从陛下亲政,百姓又过的什么日子。如今年根儿底下还出了这样的事,可实在是苦了黎民苍生了。”

“可是,这次陛下准备派谁去平息叛乱?”

“平南王骁勇善战,一定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是平南王虽然两耳不闻窗外事,多少还是遭陛下猜忌,平息叛乱必要掌兵,陛下怎么可能会将兵权交予平南王手中。”

“陆子淮算是有些本事的,但听说他抱病许久了,一直在府上养病。陛下现下所用的武将,步兵统领孟九安,御前侍卫杨骞和殿前指挥使晁京,皆是些惯会阿谀奉承的小人,几个月来几乎是靠谄媚陛下一步登天,武功倒是不错,却没有半点儿真才实学。”谏议大夫叹道:“再这样下去,迟早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啊。”

太史令突然问道:“李大人,可曾想过另立新帝?”

四面皆是上朝的朝臣,谏议大夫乍然一听四处张望,连忙摆手,“冯大人,隔墙有耳,这话可不敢乱说。”虽然司徒清洛是个十足的昏君,可毕竟是先帝嫡子,一降生便为太子,名正言顺,动摇了他的帝位便是动摇了国之根基。

“陛下如今昏庸荒唐,不友爱兄弟,不敬尊长,何止是民怨四起,朝堂上下也是怨恨四起。我听说,连桓王都对陛下失望,准备支持旁人称帝了。”

“可是这是谋逆,这是动摇国本的事,此事可是要杀头的啊,弄不好,还要牵连九族啊!”谏议大夫也是老臣了,为人刚正,子嗣丰厚,不少都在朝中地方做官,人脉广泛,各处都说得上话。他一介文臣,自是害怕牵一发而动全身,连累家人,一心求稳。

“诶——李大人,此言差矣。我等身为文臣,是一朝的中流砥柱,我们如今眼看着百姓水深火热,难道不想一同力挽狂澜么?再者,如今各地爆发起义,依陛下的昏庸无道,还能抵抗几时?来日外人起义,手提长刀杀入了皇城,可不管你我这些前朝旧臣,和我们的子女妻妾。”

谏议大夫闻言动摇:“那桓王可是想自立为帝?”桓王出身高贵,为人正直,又是宗室皇族,有号召力,谏议大夫不免这么想。

“非也。自从世子被下狱,桓王也是彻底心寒了。不过桓王毕竟年纪大了,力不从心,更没有这个野心,而且,桓王也只是希望能保住大齐根基,避免百姓生灵涂炭,若说唯一的私心,也只是想保护家人,毕竟如今圣上荒唐无道,桓王也不能庇佑世子一世。”

这份私心让谏议大夫不免共情,不过仍旧不明:“先帝血脉丰厚,陛下兄弟众多,那桓王的意思莫不是择其中之一?”

太史令笑道:“李大人想,如今最适宜取而代之的是谁?”

早朝之上,气氛有些压抑。

司徒清洛扫视一圈,“各位爱卿,派谁镇压起义,招抚难民,此事非同小可,关乎国本、民生和朕的千古名声,各位爱卿可有建议?”

众人虽已无法再对司徒清洛抱有任何期冀,却也仍旧只能规劝,可奈何朝中无将。曾可以领兵的亲王赵王已故,定远将军仍在边关,致远将军在幽州平乱,几月前,司徒云昭曾想将他召回来,可在魏岚的干预下,最后未能得成。司徒清洛认为镇东将军、镇南将军是司徒云昭之党徒,于是早已将他们外派到京郊大营,降为参将。

前朝以来这种朝中无将的情况,多会派皇帝的兄弟或子侄领兵,一来为防武将手中兵权过重,防止外戚干政,二来也对百姓以示皇家安抚之意。

而司徒清洛的兄弟们,先帝在时获封为王的唯有两个年长,且可以领兵的皇子,赵王、景王,先帝驾崩后,新皇登基,三皇子司徒清游获封宣王,四皇子司徒清淳获封安王,五皇子获封梁王,其余皇子虽年幼,也一一获封。

两位能领兵的亲王已故,宣王是个文人,只会些手脚功夫。安王心思单纯,前些日子又被罚跪雪中,如今还卧病在床。梁王司徒清瀚身体孱弱多病,一直深居简出。其余皇子皆年幼,没有合适的人选。

群臣交头接耳,自然明了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可战战兢兢不敢言,怕又惹得司徒清洛不快。而此时孟太尉手持玉笏,躬身出列,义正严辞道:“启禀陛下,平南王殿下曾经平乱征西,战功赫赫,臣以为此次应由平南王率兵平乱。”

司徒清洛一瞬间眯起眼来,打量着文臣之首的司徒云昭。

她面色淡淡的,负着手,长身玉立站在那里,除却看上去消瘦了些,仍旧是一贯的仙人玉姿、光风霁月。

司徒清洛眼中闪过阴森,靠在龙椅上,故意叫道:“平南王。”

司徒云昭慵懒地抬起眼来,“臣在。”

“太尉举荐你带兵平定起义,爱卿,你意下如何啊?”司徒清洛手中捏着两半虎符,语气意味深长,一副不怀好意、饶有兴致的表情盯着她,等待着她的答案。

也许是相由心生,司徒清洛的脸上再找不到往日温润单纯的影子,连与司徒清潇的那五分相似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扭曲的眉眼,明晃晃的暴戾、算计。

群臣低着头,都为司徒云昭捏了一把汗。任谁都听得出来,皇帝看似虽是询问,却是威胁,司徒云昭若是敢接,必然会引得皇帝的不满与怀疑,皇帝暴戾无道,还不知会做出什么事来。

人人皆怕司徒云昭走了先平南王的老路t,如果有一日没了司徒云昭,大齐便是真的完了。

司徒云昭不卑不亢,眼中平静,“回陛下,臣前些日子感了风寒,身子还未完全痊愈,不宜出征,还请陛下另择他人。”

司徒清洛却话锋一转,严肃道:“朕听闻,你近日,常往寒山寺去,可不会暗中做什么不利于我大齐的不轨之行吧?”

群臣皆立起了寒毛,司徒云昭却平静淡然地解释:“靖州、涿州接连起义,黎民遭难,臣心中不忍,除却开私仓放粮之外,也唯有念念佛能解心中困苦忧虑了。”

司徒清洛闻言终于放松地笑了出来,“既如此,爱卿也不要太过自苦,好好养护身体,才能为我大齐,多做贡献。”

“步兵统领孟九安、御前侍卫杨骞。朕封你们二人为辅国将军,特命你等分别前往靖州、涿州,执掌兵权,镇压起义。尔等务必尽心竭力、安抚百姓。”

武将列两个青衣官服的高大男子出列道:“臣领旨。”

群臣看着这幅场景,眼中满是忧虑之色。

散朝之后,群臣退殿,司徒清洛却独坐龙椅不动,他敲了敲龙椅扶手,一旁的太监吊着嗓子,阴阳的尖刻声音极令人不适:“平南王留步。”

司徒云昭似乎是早已料到,在上一刻便停住了脚步。

司徒清洛撑着头,眯着眼睛,“朕方才在朝堂之上的玩笑话,爱卿可不会生气吧?朕知道,皇姊一向心善,爱好礼佛,靖州涿州出了这样的事,皇姊一定是会去寒山寺吃斋念佛一番的,你必然是一直陪伴在皇姊左右的。你能在皇姊身边多多劝导,如此,朕也放心一些。”

“如今,朝中无将可用,朕为国为民,无奈将孟九安,和朕的御前侍卫杨骞都派了出去,只剩一个晁京在朕身边,所以朕怕是会时常担心自己的安危,平南王,你的王府还有三千亲兵,不如调给朕,在杨骞和孟九安回朝之前,护朕周全。”

按理各王府、公主府都有朝廷调配的亲兵维护安全,紧急时刻,各位公主、亲王可凭令牌调遣兵卫。

言语间,太监已经来到司徒云昭身边,低头弓着身子,手中端着托盘。

司徒清洛明显是要折断司徒云昭最后一根臂膀。

司徒云昭不惊也不诧,只是将令牌解下来,放入盘中,“大齐一草一木,一兵一将都是陛下的,自然归陛下调配。”

司徒云昭满意地哈哈笑了出来,站起身来,“好,平南王忠心天地可鉴,你放心,日后朕必然会保你与皇姊一世平安与荣华。”

寒山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