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8章就知道王军会拒绝
“嗯!有一次妈妈接我回家,我就问过妈妈这句话。我说妈妈你爱穆阳大伯吗?妈妈说我是小孩子,不该问这句话,可是我就想知道。”
“你为什么会想知道这个呢?这是大人之间的事情。”
“因为我同学说我妈妈是大伯的小三,我很气愤,我说不是,我妈妈是真的爱我穆阳大伯,他们非说我妈妈是您的小三,所以我就想问妈妈。”
听到这里,我的心情无比沉重,我这才意识到了好意好心不一定能办成好事。
其实,现在看来,苗苗接受了我的这些馈赠,得到的只是生活条件的改善,改善了婆婆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条件,改善了孩子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可是,她内心并不一定得到了幸福,充其量开着豪车让她心理上有了优越感和自豪感,满足感,这肯定不是幸福。
也难怪,现在王军回来了,他看到我为他的妻女和母亲所做的一切,除了感激,更多的还是压力。
“大伯,您怎么啦?是不是生气了?”
“不是,大伯只是觉得你们小孩子都不懂大人的事情。”
“大伯,可妈妈跟我说了,她是爱上您了,现在爸爸回来了,妈妈怎么办呀?我知道妈妈的开心是装出来的,她既不爱爸爸了,肯定会离婚,又不可能嫁给您,您已经有了小雪阿姨,觉得妈妈好可怜!”
“妈妈是爱你爸爸的,那时候她以为你爸爸牺牲了,现在爸爸回来了,他们的关系恢复了,囡囡,你不用担心这点。你妈妈和爸爸的感情本来就很深,不会离婚的。”
“但我还是很担心妈妈和爸爸会离婚。”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爸爸和以前的爸爸不一样了,现在的爸爸太丑了,我觉得害怕,妈妈肯定也不会喜欢现在的爸爸了。”
“不是现在的爸爸,你爸爸从来没有变过,还是原来的爸爸,只是脸上受伤了,而且,你爸爸受伤是因为去帮大伯,所以大伯要对你们全家人负责。”
“大伯,奶奶和妈妈都说了,那不怪您,爸爸受伤是因为他是警察,他只是去执行任务去了,换做是别的人报警了,爸爸也得去。”
看着这个明事理的小妮子,我是又疼又爱,忍不住又捧着她的小脸蛋亲了一口她的额头,宠爱地说道:“大伯的小公主,你非常棒,非常懂事,但你一定不能嫌弃爸爸脸上变丑了,他也没办法,他是被炸弹炸伤的,他比谁都痛苦,不仅仅是脸上的痛,他的心更痛。如果家里人都嫌弃他,他还怎么活呀?”
我这话让囡囡顿时眼泪汪汪,两颗豆大的泪珠子在眼眶里打转。
“大伯,我没有嫌弃爸爸,我就是害怕看爸爸,我会心痛,又不敢看,爸爸太可怜了,妈妈现在又不爱爸爸了,爸爸以后怎么办呀?”
“囡囡,别这样说,妈妈是爱爸爸的,这样吧!咱们俩来帮助他们好不好?让他们重归于好,变成以前的爸爸妈妈,好不好?”
“好,大伯,那我们怎么帮助爸爸妈妈呢?”
“很简单,你首先把自己小脑袋瓜里以前关于妈妈喜欢穆阳大伯这些事都忘掉,不要再跟任何人提了,能做到吗?”
“能!”
“好,击掌!”
于是囡囡和我击了一掌。
“忘掉这些事之后,你就跟爸爸说,妈妈非常非常爱他,你和奶奶也都非常爱他,想他,无论他变成什么样样子都是你的好爸爸,而且,你希望以后一家人再也不分开了。”
“嗯嗯!我明白啦!”
“然后你再跟你妈妈说,爸爸是最好的爸爸,也是最爱妈妈的爸爸,爸爸不能离开妈妈,妈妈也不能离开爸爸,最关键的是,你得说你不接受他们再分开了,要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可是如果妈妈以后真的不喜欢爸爸了呢?”
“不会的,妈妈是爱爸爸的,刚才上楼的时候,妈妈要牵你爸爸的手,你爸爸拒绝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啊?为什么?”
“因为你爸爸内心有自卑感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脸上的伤疤,所以现在你爸爸这种心理状态,我们都要帮他重建自信,好不好?”
“大伯,我明白了,我们一定要爸爸和妈妈回到从前。”
“对的,来,击掌!”
刚和囡囡击掌完毕,我口袋里的手机响了。
一看是老六打来的,忙按键应道:“老六?”
“二哥,您回来了?”
“嗯!凌晨到的,有事吗?”
“二哥,我们几家人聚聚呗!四哥这两天正好也在沪海,三哥也出差回来了,我和五哥一通电话,说这几天正好可以凑齐了。”
“好的,今天不行,安排在明后天吧!”
“知道了,我来安排!您现在在哪里呀?”
“在王军兄弟家里,陪陪我干娘,所以今天不行。”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王军微笑着站在门口,我冲囡囡使了个眼色。
小妮子马上就心领神会跑过去了,扑入王军的怀里。
“爸爸,我和大伯在聊天呢!大伯在给他的兄弟打电话…”
我结束完通话,王军抱着囡囡也坐到了我的对面。
我让囡囡先出去一下,说我要和她爸爸单独聊聊天。
小妮子很乖巧地出去了,还给我们带上了门,我对王军笑道:“兄弟,前些天好忙,弟妹和老娘她们搬过来我都没参加,今天是我第二次到你们家,第一次还是在装修的时候来看了看,现在你回来了,家里有了男主人,这才是一个温馨的家呢!”
“大哥,谢…”
“兄弟,别再说谢了,你不知道大哥心里多难受,我们是兄弟,我早已从内心把咱老娘当亲娘,所以我们是亲兄弟,囡囡就是我的亲侄女。刚才听了咱家闺女弹了一首献给爱丽丝,太棒了!我还想给囡囡找全沪海最有名的钢琴家教咱们家闺女,咱家闺女有天赋,我们要好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