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 木知山 - 长峰先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木知山 >

“要说旅游啊,还得是向您这样找专门的向导。千万别跟团走,跟团走无非就是按照导游的路线去拍拍照片,瞎起哄,没什么劲。”

看我许久沉默,翠翠率先提起话茬,看来干导游这一行也是个闲不住的嘴。

接着她的话我附和到:“那是那是,咱们这想去哪就去哪,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旅游还得是悠闲自在,规划好的就没意思了,反倒显得疲惫。”

这倒是我的肺腑之言,所谓旅游无非就是放松身心,若是跟着旅游团忙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一天下来就筋疲力尽了。不过话赶话赶到这儿了,我抽空反问道:

“那,你当初干导游的时候呢?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小翠反问到。

“就是你都做些什么啊?也像其他导游那样吗?”

“咯咯咯。”,小翠一边摇头一边无奈的笑到:“老板让我说您点什么好呢?您也太可爱了吧?我干导游的时候当然也是带着旅游团挨个景点走啦,和大家没什么分别,工作嘛,难道我还能有什么清新脱俗的地方不成?”

“那可未必,我看您就挺脱俗的,相貌脱俗。”

我平时很少说奉承话,也不知道这话说的对也不对,总之她就是笑,她一笑我心里反倒有些没底了。

记得有一位日本文学家曾被这样的疑惑困扰:等待与让人等待,哪一个更痛苦呢?毋庸置疑,很多人会觉得等待的人更痛苦,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他们也不希望荒废时间等待一个迟到的人或事。而这位文学家却觉得让人等待的人本身更痛苦,我想我也是这样的。

于是当我说出一些可能会伤害他人的话的时候,往往我会比受伤的人更加煎熬。于是忙不迭的补上一句:

“我的意思是您长得好看,好像九天仙女下凡。”

徐翠翠被我一席话逗笑了。

“咯咯咯恕我冒昧,您真是不会说话。不过也好,越是懂得圆滑世故,人生就越是惨淡无光。”

“哦?此话怎讲?”

她能说出这么文艺的话着实有些让我吃惊,我不懂她说人越是懂得圆滑世故,人生就会变得惨淡无光,于是我连忙追问。面对我的追问徐翠翠没有急于回答,似乎是在思考应该如何组织语言方才能让我理解。

我将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猛然发现周遭的景色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急忙转回身去,城市已经消失在了我们的视野当中,满眼就只有漫无边际的黄土地和车轮下的砂石路。我不禁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感到惊讶,同时也完全忘了方才的话头。就听徐翠翠笑到:

“怎么样,很惊讶吧?繁华的地方就只有银川市而已,出银川市就是一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啦。这里地广人稀,就算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也仅限于城市附近。如果您以后有时间我可以带你到更远的地方去,带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大西北。哦,对了对了,过几天您就能亲身领略啦。”

“哎?”,我突然一愣:“为什么这么说?”

“您不是来西北支教的吗?您接下来要去的山区才是最原生态的西北风貌,与那些个旅游景区完全不同的。”

“也很美吗?”,我还抱有一丝希望的问到。

徐翠翠撅了噘嘴回答道。

“嗯?怎么这么问呢?偶尔去看一看还是不错的,您看过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吧?大概就是大概就是那种地方出村子几十里都是沙漠,有些村子连用水都成问题。总之您最好还是做好心理准备的好,免得三天两头的就要跑回来。”

跑回来是不可能的,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我必须要在西北支教满多少年才能回归城市的怀抱,但就面子来说,我是不会轻易后退的。其实我们一整家子人都有个坏毛病,不光我们这一家,其实在全世界千万家都有这样的坏毛病。死要面子,虽然死要面子并不一定活受罪,但丢面子却往往不能让人接受。

“不管怎么说,既来之则安之嘛。”

徐翠翠大概是看出了我的牵强,有些担忧的对我说:

“嗯。还是不要勉强的好,看得出来,支教对您来说并不是什么梦想之类的吧?”

“嗯,只是一时间想不到......”

“所以说,我劝您还是量力而行。”,徐翠翠这会儿又换上一副老前辈的模样,只是她那童颜实在是与之不相匹配:“来西北支教的薪水不低,回去以后的待遇又好。为什么还是没人愿意来呢?”

“为什么?”

“因为。 ”,徐翠翠意味深长的回答道:“因为,怎么说呢,那不是人待的地方。那地方会改变一个人,在那里待的太久就回不去了罢。我也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对我说的。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支教教师,后来娶了当地的媳妇便扎根在这里了。啊哈哈,这么说是不是有些太沉重啦?不过你放心,你想走随时都可以走没人拦得住你的。”

“哦......”

我点头答应,内心里却还没消化掉她说出的这些话。“改变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当地的生活习惯种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我是了解的,可那时候的我还不明白她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其实她说这句话一般人都很难理解,但一般人也都经历过的。环境会改变一个人,当你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一定会伴随着某种改变。就拿语言来说吧,一个人的说话习惯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这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通常人们都会觉得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说话的语气,其实并非如此。记得有一位日本文学家伊藤计划曾经提出“杀戮器官”的概念,他认为“语言”是人类为了生存必要而进化出来的一种器官,类似于耳朵、眼睛和嘴巴一类的器官。

诸如此类的改变还有很多,我为了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所发生的改变是超乎你们想象的。如果用莫言的写作风格来形容的话,我走进村子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出来的时候说不定就已经变成六只脚走路、鼻孔朝天、两眼翻白的怪物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