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医界暗黑事,肖章招贤榜(下)
名医和官医,已黑暗如此。
到了太医呢?
天下的医者,大多数以进入太医院为毕生最大的目标。
医者皆想入太医院,并非只是入了太医院,便成为医者群体中,等级最高的御医。
不单纯是可以光耀门楣,多是为了更大的利益。
御医有什么利益呢?
其一,各路和州县的官医,无论有多么大的势力,每年就必须向太医院送“敬”、“奉”、“补”三种钱。
“敬”,是行业中的规矩。
实力不足的医者,向手段高强的医者表示崇敬,那就必须得按年份、按时地送上“敬”钱。
低段位的医者不给“敬”钱,会有什么后果呢?
轻则被通传天下、剥夺其行医资格。
重则会被同行构陷,刺配充边、全家遭难。
“奉”,是业内的潜规则,不是公开的规则。
凡是按时给太医送“奉”金的医者,他们往往会被优先特选、拔为官医。
不送“奉”金的人,不但这辈子都做不成官医。
同样的会被同行打压、排挤,甚至是会合谋构陷。
“补”,则是本朝新规。
御医们无旨不得经商,无旨不得出宫问诊。
御医们的收入,主要就是俸禄。
那么御医的俸禄,是多少呢?
从七品入太医院时是210两,正七品每年俸禄218两……
真有本事、能够爬上去的人,就算能做到太医院院判。
院判、正三品的官职上,也不过是每年300两俸禄而已。
当官的家里婢女、仆人、轿夫和家丁都是必备。
奴仆成群再加上自家人,在物价极高的京城,一个三品官的俸禄根本不够花销。
连院判的合法收入都不够自家开支,可想而知,他地下其他的御医,养家是得有多么的困难。
为了让御医心无旁骛、专心地伺候好皇家、
梁景帝时,由太后亲颁懿旨、立了献“补”这条规矩。
这个“补”是补贴家用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让全天下的医者,帮助朝廷给御医们补贴。
民间、乃至许多官医,在收入上是有高有低、有多有少,这补贴的额度不好定呀!
那位太后当时便在内侍的怂恿下,定下了一个“一条鞭”式的死规矩。
凡民医诊金五十抽一纳补、开方费等费用三十抽一纳补。
凡官医诊金六十抽一纳补、开方费等收费四十抽一纳补。
为了避免这笔“补”钱进京后,太医院内部起内讧,那位出主意的内侍还增加了两条。
其一,御医家乡纳献的补金,优先补给该御医。
也就是说,比如说渠县出了一个御医,那么当地抽到的“补”钱送入京城以后,全部都归那位御医纳补。
其二,县无出御医者、州补归乡里其境之御医。州府无出御医者,路补归乡里其地之御医。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个县,你要是没出个御医,那么这个县城抽到的“补”钱送入京城以后,就归管理那个县的州里成为太医的人。
一个州如果连一个御医都没出个御医,那么那一路、相当于后世里一个省纳收的“补”钱,就都归该路出生的御医所有。
太医院总共有多少人呢?
一共二百八十四人,这个员额自梁景帝开始,就没再变动过。
二百八十四人,又被分作六院。
那六院的太医,自从有了这三种灰色收入以后,还真就是各司其职、没再出现过任何纰漏。
但仍有一些贪心过甚的人,在太医院掌握过实权。
他们还在这些公开的、按规矩的之外,另辟出一些潜规则、收黑钱的套路。
譬如医者执医之初,必须得获太医院颁行医官牒。
想拿到那个官牒,不好意思、没有二百两,你是拿不到滴。
医者单纯为人诊治一段时间,积累到足够经验,想挣开药方的钱了。
对不起,三百两、开方官牒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