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北京相声大会
其实郭德罡这次来京城是因为在天津的曲艺班子倒闭了,他逼不得已才来的京都。
在天津,郭德罡拿出家里所有钱,并且又东拼西凑了许多钱,在天津承包了一个剧场,开了一个曲艺班子,招了学生,也结识了胡仲慧,结了婚。
谁知创业都是有风险的,郭德罡刚把钱都投了进去,坚持了没一年就因为不被承认有师承等多种原因,剧场倒闭了。
一夜之间,郭德罡被迫背上了巨债。为了还债,郭德罡甚至将结婚后住的房子都卖掉了。
郭德罡见天津同行都排挤打压他,只好又升起来京城闯荡的念头。另外他也没有退路了,无论如何要在京都扎下根来。
郭德纲到京都后什么都干,平时这里演一场,那里唱一段,在各小茶馆小剧场流窜。平时要是真没事了,就跟同台演出的其他人学习了各种流派的曲艺表演方法。
郭德罡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艺术,徐文长没有放弃墙画和广场上卖画,两个人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勉励,倒是渐渐多了几分快乐的日子。
郭德罡到处打杂的时候,也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贵人,张文仁老先生。
这张文仁老先生手上尚有点钱,见郭德罡颇有才气又苦苦坚持相声这门传统的手艺,甚是感动。
说起这张文仁老先生,也是一个颇为传奇之人。
张文仁年轻时曾以大一学生的身份进入曲艺团学员班,这件事在五十年代末本身就够惊世骇俗的了。在当时能上大学的凤毛麟角,当时说相声的又是相当罕见的。
张文仁进团时有十八九岁,同期的李筋斗、王纤祥等才十一二岁,是他带他们学的文化课。
后来张文仁在学校学习期间谈恋爱了,但是团里规定学员在校期间不许谈恋爱。
张文仁每次跟人聊到这事情都愤愤不平:“不许李筋斗他们谈恋爱是正常的,他们才小屁孩一个,十一二岁啥都不懂。我都二十来岁了,还不许谈恋爱,算什么事?”
张文仁与人谈恋爱的事情,后来还是东窗事发了。团领导要开除他,后来又说,只要他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不开除他。
这张文仁老先生当年也是挺有个性的人,背后与人说了一句:“玩去吧,孙子。”就甩手离开了学校。
向人低头的事情,张文仁不干。背叛爱情的事情,张文仁更不干。于是,张文仁算是主动被曲艺团“开除”了,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离开国家单位可意味着什么。
张文仁离开曲艺团之后不久,就高高兴兴地迎娶了他深爱的情人。
张文仁老先生师承佟大放,后来又跟随架冬瓜叶德林学习过滑稽大鼓。曾是北京市曲艺团第一科学员,在如今相声界有头有脸的李筋斗也是他的学弟。
张文仁内敛个性,性格温和,喜欢听郭德罡滔滔不绝谈天说地,性格跟徐文长倒有几分相似。
张文仁见郭德罡讲起传统文化头头是道,博古通今。唱起各种传统小曲,也是张口就来,便惊为天人,交往久了便掏了点钱出来,资助了郭德罡租了个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小剧场。
郭德罡为了账目清晰,雇了一个刚学校出来十七岁的李青做记账。
后来李青和郭德罡经田立和引荐,拜了西抄河大鼓的金文胜为师,学习了西抄河大鼓。
郭德罡遇见了张文仁,这才开始了稍微有点苦中有乐的从艺之路,至少在外面的时候,有了可以有商有量之人。
郭德罡暗暗发誓一定要混出个人模人样来,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这时候郭德纲罡需要问别人借点钱,来支撑起他跟张文仁老先生提出的搞北京相声大会的设想,但一开始百般苦楚无人可借。
幸好有李明、吴志国和朱凤全等三位同好,对郭德罡的表演能力和远景设想比较认可,凑了四千元钱给了郭德罡。可以说这是一笔救命钱,及时雨,才让北京相声大会成立了起来。
郭德罡开始和年仅十七岁的李青一块搭档演出。和张文仁老先生一起达成共识,结成攻守同盟,之后在广德楼等茶馆邀请各路相声同行登台演出。
不过虽然相声是有地方说了,但是来听相声的人可是少之又少。郭德罡一个无名小卒,很多同行还都看不惯,还来“拆台”。要不是这个名称搞得高大上,郭德罡会来事,肯贴钱进去,这个北京相声大会办都办不下去。
郭德罡的北漂生涯算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他从北京相声大会开始,认识了不少京城说相声的同行们。
这时开始郭德罡邀请徐文长在家没事的时候,去广德楼听相声。而徐文长,也算是个最佳的托。
徐文长喜欢看和听郭德罡表演,每每到精彩之处,他忍不住会大笑和高声喊叫鼓掌。他笑点比较低,稍微一引导就乐不可支,给周边带来了很好的感染力。只要徐文长在座,鼓掌的人会多几个,欢笑声也多了不少。台上的表演者郭德罡、李青和张文仁老先生他们也觉得自己演出精彩,更多了几分卖力。
有一次李青嘚吧嘚吧在台上说,不知怎么的和台下的徐文长搭上了话,两个人一唱一和,来了个台上台下互动,周边观众听了乐呵呵,气氛甚是热烈。
郭德罡见了深有感触,默默把这种艺术表演形式记在了心里,在以后的表演日子里反复淬炼,有所提炼。
“文清,我们表演得怎么样?”郭德罡下台来后问徐文长。
“好!真好!包袱抖得好,故事讲得引人入胜,我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哥哥你们逗乐了。总之我认为哥哥的表演功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徐文长毕竟是有文化的人,讲出来还是有些依据和说服力的。至于后面一句,其实他也没有见过和听过其他的相声大师表演,也不知道其他人比郭德罡有啥高下,顺口一夸而已。
谁知郭德罡却听进去了,见徐文长表扬自己,把自己夸得这么好,毕竟得意,更加坚定了要把相声这条道走下去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