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册》(2) - 周易正本通释 百年名家说易 - 陈德述 着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二章《第一册》(2)

导论

经过长期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数易其稿,拙著《周易正本通释》终于面世。虽然,内心仍惴惴不安,因“易道广大悉备”,“博大精深”,“见仁见智”,拙著可能只是“一管之豹”而已;遵循孔圣人“述而不作”的教导,我只是把自己学习《周易》的心得奉献给读者,以利于《周易》的普及,纠正时下“易学”的偏颇,利于在普及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进而利于国学的普及、弘扬与发展。诚挚希望广大读者“走进易经的妙堂,通晓易理的玄奥,掌握宇宙的规律,获得人生的指导”,这就是我作此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到要与“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彻底的决裂”的影响,1959至1964年,在四川大学哲学系读书期间,中国哲学史的老师没有讲授《周易》,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的泛滥,对传统文化全都当作“封建主义”加以批判,对《周易》为何物几乎全然不知。在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期间,直至改革开放之前,没有可能学习、研究《周易》。引发我对《周易》极大兴趣的是1981年8月22日至27日,在由杨超同志主持的于锦江宾馆召开的“吕子方遗著学术研讨会”上,遇到了从法国归来的刘子华先生和从台湾回来的胥端甫先生。刘先生介绍他在法国留学时,获得《周易》博士学位,学位论文叫《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称他运用来知德的易学理论推算出了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有人拿出一张报纸说,据美国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海军天文台发现太阳系的第十颗行星,与会者莫不感到万分惊讶。

会后,我去刘博士家拜访,想借他的《周易来注》来复印,他不愿意借。胥先生从台湾带回了许多的书,陈列在他家里,像是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其中有许多《周易》方面的书,来知德的注也有好几种,向他借出来复印,他也同样不同意。当时在成都要找《周易》方面的书,特别是《周易来注》有些困难。1982年春节后不久,陪我的同事蔡方鹿先生去邛崃县考察魏了翁“鹤山书院”的情况时,偶然在县上不避风雨、摇摇欲坠、破烂不堪的图书馆里发现了一部木刻本《周易来注》,同样也不同意借给我。是年,6月15日,我去邛崃县,坐在那里抄书,打算在那里呆两周,夜以继日地工作,结果只用了10天,就把《来注》的主要内容抄下来了,正当端午节那天,回到了成都。

我根据抄写的资料,写了《来知德易学及其自然哲学》一文,于7月下旬在由四川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在四川大学召开的“四川省中国哲学史讨论会”上面世,不久载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印的《哲学文集》中。这本《文集》本来是一本内部材料,重庆一家理发工具厂的工人霍斐然先生,不知从哪里得到这本《文集》,给我写来一封信。我从信中知道他不只是一个易学爱好者,而且对《周易》很有研究。《来》文后来被选入了1984年在武汉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周易》讨论会的论文集、唐明邦教授等主编的《周易纵横录》中。在这次会上,成立了“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备小组”,我是成员之一,研究会正式成立后任理事。我根据“筹备组”的要求,经过无数的曲折和艰苦的努力,在杨超书记的全力支持下,创立了“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并出任会长。后来,我在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复印了《周易来注》,认真学习和研究来知德的易学。

来知德(字矣鲜,别号瞿唐)潜心研易近三十年,运用《系辞传上》中“错综其数”和“非其中爻不备”的理论,发明错、综、中爻说,以用于解《易》,建立起了“理、气、象、数、图”为一体的独特的易学体系。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郭子章说:“矣鲜《易注》,继往开来,亘百代而一见者。”贵州督学道按察使司副使凌惇,读《来注》后说“向之晦蒙,释然以解。”“学易不可不读《来注》也。”清代云南少数民族诗人高雪君(1674—1707)说,“阅先生所画之图。乃合羲图之对待,文图之流行,理气象数,悉具其中。”“瞿唐来夫子作错之综之,抉以中爻而象始著,象始著而易益彰,使人观象玩占,自得诸语言文字之表,瞿唐之功,诚不在禹下矣。”清代谢开宠称《来注》为“必传之书”,“不朽之著作”,说“瞿塘先生《易注》一书,于易象独有所发明,其精思朗悟,直与作易四圣人心相印合,虽濂洛考亭推测,犹有未逮,况其下者乎?”清代诗人崔华(1632—1693)于康熙二十七(1688)年重刻《易经来注》并作序曰:“瞿唐来先生忧易象之不明于天下也,闭户万山中,殚精竭智,探索三十年,乃豁然有所解悟,独抒所见,编为《易注》,发明前圣因数取象之意,而诸儒训诂所未及。”“见其增订诸图说,分列错综卦,及剖晰中爻,独备诸理解,虽圣人复起,有不能易其言者。”“先生之致于《易》也,深矣;先生之为功于四圣人,大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由冥心力索,得其端倪,因而参互旁通,自成一说,当时推为绝学。”自宋以来,有“易学在蜀”的说法,表明蜀易承袭苌弘重象数的特征。来氏易学是蜀学易特征性代表,所以,当代著名易学家唐明邦教授把来氏《易注》誉为“蜀易的扛鼎之作”。虽然历史上有人贬评《来注》,但《来注》已经成为“必传”、“不朽”的著作这一事实证明,以往的一切贬责之辞,都于之无损。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龙的传人,对先辈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应该以敬畏的、诚挚的态度去研究它、审视它,走进先辈的心灵,汲取他们的文化成果中的精华,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巴蜀先辈留下极为丰富的易学著作,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去重视它、发掘它、整理它、研究它、弘扬它。其中,如汉代严君平的《周易骨髓诀》、扬雄的《太玄经》,晋代蜀才的《周易注》,唐代赵蕤的《关朗易传注》、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宋代陈抟的《易龙图》、龙昌期的《周易注》、苏轼的《东坡易传》、张行成的《周易通变》、《周易述衍》、张浚的《紫岩易传》、张拭的《南轩易说》、李心传的《丙子学易编》、魏了翁的《周易要义》、《周易集义》、杨泰之的《大易要言》,元代黄泽的《易学滥觞》、王申子的《大易辑说》,明代来知德的《周易集注》、杨慎的《易解》,清代李调元的《易古文》、刘沅的《周易恒解》、廖平的《易经古义疏证》等等,给中国易学的发展历史增添了光彩。

来氏易学纠正了把象数与义理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对《周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所谓“正本”,指“义理寓于象数之中”,强调义理与象数的统一,把义理和象数分裂开来,都不是《周易》之正、之本。孔颕达《周易正义》之“正”,在于“正”汉易忽视义理而偏于象数和王弼“扫象”而偏于义理之误。朱熹《周易本义》之“本”,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本”之于“卜筮”,“《易》之本意只是卜筮用”,“盖《易》本为卜筮作”。朱熹没有忽视象数,但认为易只是为卜筮服务的。所谓“正本”者,“正”割裂义理与象数之偏颇,“本”之于义理象数的统一。这正是《周易》独一无二的特征,从而也说明了卦爻辞不是占卜结果的随意记录,彰显了《周易》在中华文化史上的独特价值。

《周易正本通释》其实是来知德易学特别是“义理寓于象数之中”这一学说的延伸和发挥。来知德在解释爻辞的象数依据十分详尽,但是对卦辞象数的揭示不详,甚至有所忽视。我沿着来知德强调的“义理寓于象数之中”这一思路,不但详尽地揭示爻辞的象数依据,还对卦辞的象数依据也作了详细的注解,比来知德解释得更加透彻。在论述“义理寓于象数”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时,更比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和尚秉和《周易尚氏学》清楚、明确。《周易正本通释》运用来知德的“错综中爻”的理论,即错卦卦象、综卦卦象、中爻卦卦象等概念,不用反对卦、伏卦、旁通卦、反卦、覆卦、约象、互体等汉代易学概念。但是,在解释卦爻的象理时,本书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一是取象的范围更广,取之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只释象,不释义)、尚秉和《周易尚氏学》(重在释象)、《焦氏易林注》和温少峰的《周易八卦释象》等等。二是在义理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之理来阐明《周易》的义理,着重阐明《周易》中以辩证法为中心多方面的智慧和思想,从来知德的理学思想走出来,使《周易》的义理更具有丰富的哲学韵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周易正本通释》与现在流行的注释本比较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基础篇》比其他注释本更详细、更系统地介绍了读懂《周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有的注释本,虽然也有相关的知识介绍,但不够详细和系统。许多人买了《周易》而读不懂,《基础篇》为初学者提供了入门的向导。《周易正本通释》中的《基础篇》与1999年出版的《周易入门》中的《基础篇》相比较,作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充实。《基础篇》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第二,对“义理寓于象数之中”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说明,这是我注解《周易》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第三,在注解的方法上,以“训诂与义理的完美统一”为指导。对卦爻辞字义作了简要的训诂,生僻字作了注音。从卦爻象和字义中去阐释义理,不但要做到象数与义理的统一,还要做到训诂与义理的统一,把文字的训诂与义理的阐释融为一体。第四,凸显理性思维和辩证智慧。《周易》与卜筮分不开,作为一种民俗,我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重视其辩证法的智慧,不把人们的视野引导到卜筮中去。中华民族只有重视理性,探索宇宙的真实奥秘,发展科学技术,增强国家的实力,才能真正从亡国灭种的劣运中彻底走出来,才能真正把我们的祖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提供了两个最有价值的东西:一是“仁”,二是“智”。“仁”是五德之首,“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义”为五德之一,“仁义”皆为德,为德行、品德,在政治实践上体现为“体仁长人”,德主刑辅的治国方法;二是“智”,即是智慧,也为五德之一。《周易》中的“智”是指认识事物、指导实践的智慧,在实践上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观察事物的方法论、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何谓“思维模式”呢?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认识事物、观察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内在程式。构成“思维模式”的外在形式,不同民族有其自己不同的特征,《周易》的“思维模式”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维模式”。我以为,从见仁见智的角度说,独具民族特色的《周易》的“思维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太极思维模式。有人把人类的思维模式分为六种类型:点型、线性、面型、梯型、网型和球形等。并说,中国人大致偏向球型思维模式,说这种模式有缺乏原创性、开放性、理论性、思辨性和分析性的缺点。我认为,中国人的典型思维模式应该是“太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整体的、立体的、动态的。太极图不是平面的、是立体的、是动态的。整个宇宙是一太极,一星球是一太极,一事一物都是一太极。太极中含的阴阳,它有其内在的结构。宇宙各种事物的阴阳都含寓其中。对任何事物的思考都以整体来统帅各个部分,总体是部分的有机组成,部分离不开总体。中华民族的祖先运用这种太极思维模式认识世界,观察事物,创立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如天文、历法、中医等,长期处于人类文明史的领先地位。如果把“太极思维模式”平面化、僵硬化、封闭化,是错误的。

第二,互补思维模式。所谓“互补思想模式”,是指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即在认识、观察、研究问题时,不执着于阴也不执着于阳,而以阴阳之间的中介联系为其方法。阴阳是《周易》的核心范畴,阴与阳之间处于对待、互摄、依存和转化的状态中,阴是阴,阳是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极变阴,阴极变阳;阴息阳消,阳息阴消;相反,阴消阳息,阳消阴息。《周易》的这一哲理,要求我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时,既要看到事物的此面,还要看到事物的彼面。此与彼,彼与此的差别、对待是相对的。此事物与彼事物自身也不是绝对静止的,彼与此之间的消长、盈虚处在动态平衡中。“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是非,此亦是非”。世间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此”就是“彼”,“彼”就是“此”。“彼”事物中有其是与非,“此”事物中也有其自己的是与非。事物之间不是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而是亦彼亦此,亦此亦彼的。恩格斯说:“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相互过渡”,“辩证法不知道什么是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线,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非此即彼!’并且使对立互为中介。”阴阳互补即是相互深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是中道。儒家、道家以至佛家,都遵奉这种思维模式,可见是我们民族最有特征性的思维模式,它是符合辩证法、科学的思维模式的。

第三,象数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是《周易》最具特点的思维模式。从“易者,象也”这个命题中看出,“象”是《周易》独一无二的特征。“象”分为爻象和卦象。卦象又分为经卦卦象、别卦卦象、错综卦象、中爻卦象,方位卦象、阴阳卦象、连互卦象、数字卦象、季节卦象,还有大象、半象等等。“数”有很多的内容,实则是“象”在时空中的展开。每一个爻位是一个特定的时空座标,这个时空座标随着爻位由下往上的爻象的“变动不居”的变化,卦象也就变了,卦位的特定时空座标也就变了。所谓“象数思维模式”就是爻象、爻位和卦象“变动不居”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时空座标”的变换中,《周易》更注重的是“象”的变化。“象”是通过对宇宙万物的观察而抽象出来的“象形符号系统”,它又成为返观宇宙万物的方法论,去认识被这个“象形符号系统”所“拟诸”过的万物,即用八卦符号所代表的卦象去演绎事物、认知事物。这种“演绎”和“认知”具有模糊推理的性质。象数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不同的。“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觉、灵感去塑造艺术形象,如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书画中的意境、神韵和气势等等,都是心灵美的外化。“象数思维”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方法。“易象”中形象、意象、象征与创造“汉字”的“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这“四书”互为表里,是“易象”思维在造字中的运用,“汉字”中“四书”是“易象”思维的表现。象数思维模式,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它具有巨大的认识功能,是任何理性思维方法或模式都不能取代的。

第四,察来思维模式。《周易》“显微阐幽”,“彰往察来”、“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模式。它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相反,也与“法先王”、“托古”的文化传统不同,而《周易》不但“彰往”、“数往者”,而且还“察来”“知来者”,更能“知几”,注重从过去走向未来,从已知探索未知,从事物微小的先兆预知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因为《周易》认知事物是“变动不居”的,而它们变化的规律,是由“动之微”,经过渐进的量“变”而到突变的质“化”,由量变而引起的向新质的转化,确知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的走向,预知事物未来的变化,故能察知未来。《周易》由这种察来的认知理论模式求未知,由“极数知来之谓占”而形成了许多占卜、卜筮的方法,传统上称为“数术”(或术数)。这里我们不去评论“数术学”的长短,我要强调的是这种“察来思维模式”是一种古老的预测学的思维方式,它的价值取向是完全正确的。现在的演绎法、科学归纳法以及预测学,在探索未知方面与卜筮没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依据理论体系、推演方法不同而已。数术学是一种庞大的体系,其中充满着无穷的智慧,如《五行大义》、《大六壬》、《奇门遁甲》、《推背图》等等,它们是察来思维模式的具体运用。我们应该从数术学中去吸取其智慧,发展这种极有价值的思维模式。

第五,和谐思维模式。“和”,相应也。“谐”,和也。“和谐思维模式”贯穿在上述的思维模式中。和谐就是要使对待、对立、矛盾着的两方“不过”也不“不及”,不走极端,要使之处在相对的平衡状态中。任何事物中的阴阳总是处在相激、相荡、相摩、相射之中的,阴与阳的平衡是相对的。《周易》上经始于乾坤终于坎离,这四卦为纯卦,它还包含了震、艮、巽、兑四卦。乾为阳、为天;坤为阴、为地;坎为阳、为水;离为阴、为日。乾与坤皆阴阳相应;坎与离也是阴阳相应。天地间只有有水有太阳,才会有生命的和谐生长。下经始于咸恒,终于既济未济。咸卦由兑艮构成,恒卦由震巽构成,亦皆阴阳对应,表达了夫妇人伦恒久之道。既济未济由坎离二卦构成,既济表示完成,未济表示未完成,世间万物总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中,它每时每刻都是既完成,又没有完成的。阴阳之间彼此消长的平衡“相应”过程,就是事物状态的和谐。“消长”即是“变化”。“十二月消息卦”就是阴阳消长和谐的典型表征。以这种思维模式为指导而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国家与国家的和谐的人伦道德、政治实践、外交策略等思维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今国家奉行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国理念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的。

思维模式决定着一个民族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看法,由此,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处世方式、交往方式、行为方式,甚至影响着国家的行为方式。东西方人的重大差别之一,就在于此。传统是巨大的宝藏,又是沉重的包袱,我们必须要把宝藏变成现实的财富,才利于传统思维模式的转换和革新。

“理寓象中”,“义理与象数”的统一,是统一于“象数”,还是统一于“义理”呢?若统一于“象数”,就可能导致没有意义的烦琐哲学,只有统一于“义理”才是有意义的。“义理”寓于“象数”中,以象数释辞,以辞阐理,追求其《周易》的义理与方法,用之以指导社会实践,才是可取的。

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命题。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象”,指卦爻象;“言”,指卦爻辞;“意”,指卦爻辞中所包含的意义,即价值取向。这三者的关系,是卦爻象、卦爻辞及意义的关系。《易经》是由爻象而卦象,而卦辞,而卦意而形成的。“象者,出意者也”,象中寓有意义、义理。“言者,明象者也”,只有解读卦爻辞,才能明确象的价值意义。“言生于象”,说明卦爻辞与卦爻象不能分离。我们研究《周易》的目的,不只在于“明象”,更重要的是要“得意”,即要通过对象数的研究而达到卦爻辞意义的理解,明确卦爻辞所包含的价值意义,所以,王弼说“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以象释言,以象得意,明言得意,是研究《周易》的目的。得意而忘象,不明象就不能得言得意,明象明言,“义(意)斯见也”,即《易》的意义、理论、价值取向就明确了。

在“言”和“意”的问题上,《庄子》也重“得意”,早于王弼提出“得意忘言”之说,强调“语之所贵者,意也”。在《外篇·天道》篇中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言),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还在《杂篇·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言”是“得意”的手段或工具,犹如捕鱼的“筌”和捕兔“蹄”一样,目的是得“鱼”和“兔”。语言是表达意义的工具。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理论是对《庄子》“得意忘言”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易者,象也”,说明“象”是《周易》的本质特征,而《易》象的无限丰富性,是从它的基本卦象中引伸出来,它也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加以扩展,同样易理内涵也是无限的。《易传》是对易理的最早的创造性解释和发挥,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根据不同时代的思维水平、不同的知识能力和不同的价值的选择,对易理进行了不同的、创造性的解释和发挥,所以易理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是新新不息的。

以儒学解《易》是《周易》义理派的主流。义理派易学最具有典型特征的有:王弼的玄学《易》、程颐的理学《易》、杨简的心学《易》、智旭的禅学《易》等等。解放以后,主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之理解易,近年来有不少以管理之理解《易》的,但均有忽视象数的倾向。拙作以象数为基础,运用的辩证法之理解《易》,着重阐明宇宙统一之理、阴阳交感之理、生生不息之理、中道和谐之理、认识模写之理、由微知著之理、人道和谐之理、文明进化之理等等。拙作把以上这些义理思想贯穿在解释卦爻辞和各传之中。如在解释“乾元”和“坤元”时说,它们是“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生命的原始要素:“乾元”,即阳性元素,如阳性粒子;“坤元”,即阴性元素,如阴性粒子。再如在解释“生生之谓易”,说“生生”是“生而又生”,生命不息地创新。“易”,变易。变易的本质和过程就是生而又生。又如在解释“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时说:“进与退”、“存与亡”、“得与丧”是相对待而相统一的。进必有退,存必有亡,得必有丧,反之也如此。乾卦虽为纯阳之卦,其中也含有阴,不能僵化地只看见其阳的方面,有对待,也有转化。所谓“亢”者,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存而不知亡,只知得而不知失,是圣人吗?再如在解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时说:“象”,日月星辰之类;“形”,山脉、河流、动物、植物之类。“见”,现也。日月的东升西落,月亮的盈亏,昼夜的交替、寒暑的往来,四季的推移;山川的变迁、岩石的溶蚀、动物的生长和繁衍、植物的繁荣和枯萎等等,都是天地万物的变化的表现等等。这些解释显示了《周易》义理学的时代特征。

黄寿祺、张善文二教授说得好:“《周易》的‘经’部分,虽以占筮为表,实以哲学为里”,“《易》的本质内涵则为哲学。”哲学即是智慧之学。“阴阳之道”是《周易》智慧的核心,它深邃如大海,如蓝天,掘之不尽,探之不竭。“百姓日用”“阴阳之道”,只是“不知”其为《周易》的智慧而已。事实上,许多《周易》智慧已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如“自强不息”,“终日乾乾”、“厚德载物”、“裒多益寡”、“与时偕行”、“仰观俯察”、“物极必反”、“极深研机”、“动静其时”、“革故鼎新”、“顺天应人”、“乐天知命”、“保合太和”等等。

还有一种值得中国人永远不应该忘却的“知存知亡”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周易》关于阳极变阴、阴极变阳;变动不居,唯变所适;物极必反,生生不息智慧的逻辑必然。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智慧的民族,但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历史上不断有外族入侵或经历过外族的统治,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八国联军的战争以及日寇发动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曾经遭受到严重的挑战。现在我们的国家虽然发展了、相对强大了、比较富裕了,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不能高枕无忧,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同时,要继承、发展和创新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团结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强大、均富、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

《周易》“广大悉备”,其理至精、至微、至深,因此,任何一部关于《周易》的著作,都只能是一孔之见,一隅之得而已。《周易正本通释》的面世,完成了我多年的夙愿,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周易》、学习《周易》、知晓《周易》。继1991年巴蜀书社出版我整理的李鼎祚《周易集解》,1996年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了我注释的智旭《周易禅解》之后,1999年,巴蜀书社出版了由我与杨树帆先生合著的《周易入门》。《入门》是很受读者欢迎的一本书,唐明邦教授在《20世纪中国易学回眸》一文中说:《入门》“为广大易学爱好者提供了入门读本,对易学普及工作作出重要贡献”。时至今日,还有一些易学爱好者,不时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寻求这本书。我深信拙作《周易正本通释》受读者欢迎的程度一定会胜过《周易入门》。若能如此,甚为欣慰。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著名历史学家丁伟志先生,为拙作题字曰:“君子知柔知刚,知微知彰,万夫之望。”这是对我的支持、肯定、鞭策与厚望。现在转赠给读者之“君子”,切望“知柔知刚,知微知彰”,通晓《易》理,传承国学,不辜负中华民族之“万夫之望”吧!

2012年1月15日于蓉城南河畔青松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