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大1统之说
藏书阁内
夏启与老者这样一前一后,三个时辰过去了,目光扫过数百个书架上的书籍。
老者从开始便认真的跟着,未曾有任何言论,只是一边摆弄着手里的书简,一边思索思索着。
这藏书阁内上千架的书籍,收录了诸子百家诸多文献,又有大夏近百年收录的许多武功秘籍,还有许多经典的养气之法,种种分门别类的书籍在这数千的架子上,这藏书阁可以说是大夏书籍最全之地。
藏书阁内有老者坐镇,自是最安全之地。
夏启停了下来,目光从一卷卷黄皮书离开。
“老师在这藏书阁内枯坐二十年,这数千架的天下奇书、武功秘籍、修道养气之论,可有突破。”
夏启转身向老者问道.
“这天下若真是枯坐便可悟道,这诸子百家不知有多少大人物。”
老者又说道:
“臣之所以枯坐藏书阁,乃是因为臣半截胳膊要入土了,朝堂江湖之事早已经与我如浮云。
老了,九州之大,已经不是我这种老木头的舞台了。还不如在这藏书阁整理书籍,修身养性。”
老者的眼神像是在回忆,夏启也知道,老者在大夏做官数十载,历经三代先皇,又受先皇托孤,保护自己在皇宫内的安全。看着老者,夏启便没有再追问老者枯坐之事。
夏启看着老者手中的破旧的书简,又问道:
“老师可知,大夏之志?”
“大夏之志,可是陛下之志,亦或是太祖、玄宗与先王景帝之志?
若太祖、玄宗与先王景帝,乃立大夏之国,为九州之霸。
若陛下之志,臣知又不知。”
老者说完,夏启又问道:
“九州可有一统?”
老者沉默到,又看看藏书阁这数千架的藏书,说道:
“陛下两年前向臣说过大一统国家的理念,当时只觉陛下少年心性,但却又惊喜,三代先王励精图治,如今陛下自幼便有此之志,臣倍感欣慰。
陛下登基四年来,十六岁亲政,如今两年已经稳固王位更替的变动,甚至国力更上一层,臣亦看在眼里。
但九州之大,上下五千年,从未有过大一统国家。
两千年前,大楚强霸天下,四州之地,亦不过五百年,便分崩离析,苟延残喘三百年,如今只有零星遗迹,宫璧残垣。
臣亦相信,大夏四代之治,亦能成九州之霸。大夏再往后数代努力,陛下的大一统定能实现。”
老者说完,看到夏启在沉思,又说道:
“陛下之志,臣虽一百有一,没几年好活,但却愿成就陛下之志,有生之年,九州归一,成大夏之国。”
夏启听到老者的话,并没有说话,而是向藏书阁大门走去,老者从后面跟着。
虽然老者没有明说,大夏统一九州,要近十代而治,才有一线可能。五千年的王朝更迭,别说强如大楚,如今的大夏,距离大楚还差了一大半,更别说九州一统。
也不能怪老者,这九州太大,这落后的交通,普通人骑快马穿行一州,也要一月半。大夏王朝如今占据一州半之地,划分十二郡,这一州半之地方圆万里。已经大到现在大夏国力所能治理的巅峰,若是再多三郡之地,大夏亦会有动乱。
这九州四海之地,别说统一了,军队来回跨越数州,要是有紧急情况,军队到来,有可能早就已经完蛋。
虽在别人眼里九州之大,统一九州遥不可及,大夏群臣就从来没有想过自家陛下有这等志气,夏启虽和朝中重臣说过大夏要成为九州一霸,成为大楚那样的国家,但并未将大一统的理论告诉朝中官员,只有亲近之人,夏启有时会提及。
等大夏成为九州之霸,让朝中大臣再树立大一统理念,毕竟,没有梦想的咸鱼,就只能是翻不了身的咸鱼了。但他夏启不怕呀,因为夏启——有金手指。
藏书阁门口
夏启对老者说道:
“老师,再过些日子,就需要您老人家出马了,那两位老家伙来到禹都,需要您来镇场子。”
老者的眼睛一直微微眯着,听到夏启说道那两个老家伙,睁开双眼,精神都抖擞了几分。
“陛下放心,翻不起什么波澜。”
夏启听罢,会心一笑说道:
“那朕就放心了,便不打扰老师了。”
夏启走出藏经阁,外面的烈日早已不见踪迹,天已经快要黑下来,又对藏书阁门口守卫已久的老太监说道
“大伴,摆驾回寝宫。”
老太监脸上的褶皱清晰可见,没有一点表情的波动,只是恭敬的跟着夏启。
夏启回到寝殿,天已经彻底黑了,天空上的星辰异常明亮,今日是圆月,月光散落大地,黑夜不再只有黑夜。
回到寝宫后,夏启还要继续批阅朝中文官与军部的奏折,处理这半月大夏军政大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这两年,大夏虽不能说国泰民安,但也总体稳定,最近两年,多是改革的事居多。
批阅几个时辰的奏折之后,夏启运转起无名口诀,这口诀是夏启从得到系统后就在脑海中出现的一段口诀,也不知道这口诀叫什么, 但可以确定并不是武学,每运转一次,自己的气运便强大一分。修行武功的速度便更快一分。
从一开始一个月能运转一遍无名口诀的功法,到如今一夜即可运转一遍。
大夏皇宫内诸多供奉皆以为夏启是一位先天有成的武者,去不知道夏启如今,如今怎么样夏启也不知道,因为只打过先天,没有打过更强的。
夏启曾见过大宗师出手,就是门外的老太监,夏启如今叫他大伴,大伴三年前气血之力盈满,晋入大宗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