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名家解读古典名著:话本与文言小说上》(2) - 名家解读古典名著系列 - 侯忠义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二章《名家解读古典名著:话本与文言小说上》(2)

解读《三言》(1)缪詠禾著

提起冯梦龙的《三言》,很多人都知道它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但问到它是怎样产生的,它以怎样的艺术魅力而影响于后世,则都说不清了。本书集中从时代背景、思想倾向、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现实意义等方面解读了《三言》及其代表性篇章。

一杰出的通俗文学家

(一)生平

冯梦龙,字犹龙。苏州府长洲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年)。

苏州是东南富庶之地。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盛产稻米和丝绸。当时苏州建城已经近两千年,居民数十万,手工业、商业都十分发达,特别是丝织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见《明实录·神宗万历实录》)的劳动力雇佣关系,已经有一定发展。出卖劳力的机工,每天站在街头,等候机户来雇佣,“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见《苏州府志》)。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相应地兴起了一个令人注意的市民阶层。仅苏州一府,织工、染工就各有数千人。

市民包括独立手工业者、手工业作坊雇工、小商贩、店员、船夫、苦力、士兵隶役、下级官吏、小知识分子等人。他们受雇于人,社会地位低下,但又都有一定技艺,靠工资吃饭,自食其力,有相对的人身自由。他们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也偶有发财致富的机会。除了正当劳动外,他们也相信天命,或者来一点投机取巧。他们虽然没有建立一种新的思想体系的基础,基本上还信奉封建礼教的伦理道德,然而有时也并不十分拘泥。自由、平等的思想萌芽,开始在他们的血管中萌动起来。这种新发展起来的工商业经济基础和思想萌芽,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本书所要谈的主人翁,正是出生在这样的时代和环境。

冯梦龙出生在一个读书人的家庭,其弟兄三人都是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哥哥冯梦桂是画家(见无名氏《明画录》卷一),弟弟冯梦熊是太学生,有名的诗人(见《明诗综》)。冯梦龙在三弟兄中最著名,有“吴下三冯,仲者为最”(见王挺《挽冯梦龙诗》)的说法。

冯梦龙在青年时代,像其他读书人一样,读书赶考,同时又出入青楼酒馆,放荡不羁,过着“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见王挺《挽冯梦龙诗》)的生活。他曾经热恋过一个叫作侯慧娘的妓女,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分手了。从此,冯梦龙便绝迹冶游生活了。

在这一段读书加冶游的生活时期里,冯梦龙收集汇编了一些民歌、小调、时曲、博戏、笑话等书,受到社会上正统儒生,包括他父兄的攻击。幸亏有人帮他圆转,才免了一场大祸。

冯梦龙自幼读书,目的是应考进仕。三十多岁时,他曾应邀到当时的经学中心湖北麻城去讲《春秋》,五十岁后,又担任了江苏丹徒(今镇江市)的训导,训导是协助学官教导生员的教授。他还曾经编纂过多种应举书,如《麟经指月》《春秋衡库》等,这种书类似今天的“应考指南”之类。可是,他虽然指导生员应考,但自己却命运不济,多次应考,都是名落孙山。

从青壮年到中年,冯梦龙从事什么社会职业,还无法查考。大概是又讲学,又编书,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职业。他还没有功名,肯定不是当官。在他的生平事迹中,留下了一大段空白。他的交游相当广阔,当时东南地区一些以气节相励的慷慨名士、有学问和德望的士绅、有好名声的地方官和一些宿儒耆老,都和他有来往。在这段时间里,在文学事业上,他完成了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作品,那便是著名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在初版时名《古今小说》,再版时改称《喻世明言》。为了整齐划一起见,本书凡提到《古今小说》时,都用《喻世明言》的名称)。他还著有四部笔记小品集——《智囊》《情史》《谈概》和《笑府》。这些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直到五十六岁那一年(崇祯三年,1630年),冯梦龙才考取了贡生,取得了担任县级地方官的资格。又等了三年,在崇祯十年(1637年)的八月十一日,在他六十一岁时,到福建寿宁县任知县。寿宁在福建东北,崇山峻岭,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冯梦龙虽然想舒展宏图,但毕竟无多大作为。据地方志记载,他在任四年期间,“政简刑清,首尚文学,遇民以恩,待士有礼。”算得上一个好官。在寿宁任上,他亲手撰写了一部《寿宁待志》,这是寿宁县的第一部地方志。所谓“待志”是没有完成,等待补充完善的意思。这本书在我国长期失传,直到1982年才从日本引回,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排印出版。

明朝末年,社会的种种矛盾十分尖锐。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为了继续明皇朝的正统,福王朱由崧立即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朝廷。但是这个南明王朝很不像话,在国家危亡的时刻,不是励精图治,踔厉奋发,而是卖官鬻爵,争权夺利,歌舞升平,四处派出中使去挑选美女。福王在皇宫里沉湎酒色,还亲笔写了一副对联:“万事何如杯在手,百年几见月当头。”北京明皇朝覆亡的那年五月,吴三桂借清兵入关。次年,清兵赶走了李自成,清将多铎挥师南下,攻破南京,活捉了福王。

这一连串“天崩地裂”的巨大变故,发生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令人震惊歌哭。这时,冯梦龙已经是七十高龄了。他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从南下避兵祸的难民中收集口讯,又收集“塘报”“揭帖”等文字材料,像是今天的新闻记者那样,编了《甲申纪事》《中兴伟略》两书,留下了一些宝贵的历史资料。《中兴伟略》一书,是于清顺治三年(日正保三年,唐王朱聿键隆武二年,1646年)在日本刻印的。

冯梦龙死于清顺治三年,年七十三。关于他的死,有的说是参加了明朝流亡到福州的唐王政权后殉难的,有的说是流落到日本后老死的,但这两种说法都没有什么确证。比较可信的是在苏州蛰居,怀念故国,忧愤而死。

(二)进步的文学观

冯梦龙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种体裁。按照创作的主体、客体的关系来考察,文学作品可以分为“不示人”和“示人”两大类。“不示人”的作品主要目的在于抒写作者本人的思想感情,表达自我,主要不是写给人看的,如诗歌。“示人”的作品主要目的在于给人以娱乐或教育,是写给人看的,如小说。它们虽然同是文学作品,却不能混为一谈。

冯梦龙的文学作品,两类作品都有。研究他的文学观,就必须兼及这两类作品。所谓进步的文学观,是指他提出的一些前人所没提出的文学观。

第一,他把“真”作为文学创作的追求目标。

“真”既是他的美学追求,也是他的政治追求、道德追求和伦理追求。在诗歌上,他追求“情真”。要求诗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反对无病呻吟,矫情伪饰,假作悲欢。更反对把诗文作为应酬往来的礼仪酬酢之作。他认为情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一切的无比可贵的东西,甚至提出要立一个“情教”,以此取代其他的各种“教”。他特别注目于富于“情”的天籁之声。他所收集编纂的《挂枝儿》和《山歌》这两本民歌集,也主要是因为这些民歌有“情”。他认为世上“但有假诗文,而无假山歌”。因为“山歌不与诗人争名,故不屑假”。全是一片真情。他对这种真情的力量和作用,估价极高,认为可以“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在小说创作方面,他追求的是“事真”和“理真”。要求小说做到“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还说,“野史尽真乎?曰,不必也。尽赝乎?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其真乎?曰,不必也。……”“事真”就是指小说、戏剧的情节要合乎社会真实和历史真实。“理真”是指故事中告诉人的内含的事理和现实生活的情理相符。这情真、事真、理真,是冯梦龙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反复提到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他追求的总目标。既是他文学的本体论,又是他的创作论和方法论。

第二,在小说、戏剧类作品中,冯梦龙提倡娱乐效果和教化效果的高度统一。在冯梦龙之前的洪楩,他所编的《清平山堂话本》,取名所强调的是小说的解闲、消遣作用。冯梦龙所编的《三言》,强调的是小说的教育作用。冯梦龙说:“明者,取其可以道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见《喻世明言》序)

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历来有怡情说和教化说两种主张。早在春秋时期,荀子就提出:“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见《荀子·大略》)他把人比作玉,文学起着琢磨的作用,明确地指出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其实,更多的文学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都是怡情说和教化说并举的,或主张通过怡情达到教化的目的,很少有人只承认其中的一种作用而完全排斥其他作用。南宋时的曾慥,曾编过一部多达六十卷的小说总集《类说》,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很全面地概括了小说的功能:“资治体,助名教,供谈笑,广见闻。”这四个方面差不多成了此后小说编撰者的共识。冯梦龙的见解也是如此,他曾经用一个很生动的实例来说明小说的教育作用:

里中儿代庖而创其指,不呼痛。或怪之。曰:“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关云长刮骨疗毒,且谈笑自若,我何痛为!”(见《警世明言》序)

他以为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见《喻世明言》序)所以,冯梦龙是充分看到小说的社会作用的,有意地要把小说作为“六经国史之辅”(见《醒世恒言》序)。

第三是关于通俗化的主张和实践。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主要给读书人欣赏,人数较少。从唐宋以来,都市中兴起了说唱艺术,如:变文、平话、词话、演义、小说、笑话、俗曲等。这些,是人数众多的平民欣赏的。这种市民文学口耳相传,形之于语言,而不是形之于文字。即使有一些文字记录,主要供说话人作底本之用,而且零碎粗糙。是冯梦龙第一个认识到这种市民文学的价值。他说,那些用文言文写成的文学作品太深奥夸饰,“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词或伤于藻绘,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见《醒世恒言》序)。又说: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见《喻世明言》序)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那些唐代人的小说,只能进入文人之心,宋代的通俗小说,才能够进入寻常老百姓的耳朵。天下文人少而普通老百姓多。所以小说应该运用通俗的语言。

冯梦龙不单提出了通俗化的主张,而且亲身实践,他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全面地收集各种民间文学的原始材料,小说、演义、笑话、民歌、小调,几乎无所不收。二是孜孜不倦地把这些材料整理加工,交给书商刻印。整理时严肃认真,绝不用个人的好恶随便改动,如有必要的修改,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并且加以说明。三是模仿这种民间文学的样式和语言进行创作,拟作的话本便成了一种“拟话本”的新文体。

有人把冯梦龙称为全能的通俗文学家,这是一点儿也不夸张的。他是我国白话文学的先河,是“五四”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可惜后来封建文化又随着封建政治制度巩固起来,市民文学也伴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一道被压抑下去。我国真正的白话文学运动,一直到十九世纪才得到了发扬。

(三)丰富的著作

冯梦龙的一生,有很丰富的著作。

考察一个作家的成就,首先要把他的全部作品收集起来。冯梦龙的作品,长期湮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时,才被人重视。他的《三言》,在我国曾长期失传。1930年,鲁迅在编撰《中国小说史略》时,只看到《醒世恒言》一种,后来在国内发现了《警世通言》,又在日本的尊经阁和内阁文库发现了《喻世明言》,直到1946年,它们才由商务印书馆排印出版,《三言》才在中国成为全璧。他的两部民歌集《挂枝儿》《山歌》也是长期佚失。

后来,《挂枝儿》在1962年才寻获出版,《山歌》是1934年寻获出版的。冯梦龙曾选辑过《太平广记钞》,这部书的孤本沉睡在上海图书馆,一睡数百年,任何文献上都没有提到过,直到1981年才突然冒了出来,重见世面。是不是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佚著,谁也没法保证。但是,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冯梦龙的大部分作品都被发掘出来了。

考察一个作家的作品,还要把作品的真伪分辨清楚。如果是集体合作写作,还得把属于别人的东西剥离出去。冯梦龙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受到读者的欢迎和书商的注意。因此,就有一些假托冯梦龙的作品。一直到了冯梦龙死后数十年的清朝雍正年间,还有人假托“冯梦龙遗稿”的《二刻醒世恒言》问世,其实这部书的作者是芾斋主人。此外,也有一些作品,没有标明“冯梦龙著”,而是用了一个化名,很多人费了不少心血去考证。例如《情史》的署名是“詹詹外史”,《三言》序文的作者分别是“绿天馆主人”“无碍居士”“可一居士”,虽然文学界一般认为这些都是冯梦龙的化名,却至今没有确实的铁证。在分别“编”和“著”这两种情况时,更是浑沦。“著”反映的是作者的全部思想,“编”只反映作者的编辑思想。《三言》中哪些是冯梦龙的“著”,学术界的看法还有很大的差距。

考察一个作家的作品,还要做“系年”,就是把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作品逐年联系起来。这是因为,一个人在得意顺利时的作品和落魄潦倒时的作品,意趣是大不相同的。在“系年”前,必须把作家生平考察清楚,排出一个年谱,还要把作品的写作年代查清楚。在这两点上,目前都还有一些弄不清的“盲点”,如他的中年历史还不了然,他的有些作品,不知其确切的写作年代。根据日本大木康(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考订,冯梦龙在万历年间(四十七岁前)编纂出版的书有《挂枝儿》《山歌》《马吊脚例》三种。在泰昌、天启年间(五十四岁前)刊刻的书有《麟经指月》《春秋衡库》《四书指月》等三种应举书;《三言》三种,《智囊》《谈概》等笔记四种;散曲《太霞新奏》等,以及传奇十多种,这是冯梦龙编刊书籍的黄金时代。到了崇祯后期,出版图书较少,主要是《甲申纪事》《中兴伟略》等时事书。(见大木康著《冯梦龙与明代刻书》,油印本。现在把已经弄清楚的冯梦龙著作分类介绍于下,书名的右上角有“*”记号的是近四十年来排印或影印出版过的。)

1.话本·讲史类(长篇历史演义):《盘古至唐虞传》《有夏志传》《新列国志》《两汉志传》《古今列女演义》《平妖传》六种。

2.话本·小说类(短篇小说):《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种。

3.民歌和拟民歌类:《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夹竹桃顶真千家诗》三种。

4.笔记类:《智囊》以及增订本《智囊补》《古今谈概》《情史类略》《笑府》《癖史》《燕居笔记》《太平广记钞》八种。

5.传奇类:创作的有《双雄记》《万事足》两种。改订的有《新灌园》《酒家佣》《女丈夫》《量江记》《精忠旗》《梦磊记》《洒雪堂》《西楼楚江情》《三会亲风流梦》《邯郸记》《人兽关》《永团圆》《一捧雪》《占花魁》《双丸记》《杀狗记》《三报恩》十七种。合计十九种。

6.散曲、诗集、曲谱类:《太霞新奏》《宛转歌》《七乐斋稿》《最娱情》《郁陶集》《游闽诗草》《墨憨斋词谱》(未完成)七种。

7.时事类:《王阳明出身靖难录》《甲申纪事》《中兴实录》《中兴伟略》四种。

8.经学应举类:《春秋衡库》《麟经指月》《春秋别本大全》《四书指月》《春秋定旨参新》五种。

9.其他:《寿宁待志》《折梅笺》《牌经》《马吊脚例》《叶子新年谱》五种。

以上共有五十多种书。

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冯梦龙全集》的影印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冯梦龙全集》的排印本。两书的规模都有五十种左右,约一千五百万字。两家出版社都已进入印制的阶段。

冯梦龙还有一些发表在其他人著作中的短篇文章,也很值得注意。例如,1985年,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冯梦龙诗文》,其中文钞十七篇,是从苏州博物馆馆藏抄本《吴郡文编》中辑出的,这些文章可以看出冯梦龙的青少年时代交游,对阉党的态度等情况。还有一些书目中提到冯梦龙的著作,但没有人看到过,例如,《吴门表隐》卷中提到冯梦龙有一本书叫作《杂志》,在其他著录、文献中,从来没有一点佐证线索。

二短篇白话小说的宝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