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最有用的经典心理学定律 - 每天学点心理学大全集 - 春之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四篇最有用的经典心理学定律

也许你会问:“拥有很多东西,可我为什么一点也不快乐?”“为什么周围的人都那么优秀,而我却如此平庸?”“刚步入职场,为什么我努力工作却得不到领导器重?”“同样的商品,为什么我的价位低很多,顾客却偏偏去买竞争对手的?”……别急,神奇的心理定律会告诉你所有的答案。第一章思维定式:看透自己和他人

光环效应:我们心中都有一顶“光环”

◆定律阐释: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它指人们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

从“爱屋及乌”到“情人眼里出西施”

前苏联学者博达列夫曾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课堂上,他向两批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告诉第一批学生这是一名罪犯,因杀人而入狱;告知另一批学生这是一个物理学家,曾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然后,他要求学生根据其形象描述此人可能具有的性格。结果,第一批学生的评价都是贬义的,而第二批几乎全是赞美的。

中国有句古话叫“爱屋及乌”,意思是爱一个人,连他家屋顶上的乌鸦都会喜爱。依我国自古流传的迷信习俗,乌鸦是“不祥之鸟”,它落到谁家的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那么,为什么还会有“爱屋及乌”的现象呢?

其实,这就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认识事物时,人们经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特性泛化到其他有关的一系列特性上,从局部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即根据少量的信息对别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面的结论。它实际上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在晕轮效应状态下,一个人或事物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环被扩大,其他缺点或优点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被别人视而不见了。前面我们提到的博达列夫实验,证明了同样的道理。

再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是为爱慕之情所迷,觉得所爱女子像西施一样,无处不美。黄庭坚曾有诗云:“草茅多奇士,蓬荜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相得。”便是由这句古话而来的。情人在相恋的时候,总是忽略对方的缺点,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双方看来也是无所谓的。这也是晕轮效应的表现。

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知觉者的情感引起的对他人的一种主观倾向。由于我们在知觉他人时有一种情感效应,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这一偏差表现为当某人或某物被我们赋予了一个肯定的、令我们喜欢的特征之后,那么这个人就可能被我们赋予许多其他的好的特征。

反之,如果某人或某物存在某些不良的特征,那么,我们就会认为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坏的。后者被称为“坏光环效应”,也被形象地叫做“扫帚星效应”。正所谓“一好百好,一恶百恶”,在生活中,“晕轮效应”与“扫帚星效应”经常发生,这些都是人类一种奇妙的心理反应。

理性对待心中的“光环”

客观地讲,晕轮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辩证地对待这个“光环”。

既然我们知道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个人主观推断泛化和扩张的结果,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就要实事求是,考虑全面。当别人称赞你的时候,要保持头脑冷静,知道自己尚有不足之处;当别人贬低你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要知道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客观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现以偏概全而导致的错误。

同时,我们可以利用晕轮效应为自己创造有利条件。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麦哲伦如何利用晕轮效应成功获得西班牙国王卡洛尔罗斯的帮助。

在哥伦布航海成功后,为表明自己与投机者或骗子不同,麦哲伦在觐见国王时特地邀请了当时著名的地理学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帕雷伊洛将地球仪摆在国王面前,历数了麦哲伦航海的必要性及种种好处。结果,卡洛尔罗斯国王被说服了,麦哲伦成功地得到资助,进行了环绕地球的航行。然而,在麦哲伦等人结束航海后,人们发现他对世界地理的认识及他所计算的经纬度有诸多偏差。

可见,卡洛尔罗斯国王之所以资助麦哲伦,并不是因为麦哲伦本人或帕雷伊洛的劝说,是因为他认为帕雷伊洛作为专家,其建议一定值得信赖。所以,适当地运用晕轮效应,也有助于促进我们的发展。

此外,在认识或接触其他人和事物的时候,晕轮效应的负面影响会给人的心理带来很大的障碍。

普希金是俄国著名诗人,当他遇到被公认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时,为她的美丽而心动,疯狂地爱上了她。在普希金眼里,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们结婚后,普希金每次把自己的诗读给娜坦丽听时,她总是不耐烦地捂着耳朵说:“不听!不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玩,参加晚会、舞会。普希金为她抛弃了诗歌创作,弄得债台高筑,甚至还为了她与别人决斗,以至于牺牲了性命。

通过普希金的故事,我们要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让“一美遮百丑”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和理智。对一个人或事物,不要急于下判断,不要以偏概全,要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避免晕轮效应的误导。

正如著名的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言:“倘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先征服自己。”因此,请辩证地对待心中的“光环”,理性地走出精彩的人生。

不值得定律:心态决定选择

◆定律阐释:不值得定律,指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它反映了人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做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低,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如果在做自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哪怕是用西瓜换芝麻,也会感到快乐,并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值得”与“不值得”,因你而不同

伦纳德·伯恩斯坦年轻时和美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柯普兰学习作曲,附带学习指挥技巧。当他在作曲方面一发不可收的时候,他的指挥才能被当时的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发现,并被力荐担任纽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结果,他一举成名,在近30年的指挥生涯中,成了爱乐乐团的名片。然而,他并不认为自己非常成功,却始终受着“我喜欢创作,可我却在做指挥”矛盾的折磨。

从伯恩斯坦的事例可以看出,在人们的眼中,他是出色的、成功的;但在他自己的眼里,他并不是成功的。他一生都活在苦恼和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带着深深的遗憾告别了人世。

这就给予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值得”与“不值得”的距离有多远,就在于我们的内心如何衡量。正如心理学中不值得定律所阐述的,一个人如果做一件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即使成功,也不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如果在做自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则会认为每一个进展都很有意义。

如今,不少年轻人得到一份工作后,都渴望证明自己的优秀,却认为简单小事不值得做,从而失去了很多展示自己价值的机会和走向成功的契机。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复它,终会将之变为现实。年轻人大多心高气傲,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工作就应该得到重用,就应该得到丰厚的报酬,往往会对手头上的琐碎工作不满,动不动就兴起“拂袖而去”的念头。一位先知说过:“无知和好高骛远是年轻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导致频繁失败的主要原因。”其实,小事也好,大事也好,都是我们内心价值观的一种判断,我们不妨听听比尔·盖茨的劝告:“年轻人,从小事做起吧,不要在日复一日的幻想中浪费年华。”

李嘉诚当初为了开创自己的事业,离开舅舅的钟表公司独自闯荡。然而,他并没有像很多年轻人那样浮躁,而是从很多年轻人都不屑做的小事做起,在打工中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开创事业的新局面,终于成为一代富豪。

那么,究竟哪些事值得做呢?通常,这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价值观。一般来说,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第二,现实的处境。同样一份工作,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杂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为领班或部门经理,你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第三,个性和气质。例如,成就欲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做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事情,依附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做风险小甚至无风险的事情,等等。

明白了这个道理,做事或做选择时,我们就要理性地对待内心的“值得”与“不值得”。

理性选择,积极面对

不值得定律让我们明白:智者,应理性地对待心里的那把尺子,在众多选择中,要认清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然后竭尽全力,把这些值得做的事情做好;反之,那些没有意义、不值得做的事情,干脆就不要做。

编剧家贝尔西蒙的每部剧作都堪称经典,很多人都认为他有着过人的才能或智慧。其实,每写一个剧本之前,他都会先问自己:若能将这个剧本中每一个角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又保持故事的完整性,那这个剧本究竟会有多好呢?说白了,答案只有三种:

一是“很好”,值得花费两年的心血去深入构思创作;

二是“还行吧”,但是像鸡肋,没太大意思,不值得耗费太多的精力;

最后则是“垃圾、俗套”,根本不值得一写。

正是因为这种习惯,做事前认真考虑是否值得做,贝尔西蒙避免了为不值得做的事浪费时间,从而将有限的精力全部投入值得做的事业中,最终取得成功。

还有,美国探险家约翰·戈达德的传奇经历,也只是来自一幅他认为值得实践的世界地图。

约翰8岁生日那天,慈爱的爷爷送给了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幅被翻得卷了边的世界地图。正是因为这张图,他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15岁时,约翰·戈达德写了一本励志的自勉书《一生的志愿》。他宏大的愿望令人叹为观止:要去尼罗河、亚马孙河与刚果河探险;驾驭骆驼、野马、大象与鸵鸟;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与莎士比亚的所有著作;写一本书;谱一首乐曲;为非洲的孩子们筹集100万美元的捐款;拥有一项发明专利……

在这本包含了127项目标的书中,大部分人看得热血沸腾,可真要说到实践,人们往往会望而却步。约翰·戈达德不同,他一生的宏愿也随着少年的誓言而笃定不变。随着这本书的出版,他开始了把梦想变成现实的漫长旅途。尼罗河、乞力马扎罗山……这些梦想中的地方,他一一走过。40年后,他完成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这本《一生的志愿》成了他“一生的成就”。

在生活中,我们要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找到我们在社会中的坐标,找到心中的那把标尺,遇到那些“芝麻绿豆”的小事就没必要大动干戈,以免浪费生命;当遇到了真正值得做的事,就应该像贝尔西蒙和约翰·戈达德那样,坚持下去,尽全力去实现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伟大的成功。

权威效应:我们为何更相信权威人士

◆定律阐释:权威效应,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受人尊敬,他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也就是说,人们对权威的信任要远远超过对常人的信任。

从“机长综合征”说开去

南朝的刘勰写出《文心雕龙》后无人重视,他请当时的文学家沈约审阅,沈约不予理睬。后来他装扮成卖书人,将作品送给沈约。沈约阅后评价极高,于是《文心雕龙》成了中国文学评论的经典名著。我们在赞赏刘勰聪慧的同时,也不得不折服于心理学中强大的权威效应。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