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老扎西 - 西藏缘 - 文柳小荻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西藏缘 >

第12章老扎西

在小镇的一隅,有一家毫不起眼却又充满故事的手工艺品店。店门是那种厚实的木质门,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无数痕迹,门板上的纹路就像老扎西额头的皱纹一样深刻。门上雕刻着简单却富有藏族特色的花纹,那是老扎西的祖父亲手刻下的,历经风雨,花纹已有些模糊,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推开门,“吱呀”一声,仿佛是岁月的叹息,店内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染料的混合气味。那檀香是老扎西每天清晨必做的仪式,他从遥远的寺庙求来,每日早起点燃,看着那袅袅青烟,他觉得内心无比宁静,仿佛与神灵更接近了些,而那染料的气味则是他无数次创作手工艺品留下的独特气息。

店主人老扎西,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藏族老人。他身材瘦小,背有些微驼,岁月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就像那青藏高原上纵横交错的沟壑。他的头发已经花白,稀稀疏疏地散落在肩头,但他的眼神却透着坚定和睿智,那是一种经历了漫长岁月洗礼后的深沉与内敛。

老扎西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藏族家庭,他的家族世世代代都从事着手工艺品制作。在他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孩童时,就被家中长辈抱在怀里,看着祖父和父亲忙碌于手工艺品的制作。祖父那粗糙却又无比灵巧的双手,如同被神赋予了魔力,能将一块看似毫无生气的原材料,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逐渐变成令人惊叹的艺术品。那时候,阳光洒在他们身上,祖父和父亲专注的神情深深印刻在老扎西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难以忘怀的画面。

老扎西从懂事起就开始学习制作手工艺品。他记得自己第一次拿起工具时,手是那样的小,握不住那略显沉重的刻刀。父亲就坐在他身边,耐心地握住他的小手,一点点地教他如何在一块木头上刻出精美的花纹。那刻刀在父亲的手中就像一只灵动的小鸟,轻快地在木头上跳跃,留下一道道优美的弧线。老扎西瞪大了眼睛,心中满是惊叹与向往。他努力地模仿着父亲的动作,可小小的手总是不听使唤,刻刀在木头上划出歪歪扭扭的线条,但父亲却没有丝毫的责备,只是轻轻地鼓励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扎西对藏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热爱愈发浓烈。他开始独自踏上寻找传统工艺的旅程,他的脚步遍布了西藏的各个角落。

在那遥远的草原上,他跟着一位老牧民学习用羊毛编织色彩斑斓的挂毯。草原上的风呼呼作响,老牧民的帐篷里却格外温暖。老牧民先从一群羊身上挑选出最柔软、最有光泽的羊毛,然后用特制的梳子仔细地梳理羊毛,把羊毛中的杂质去除干净,这一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老牧民边梳理边告诉老扎西,羊毛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挂毯的品质。梳理好羊毛后,老牧民开始用纺锤将羊毛捻成毛线。他熟练地转动着纺锤,羊毛在他的手中逐渐变成均匀的毛线,这看似简单的动作,老扎西尝试了很久才掌握诀窍。

接下来就是编织挂毯了。老牧民在地上钉好几根木桩,把编织用的框架固定好,然后开始将毛线在框架上穿梭。他先按照心中早已构思好的图案,用一种颜色的毛线打底,他的手指灵活地把毛线绕在框架上,每绕一圈都拉紧,确保挂毯的根基牢固。老扎西就坐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不时地拿起羊毛模仿着老牧民的动作。粗糙的羊毛磨得他的手有些发红,甚至起了小水泡,但他浑然不觉。老牧民看到他认真的样子,笑着给他讲述这种挂毯背后的文化意义,每一种颜色、每一个图案都代表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老扎西听得入神,他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手艺,更是在触摸藏族文化的灵魂。

在雪山脚下的小村落里,他向一位老银匠请教银质饰品的制作工艺。老银匠的工作间里弥漫着烟火的气息,火炉中的火焰熊熊燃烧着。老银匠先从一堆银料中挑选出纯度合适的银块,放在小火炉上用小火慢慢加热,这个过程要时刻注意火候,火候太大银块会融化得太快,不好控制形状,火候太小又无法使银块达到合适的柔软度。当银块被烧得微微发红时,老银匠迅速用钳子将银块夹到铁砧上,开始用锤子敲打。他先从银块的边缘开始敲,每一下都力度均匀,把银块慢慢敲打成薄片。老扎西在一旁帮忙拉风箱,他用力地拉着,脸蛋被炉火烤得通红。

接着,老银匠根据要制作的饰品形状,用剪刀把银片剪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如果是制作耳环,就剪成细长的形状;如果是制作项链坠子,就剪成圆润或有特殊形状的模样。然后,老银匠拿出各种特制的模具,把剪好的银片放在模具上,用小锤子细细地敲打,使银片呈现出精美的花纹。这一步骤需要极高的技巧,老银匠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模具和银片,手中的锤子有节奏地敲打,那些精致的花纹仿佛是老银匠用汗水和心血浇灌而成的。老银匠一边打造,一边给老扎西讲解银饰在藏族文化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传承,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吉祥。

老扎西还曾到过深山中的寺庙附近,向一位擅长制作唐卡的老艺人学习。那是一个宁静的小院,四周种满了不知名的花草。老艺人在一间光线有些昏暗的屋子里绘制唐卡,首先要进行画布的制作。老艺人选用质地紧密的白色棉布,将其绷在特制的木框上,然后用一种特制的胶水涂抹在画布上,这种胶水是用植物熬制而成的,涂抹后可以使画布更加平整、光滑,便于颜料附着。

接着就是绘制草图。老艺人用炭笔轻轻地在画布上勾勒出佛像或神话故事中的场景轮廓,这一步需要对唐卡的图案有深入的理解和精准的把握,每一条线条都必须准确无误。草图完成后,开始上色。老艺人用特制的画笔蘸着颜料,颜料是用矿物和植物原料精心研磨而成的,色彩鲜艳且持久。他从佛像的面部开始绘制,先用淡淡的肉色颜料画出圆润的脸庞,再用黑色颜料勾勒出眼睛、眉毛和嘴唇,每一笔都蕴含着对佛教的虔诚和对藏族文化的热爱。绘制佛像的服饰时,老艺人根据不同的颜色层次,一层一层地涂抹颜料,使服饰看起来色彩丰富、富有层次感。颜料的色彩在画布上逐渐丰富起来,那些佛像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老扎西在那里待了很久,学习唐卡制作的技巧,也领悟到唐卡所承载的宗教文化内涵。

老扎西将这些从不同地方收集来的传统图案和制作工艺带回了小镇,他的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从华丽的藏式头饰到精致的银质酒具,每一件都承载着藏族的历史和文化。那些头饰上的珊瑚、玛瑙和绿松石,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银质酒具上雕刻的花纹细腻而精美,每一个图案都有着特殊的寓意,像是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福。

老扎西对待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制作一个藏式香囊时,会精心挑选最柔软的布料,然后用手细细地摩挲,感受布料的质地。他会从自己多年积攒的香料中挑选出最纯正的原料,像藏红花、冰片等,小心地研磨成粉,再一点点地填充进香囊里。在香囊上刺绣图案时,他先在布料上用铅笔轻轻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戴上老花镜,拿起绣花针。他用的线是自己染制的彩色丝线,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藏族特色。那针在他手中上下穿梭,每一针都精准无误。他的眼神专注而深情,仿佛在与手中的香囊对话,将自己对藏族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许都绣进了这小小的香囊之中。

叶峰在寻求传统手工艺品商业化推广的时候,第一个就想到了老扎西。那天,叶峰走进老扎西的小店,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满屋子的工艺品上,折射出五彩的光芒。叶峰看到老扎西正坐在那张老旧的木凳上,凳子的腿已经有些摇晃,仿佛随时都会散架,但老扎西却稳稳地坐在上面。老扎西戴着一副老花镜,正拿着一块小布料,用针线精心地缝补着一个即将完成的手工艺品。他的手指虽然有些颤抖,但动作依然娴熟。

叶峰向老扎西讲述了自己的想法,老扎西坐在那张老旧的木凳上,静静地听着。他的手不自觉地停了下来,手中的针线悬在半空。他心里既充满了期待,又有着深深的担忧。老扎西担心,一旦商业化,这些手工艺品可能会沦为赚钱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灵魂。

“叶峰啊,这些东西可都是我们藏族的宝贝,要是变了味,我可怎么对得起祖先啊。”老扎西皱着眉头说道,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店内的每一件手工艺品,眼神中满是眷恋与不舍。

叶峰耐心地解释:“老扎西,我理解您的担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好好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藏族文化,这些手工艺品反而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在央金和拉姆加入后,老扎西看到了他们的真诚和努力。央金为手工艺品编写的故事卡片,让老扎西仿佛看到了自己多年的心血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拿起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关于一个藏式香囊的故事,他细细地读着,手指轻轻抚摸着香囊上的花纹,眼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拉姆在网络上的推广,也让老扎西意识到,原来藏族文化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得更远。他看到拉姆在网上发布的照片,那些他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在镜头下显得更加精美,世界各地的网友们纷纷点赞和留言,老扎西的心中涌起一股自豪与欣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