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概论(6) - 伤寒杂病论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伤寒杂病论 >

第6章概论(6)

第6章概论(6)

2.药不变,剂量变如桂枝加桂汤,即桂枝汤中加大桂枝量,由3两增至5两,功以平冲降逆,治疗奔豚病。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中芍药增至6两,功在和脾通络,主治太阴腹痛症。3.量不变,调护变如桂枝汤用于表证,则需啜热粥,温覆其被以解肌取汗;若旨在调和营卫,用于营卫不和之自汗症,则不需如此调护。

4.量不变,服法变如调胃承气汤,若重在通腑,则取“顿服”;若旨在泄热以止谵语,则宜“少少温服之”。

5.两两相合,功效叠加三承气汤均治疗阳明腑实证,调胃承气汤偏治燥实,小承气汤偏治痞满,大承气汤则治疗痞满燥实俱全者。从组方言,大承气汤实质是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又如柴胡桂枝汤,主治少阳与太阳合病者,其方亦为主治太阳病之桂枝汤与主治少阳病之小柴胡汤组合而成。

6.减小剂量,作用降低如治疗太阳表郁轻证之桂枝麻黄各半汤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实由峻汗之麻黄汤与取汗之桂枝汤之组合,由于减轻了药量,变为微汗或小汗之剂,主治太阳病病久表郁邪微之证。

7.增大剂量,功效放大如四逆汤主治“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四肢厥逆”之少阴病寒化证,功在回阳救逆。若组方不变而加大干姜、附子之量,则名通脉四逆汤,主治“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之少阴病阴盛格阳证。又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治疗寒热错杂痞,甘草泻心汤即为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剂量而成,功效则由重在降逆和胃转变为重在和中益气。

8.主方不变,药随症变在主证不变前提下,由于体质、宿疾等不同,病情常有兼夹。在《伤寒论》中,大量兼夹症处理,多采取主方不变,随症加减之形式。如桂枝汤证兼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若兼喘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若兼阳虚漏汗者,予桂枝加附子汤。

9.善用药对,彰显特色《伤寒论》中善用药对,是其特色。如桂枝配麻黄发汗,麻黄配石膏清热宣散,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阴阳、气血,麻黄配附子温里透表,温散寒湿,柴胡配黄芩清解少阳邪热,石膏配知母善清气分热邪,枳实合厚朴善行气消胀,大黄合芒硝清热泻下,干姜合黄连辛开苦降,桂枝配茯苓通阳利水,半夏伍生姜止呕,细辛、半夏、五味子温化寒饮,桂枝合甘草温补心阳,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干姜合甘草温补脾阳,附子合甘草温补肾阳,附子配干姜温补肺脾肾,附子配人参温壮元阳等。

10.组方严谨,药少量宏《伤寒论》用药精炼,制方113首,药物仅55味。有的方药仅2味或3味,4味或5味的居多,10味以上的则甚少。《伤寒论》以其组方严谨有序、药少量宏而著称于世,后人尊称之为经方。

复方是中医治病的特有的工具和载体,也是中医理论的集中体现。张仲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整体、协调、全面、个性的变化,是其灵活运用方药的集中体现,一直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重视。

版本研究

一、重要版本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卷十与《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收载的《伤寒论》内容,可视为现存《伤寒论》的最早版本。

现今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

一是“宋本”,即北宋治平年间经林亿等人校正的刻本,但宋代原校本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万历二十七年,即公元1599年,由赵开美复刻的版本,又称“赵刻本”,简称“赵本”。因其系照宋版复刻,所以保存了宋版《伤寒论》的概貌。

一是南宋绍兴十四年,即公元1144年,由金人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称为“成注本”,该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可称“汪校本”。

二、宋本《伤寒论》目录与重点

由宋·林亿等校正印行的《伤寒论》,后世称之为“宋本”,全书共10卷,22篇。其目录是:

卷第一

辨脉法第一

平脉法第二

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

辨痘湿喝脉证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卷第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卷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牛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