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洽(21)
第33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洽(21)
桂枝附子汤即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方用桂枝既能疏散风寒邪气,又能温经通阳,附子辛热,善温经扶阳,散寒逐湿,用量较大,可以达到止痛的目的;生姜助附子、桂枝以温散风寒湿三邪;甘草、大枣减缓桂、附燥烈之性,又因“辛甘化阳”,故可助桂、附温补、振奋阳气。本方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药味完全相同,惟桂附用量较上方为大,故二方主治的重点也就不同。彼方主治胸阳不振兼表阳不足,以脉促、胸闷、微恶寒为主证,此方主治卫阳不足,风湿困于肌表,身疼烦、不能自转侧。“大便硬,小便自利”,是在上述见证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说明上述桂枝附子汤证,当见大便溏,小便不利。一般而言,外感风湿者,往往里湿较重。湿邪困脾,若分清泌浊功能失司,可见“大便溏,小便不利”;但若脾输布津液功能障碍,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见“大便硬,小便自利”。
桂枝有通阳化气利水之功,“利小便”可“实大便”,桂枝附子汤适用于“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而“大便溏,小便不利”者。
如“大便硬,小便自利”时再用桂枝,则其利小便之功,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使大便硬结更加严重。而白术为脾家之主药,益气健脾,助运化湿,既能止泻,又可引津液还于胃中,通利大便。并且白术还可协助附子搜逐在表之寒湿。所以风湿相搏,“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服上述两方后,或出现身如痹状,或药尽而其人如冒状者,这是用大剂量附子可能出现的毒副反映,应予重视,宜适当减少用药剂量。
【辨治要点】
1.风寒湿痹偏表
主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溏,小便不利。
成因:风寒湿痹阻,卫阳不振。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
2.风寒湿痹偏里
主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硬,小便自利。
成因:风寒湿痹阻,脾运失健。
治法:温经散寒,健脾化湿。
方药:去桂加白术汤(附子、白术、生姜、大枣、甘草)。
【原文175】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释义】风湿留于关节的证治。
本条“风湿相搏”而“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与上条相比,病位较深,病情较重。风寒湿邪留注关节、筋脉,气血闭阻,故肢体关节牵引疼痛,难以屈伸。卫阳不固,不胜风袭,所以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湿阻于里,三焦气化失司,所以在上焦表现为呼吸短气,在下焦表现为小便不利,湿邪溢于肌肤,则身微肿而沉重。治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甘草附子汤由甘草、附子、白术、桂枝组成。桂、术同用,目的在于加强对表里湿邪的祛除。本证病变深重,难于速除,方中术、附用量均比前方为少,每次服药仅六七合,又不欲尽剂,其用意即在于峻药缓行。
【辨治要点】
主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成因:风寒湿痹阻,病变深重,难于速除。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峻药缓行。
方药: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1,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臣亿等谨按:前篇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又云,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之字差矣。又阳明一证云,脉浮迟,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阴一证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以此表里自差明矣。《千金翼方》云白通汤,非也。
【词解】1里有寒:应是里有热。
【释义】痹证由寒化热的证治。
此“伤寒”是广义伤寒,属于“人伤于寒,传而为热”(《素问·水热穴论》)的热病类型。痹证本由风寒湿三气杂至所成,现已转化为表里俱热的证候。表里热盛,鼓动气血外达,故脉显浮滑。痹证由寒化热,局部可见红肿热痛之象,全身尚有发热、汗出、口渴、心烦等里热见证。治用白虎汤清泄表里邪热。
此为热痹,俗称白虎历节。本证列于“风湿相搏”三证之后,是针对痹证寒已化热而设,提示痹证寒可化热的病理变化形式,为临床诊治痹证提供了另一思路。
对“表有热,里有寒”一句,宋代林亿在校正时已发现有误,指出“此云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者,必表里之字差矣”,并引前篇“表里俱热者,白虎汤主之”为证,意在说明此证当属表里俱热。征之临床,“表有热、里有寒”者,不大可能出现浮滑脉。此处的滑脉当为里热亢盛之象,后350条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可资证明。
如证属表热里寒者,不宜使用白虎汤。若里已化热,而体表寒象尚未消失者,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兼顾表寒。
【辨治要点】
主症:关节红肿热痛,全身发热,汗出,口渴,心烦,脉浮滑。
成因:痹证由寒化热,邪热炽盛。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原文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冬半升,去心麻仁半斤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释义】心气血不足复感外邪的证治。
结脉与代脉都是歇止脉,同主心脏气血不足。气血虚衰,运行无力、脉搏不能续行。两者不同处,结脉的成因除气血不足外,还有邪气结滞的一面。若心气血不足,心无所养,则有慌慌然跳动不安之感。病起“伤寒”,而见“脉结代,心动悸”,是因病人禀赋不足,气血阴阳亏虚,易受外邪侵袭。此等患者,常因感受外邪而诱发宿疾,并非原来健康者感邪后必见脉结代、心动悸。以炙甘草汤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属于“治病求本”之道。
方中用炙甘草、人参、大枣,补脾益气,化生气血,以复脉之本;用生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滋阴补血,以充脉之体;桂枝、生姜、清酒(米酒)温通阳气,鼓动血行。全方共收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宁心复脉之效。
【辨治要点】
主症:心动悸,脉结代。
成因:心之气血阴阳俱虚,因感寒而诱发宿疾。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宁心复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