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5) - 伤寒杂病论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伤寒杂病论 >

第27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5)

第27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洽(15)

【释义】蓄血重证的辨治。太阳病六七日,为表邪入里之期,即使表证仍在,也要注意脉象。若脉不浮而转为沉者,是外邪已内陷入里。内陷之邪,若结于胸膈,可以形成结胸证;若不结胸,邪陷不在中上二焦,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则形成太阳蓄血证,故曰“以热在下焦”,“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表证仍在,同时血蓄下焦,证属表里同病。表里同病者,治疗常法应该是先表后里,而本条不言先解表,直接使用攻逐之法,此乃表里同病治疗的变法,即里急者当先治里,说明此太阳蓄血证病势危急,病情严重,从病机上讲,则是血结较深,属蓄血重证。

太阳蓄血重证脉微而沉,是指脉象沉而略有滞涩,此处之微并非主虚证的微弱脉象,而是血蓄于里,瘀阻络道,血脉不利,所以脉沉而滞,甚则脉象沉结。病人表现出典型的狂躁症状,较桃核承气汤证“如狂”者严重,说明热在血分,瘀热直接上攻于心,心神被扰,神志错乱。少腹硬满,为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致。“硬”是客观体征,医者触按时有坚硬抵触的感觉;“满”是自觉症状,患者自觉胀满不舒。小便自利,提示病在下焦血分,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影响。

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其病证均为太阳表邪循经入里,出现少腹硬满。前者病在气分,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小便不利;后者病在血分,血热互结,扰乱神志,但小便自利。所以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精神症状,既是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也是太阳蓄血证的辨证要点。

本条中使用了倒装文法,“抵当汤主之”应接在“下血乃愈”之后。“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为自注句,说明太阳蓄血形成的病因病机。

本证瘀热互结,为蓄血的危急重证,即使表证未解,也应急救其里,治以破瘀结、泻血热,方用抵当汤。

抵当汤由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四味药组成。大黄、桃仁为植物药,大黄可人血分,泻热逐瘀,推陈致新;桃仁活血化瘀以滑利。水蛭、虻虫为虫类药,其药性峻猛,直入血络,善破瘀积恶血。四药相合,为破血逐瘀之峻剂。

【辨治要点】

主症: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成因:瘀热互结。

治法:破瘀泻热。

方药:抵当汤(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原文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1也,抵当汤主之。

【词解】1谛(di):证据确凿。

【释义】蓄血发黄的辨证及治疗。

太阳病是言其表证还有,但已经发生身黄,且脉沉结,小腹硬,其人如狂,显示里热已经非常严重,并已深入血分,热毒与阴血相搏结,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并扰乱心神,导致病人出现神志症状。治当攻逐瘀热,用抵当场。

本条脉证与上条大致相同,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如狂,脉沉结,都是瘀热结聚下焦的表现。由于瘀热结滞血脉,营气不能正常敷布,可见身目发黄。但此发黄必须与湿热发黄相鉴别。湿热发黄,当小便不利,其人不狂,治以茵陈蒿汤。今小便自利,说明此身黄与水湿无关,且见如狂,则蓄血证确信无疑,故曰“血证谛也”。

【原文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1,宜抵当丸。

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个,去翅足,熬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大黄三两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2时当下血,血不下者更服。

【词解】

1不可余药:药液和药渣一同服下。

2啐(zui)时:一昼夜的时间。

【释义】瘀热结于下焦的缓治法。

伤寒有热是表证仍在,表邪不解,每多循经入里,病见少腹满。若为蓄水所致,则应小便不利。今小便反利,可以推知是下焦蓄血。治当攻下瘀热,用抵当丸。

因本证仅见“少腹满”,未见少腹硬,也未见如狂或发狂,说明其病情不急,故治以丸剂,减量缓攻。

抵当丸所用药物与抵当汤相同,其中水蛭、虻虫已减1/3,且1剂分4丸,每次仅服1丸,所以1次服用量较抵当汤为小。加之以汤改丸,故其破血作用相对缓和。服药采取“煮丸之法”,连药渣一并服下,故云“不可余药”。大陷胸丸和理中丸亦是采用这种煎服法,值得研究和重视。

因丸药性缓,其下瘀血之力比汤药和缓而作用持久,故服药后“啐时当下血”。若不下者可再服。

【辨治要点】

主症:少腹满,小便自利,或有发热,舌紫暗,脉沉涩或沉结。

成因:瘀热内结,病势较缓。

治法:泻热逐瘀,峻药缓图。

方药:抵挡丸(水蛭、虻虫、大黄、桃仁)。

【原文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1也。

【词解】1里急:少腹急迫不舒。

【释义】辨别水停的部位。

太阳病患者,因饮水过多,造成水气内停。若水停中焦,则小便通利而心下悸,参照73条原文,可与茯苓甘草汤。若水停下焦,则小便不利而苦里急,即小腹拘急,治当用五苓散。

【原文128】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1,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词解】1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的病证。

【释义】结胸证的脉证特点。

结胸与脏结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证候,结胸证是邪气与痰水结聚于胸膈引起,虽有寒热之分,但以热证为多。本条提出结胸“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等为热实结胸的脉证特点。邪热与有形之痰水相结于胸脘,所以胸脘部按之则痛;寸脉候上,脉浮说明阳热在胸;关脉主中,关脉沉,说明痰水结于中。寸浮关沉,反映了热与痰水相结的病机。因邪结而正气不虚,脉必沉而有力。

脏结证是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所导致,属虚、属阴、属寒。因两者在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故需加以鉴别。脏结的脉证在下一条中叙述。

【原文129】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1者,难治。

【词解】1舌上白胎滑:舌上苔白而滑。

【释义】脏结的主要脉证。

脏结证也具有心下硬满疼痛的表现,犹如结胸的状态。因脏结是邪结在脏,胃腑无实邪阻滞,所以“饮食如故”,与结胸之不能食迥异。因脏结为阴,邪结在脏,阳虚有寒,故其人能食而时时下利;中州有寒,故关脉小细沉紧。然邪由表入,故寸脉亦浮。从脉证可知脏结证属脏气虚衰,寒邪内结之证。脏结寒凝,若见舌上白胎而滑,则知气寒津凝,里阳已衰,而人结之邪更为深重,故对其凝结,则非攻不可。然脏气先虚,早已下利,而又不任其攻,故攻补两难,故云“难治”。但难治不等于不治,临床尚可采用温阳散寒之法。

【原文130】脏结无阳证1,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词解】1阳证:发热、口渴等热象。

【释义】脏结的证候特点和治禁。

脏结无发热、口渴、心烦等阳热证候,也不见往来寒热的少阳证。“其人反静”,谓无阳明病的烦躁证,排除了病在六腑的可能,进一步证实脏结病在五脏,证属阴寒的病理机制。舌苔白滑更是阳虚寒凝的确据,所以脏结虽有似结胸证之心下硬满疼痛的表现,但也不能治以攻法。

此证张仲景未出方治,有的注家提出用理中汤加枳实,以理中汤温补中阳,以枳实破气散结,可资参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