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洽(3) - 伤寒杂病论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伤寒杂病论 >

第55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洽(3)

第55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洽(3)

由于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不足不仅不能温煦四末,更不能推动血行,载气以温四末,甚至出现血行凝滞之象,因此,该类病人除可见及阳气不足、阴血亏虚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症外,更当见及血虚及寒凝的相应表现。由于血虚,病人常有面色萎黄不华、头晕心悸、爪甲少华、唇色淡白等症;因于寒凝,病人多见及手足遇冷青紫、舌有紫气紫斑等象。妇人多伴月经衍期,经来腹痛,经色黑而有血块等。针对上述阳虚不足,温煦不力,阴血因寒而凝、因虚失濡的复杂病机,治疗中既应注意温经散寒以治手足厥寒,更应在温经的同时益养阴血、复脉通经,用当归四逆汤。

本方是桂枝汤去生姜,增大枣用量,并伍入当归、细辛、通草组成。方中以桂枝、细辛温阳通脉;当归辛温,为血中气药,既能与芍药相伍以养血和血,更能助桂枝温通之力;桂、辛、归、芍相伍,温通而不嫌其燥,甘润而不虑其腻。方中更以通草助桂枝、细辛、当归通血脉之力,甘草、大枣甘温补中,滋气血之源。诸药相配,共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剂。

【辨治要点】

主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成因:营血不足,寒凝经脉。

治法: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方药: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原文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吴茱萸二升大枣二十五枚,擘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释义】血虚寒凝兼肝胃陈寒证的证治。

本条是在血虚寒凝的基础上又兼久寒的证治。病情仍以血虚寒凝为主,故仍当见及前条所述的症状表现。兼有久寒,从方中用吴萸、生姜分析,二药入肝胃二经,因知其寒为肝胃之寒无疑。正因肝胃有寒,结合前述吴茱萸汤证的相关表现,不难推知病人可见及干呕、吐涎沫、头痛、不能食等寒在肝胃的证候表现。

与当归四逆汤相比较,本方加入了温降肝胃的吴萸、生姜,对肝胃虚寒,气机上逆者更属对证。方中以清酒和水煎药,更能增强其通阳散寒之力。

【辨治要点】

主症:在营血不足,寒凝经脉,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基础上,兼有沉寒痼疾,并与肝、胃有关。

成因:血虚寒凝,兼有肝胃陈寒。

治法:养血温经,暖肝温胃。

方药: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

【原文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1,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王之。

【词解】1内拘急:腹中挛急不舒。

【释义】阳虚阴盛寒厥证兼有表邪不去的证治。

本证虽列于厥阴,但其性质实属少阴阳衰,因其出现厥逆,为了与厥阴之“厥”鉴别,才连类提出。也有医家认为本条所述之证不仅少阴阳气内虚,更有表证未除。还有医家认为本条所述之证为厥阴寒盛于内,格阳于外的重证。

“少阴阳气内虚兼表证未除”能比较全面地反映条文所述证候的性质,如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都与本条有相似之处。少阴阳虚为急,虽然夹有表证,亦当以治里为先。

【原文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释义】误治伤阳后阳衰阴盛厥证的辨治。

误治后伤阳,阳虚阴盛而致厥。后世医家对误治种类的认识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本条是缘于误汗,因大汗而致阳伤,阳气耗散,而见大下利、手足厥冷等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大汗”及“大下利”皆属误治方法,病因一误再误,导致阳气耗散,因见厥冷之候。征之临床,上述两种情况皆有可能存在,只要手足厥冷的性质属于阳虚寒盛,便可用回阳救逆的四逆汤。

【原文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1结在胸中2,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词解】

1邪:这里指停痰食积等致病因素。

2胸中:概括胸胃而言。

【释义】痰阻胸中致厥的证治。

病人手足厥冷,若属阳虚阴盛,必脉来微细无力,此则脉现紧象,从其证候分析,还应紧而有力,是邪(痰)结于胸中使然。正因痰阻胸中,胸阳阻隔,气机不畅,阳气不达四末,因见手足厥冷之候,其“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主因是“痰”;正因痰阻胸中,胸脘气机不畅,中焦升降失司,因见心下痞满、烦闷不舒及脘中饥嘈但又不能食等症,根据其痰阻的病机本质,病人还应见及头目昏眩、舌苔厚腻等痰阻之象。

正因痰阻胸脘,病位偏上,遵循《内经》“其在上者,引而越之”的治疗思想,当用吐法,俾痰浊去,阳气通,而手足厥冷自除。

关于本条所述的病位,因其列于厥阴病篇,且以手足厥冷为主症,故多以为其病在厥阴,实际从其本质来讲,其与肝经心包经并无太大关联,所以放在厥阴病篇,仍然是连类而及使然。

《伤寒论》中述及瓜蒂散证3条,一为166条,出于太阳病篇,以“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为主证;二为324条,出于少阴病篇,以“饮食人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为主证;三为本条,见于厥阴病篇,以手足厥冷,脉紧等为主证,虽然表现各有侧重,但病性则一,即同为痰阻胸脘之候,故其治法方药相同,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治疗学思想。

【原文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1治其厥;不尔2,水渍入胃3,必作利也。

茯苓二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二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词解】

1却:然后。

2:不尔:不这样。指不先治水。

3水渍入胃:这里指水饮渗入肠中。胃实指肠而言。

【释义】胃阳不足、水饮内停致厥的证治及其延误治疗后的转归。

手足厥冷同时见有心下悸动不安,从“宜先治水”分析,是水饮内停所致。厥是阴阳气不相顺接致成,水饮亦是重要原因之一。津液在局部不正常堆积,留而为饮,阻碍阳气的运行及阴阳之气的相互交接,最终形成以手足厥冷为特征的厥证。

水饮内停的具体部位,从病人症见“心下悸”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水渍人胃”而见下利的转归分析,其水饮显然是停于胃肠。何以知之,首先从“水渍入胃,必作利也”分析,其“下利”的病机是水饮迫肠、肠失传导所致。文中的“胃”包括胃肠。

由于证属水饮内停胃肠,而其根本在于脾胃阳气不足,因此本证除厥、心下悸,或见下利外,还可能出现不能食,口淡不渴,舌淡苔白滑等寒饮内停的表现。

证属胃阳不足、寒饮内停,治当温化以散其水,水散则阳气得通,阴阳交接,不治厥、悸,而厥、悸自除。水饮得化,不致下迫,肠不受累,则不会出现下利的变证。

方中茯苓甘淡以渗利水湿;桂枝辛温,既可温阳化气以助茯苓利水除湿,更可与甘草合用辛甘化阳以通血脉,并除厥逆;生姜辛散,功擅温胃散水,与茯苓同用,更增化饮通阳之力。

【辨治要点】

主症:肢厥,心下悸,或背寒冷如掌大,脉弦,苔白腻或白滑。

成因:阳虚饮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