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洽(1) - 伤寒杂病论 - 刘彬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伤寒杂病论 >

第53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洽(1)

第53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洽(1)

厥阴即足厥阴、手厥阴二经与肝、心包二脏,并兼及其所络属的脏腑。足厥阴肝主藏血,寄相火,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与胆为表里,对脾胃的受纳、消化和气机的升降起重要作用。手厥阴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用事。心包之火以三焦为通路而达于下焦,使肾水温暖以养肝木。在生理情况下,肝胆疏泄条达,一身气机和畅,肝火不亢,肾水不寒,胆木生发之机充盛,以维持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正常的功能活动。若病人厥阴,则肝失条达,气机不利,阴阳失调。厥阴为六经中最后一经,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性,故厥阴为病,在阴寒盛极之时,每有阳气来复之机,其病往往是阴中有阳,如《诸病源候论》所说“阴阳各趋其极,阳并于上则上热,阴并于下则下冷”,故厥阴病的特征,以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为主。

厥阴病的形成,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三阳误治或失治,邪气内陷。其中以少阳之邪最易陷入厥阴,以少阳与厥阴相表里故也,此属表里经传。二是太阴、少阴病不愈,至使邪气进一步内传厥阴,此属循经相传。三是本经发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以致邪气直犯厥阴,此即外邪直中。

一、原著精读

【原文326】厥阴之为病,消渴1,气上撞心2,心中疼热3,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4,下之利不止。

【词解】

1消渴:饮水多而口渴仍不解的症状。非同于内科杂病范畴的消渴病。

2气上撞心: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此处的“心”泛指心胸部位。

3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4食则吐蚘:进食后会吐出蛔虫。蚘同蛔。

【释义】厥阴病上热下寒证的证候特征。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主疏泄。邪犯厥阴,则肝气横逆,最易乘犯中焦脾胃。肝气上逆犯胃,多从阳化燥,出现胃热津伤,口渴思饮,饮水后仍不能解渴。逆气上冲犯胃,每见胃脘部灼热作痛,嘈杂似饥,并有顶窜上攻之候。由于肝木犯脾,致脾土不运,故虽饥而不欲食。脾虚肠寒,若已感染蛔虫者,则易于扰动,而见吐蛔。若因上热,过用清下,则脾阳更伤,脾气下陷,利下不止。

本证易与单纯胃热脾寒证混淆,其鉴别要点,在于有无肝气上冲顶窜等症。

【原文327】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释义】从脉象浮沉判断厥阴病预后。

邪入厥阴,病邪在里,若正气趋旺,奋起抗邪,则脉象应之浮而向愈;正气不足,则正不能奋起抗邪,脉仍沉而病不能向愈。

【原文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

【词解】1从丑至卯上:指丑、寅、卯3个时辰,相当于1~7时之间。

【释义】从人与自然相关理论推测厥阴病欲解的时辰。

丑至卯上指丑、寅、卯3个时辰,是凌晨1~7时前的一段时间,为自然界阴尽阳生的阶段。根据天人相应理论,此时段自然之气与人体厥阴经气相通,厥阴经气得渐生的自然之气相助,正气渐充,其病易解。正因为此,厥阴病往往在丑、寅、卯3个时辰内得到缓解。

【原文329】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释义】厥阴病热将去津不及复或阳虽复津不及布的辨证与护理。

渴欲饮水,是热将去而津未及生,或阳虽复而津未及布,少少与之饮水,渴即得愈。

此处的“渴欲饮水”既不同于胃热津伤,亦非肝热内迫,热盛耗液。“少少与之愈”,点出了其区别之处。其意义在于:厥阴病中出现口渴,应仔细辨证;对厥阴病恢复阶段的口渴,要护理有方,不要恣饮无度,以免水饮内停。

【原文330】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释义】虚寒厥证忌用清下等祛邪治法。

“诸四逆厥者”中的“诸”字不是指全部,而是指多数虚寒性厥证不能使用清下之类的治法。

虚寒厥是正虚所致的厥证,妄用祛邪方法,会令正气愈加耗散,甚至出现阴阳离决之变。

对本条理解,一是需对“诸”字有明确的认识,二是注意“下之”的“下”字实包括清下之类的多种祛邪方法在内。

【原文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释义】从病人厥、热变化推测阳气消长及病情转归。

手足厥冷并见下利,其下利呈现发热时消失、厥冷时复利的特征,证候性质多属虚寒。此类厥利并见的厥为真正的寒厥、利为真正的寒利,因此,病人必见一派阳伤寒盛之象,如神情萎顿、畏寒肢冷、下利清冷、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微细等症。

虚寒证厥热交替,下利亦随之进退,这是病人阳气盛衰变化的反映。因阳虚寒盛致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者,若阳气来复,正能与邪相抗争,则必见发热,其下利随阳旺而停止。反之,若阳复不及,或些微之阳再度耗散,则厥利又复并见。

【原文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1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2一云消中。食以索饼3,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4,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5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词解】

1厥利:手足厥冷而又下利。

2除中:中气消除。病人胃气垂绝应不能进食,现反要多吃,是胃气衰竭时的一种反常表现。

3食以索饼:给病人吃面条之类的食物。“食”读作饲(si),给东西与人吃的意思。索饼,是以面粉做成的条状食物。

4脉之:此处是诊查疾病。

5旦日夜半:次日的半夜。

【释义】从厥、热的长短推测疾病不同转归。

病人发热6日后,手足厥冷却长达9日,而且伴见下利(下利物必清稀),为厥多热少之证,是阴盛阳衰的反映。此病人阳气衰微,脾胃消磨不力,应当不能食。若反见能食者,是症状与病机不符,临床需仔细观察分析。因“能食”既有胃气未至大虚者,亦有胃气欲绝(除中)者,两证性质迥然有别。

喂饲“索饼”是判断中气存亡的一种测试方法。索饼系面制的条索状物,所以能验中气的存亡,是因为其进入胃肠后,必赖中气以消磨。

中气仅剩些微之人,在消化索饼的过程中,必令中气更伤,而致阳气浮散,而且索饼停积于中焦,更阻虚阳出入,病人因而突然发热,且其热暴来暴去,犹如残灯之焰,忽明忽暗,系虚阳外散之象,应伴见手足逆冷、精神萎顿等阳气衰微症状。

中虚不甚之人,食入索饼后,虚阳未至外浮,一般并无发热现象,疾病常可向愈。

胃气由虚转实之人,食入索饼后,也可能有发热,但其发热是持续不断,不会暴来暴去,其预后又与病人的厥热胜复有关。

手足厥冷的天数与发热的天数相等,所谓“本发热6日,厥反9日,复发热3日,并前6日,亦为9日,与厥相应”,且精神渐转爽慧,脉象亦转和缓者,是疾病向愈的佳兆。

食入索饼后,发热不止,脉数者,是病情由寒化热,邪热转盛,致血肉腐败,常可形成痈肿,是热复太过。

【原文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1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词解】1彻:通撤,除去的意思。条文中指通过黄芩汤来清热。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