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洽(3)
第50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洽(3)
【释义】虚寒下利便脓血,滑脱不禁的证治。本条叙证太简,仅从“下利便脓血”很难言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虽下利便脓血一般多属热证,但本条治以桃花汤,以方测证,则非属热而当属寒,当属少阴病虚寒性的下利便脓血。
结合下条桃花汤证,则知当有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等证。证由脾肾阳气不足,肠胃虚寒,肾阳虚衰,火不暖土,中焦运化失司则下利。下利日久,肾阳愈衰,下焦失于固摄,以致滑脱不禁,甚则由气及血,气不摄血,而致下脓血。既属下焦虚寒性下利,是证当有以下特点:下利脓血,滑脱不禁,其色必晦暗不鲜,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而腹痛绵绵,喜温喜按,脉沉细等。治以桃花汤旨在温阳涩肠固脱。桃花汤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组成,赤石脂性温而涩,入胃与大肠经,功能收涩固脱、止血止泻,以其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佐以粳米益脾胃,共奏温阳涩肠固脱之功效。赤石脂一半全用人煎,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并以小量粉末冲服,取其直接留着肠中,以增强固涩作用,对滑脱不禁者尤有重要意义。
【辨治要点】
主症:下利不止,便脓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成因:脾肾阳虚,寒湿凝滞,滑脱不禁。
治法:温涩固脱。
方药: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
【原文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释义】补充少阴虚寒便脓血的证治。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则寒邪入里更深,虚寒更甚,阳虚阴盛,中焦失运,阴寒凝滞,故腹痛;脾肾阳衰,失于温化,统摄无权,故下利不止,且夹脓血,而呈滑脱之势;下利不止,势必伤阴,津液损伤则小便不利。因证属脾肾阳衰,滑脱不禁,仍以桃花汤温涩固脱。
从辨证的角度出发,本证的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便脓血都有虚寒证的特点,自与热证、实证不同,当详于辨别。
本证的腹痛是隐隐作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与阳明腑实的腹痛疼痛剧烈而拒按有明显差异。
本证的小便不利,既不同于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也不同于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热盛津伤的小便不利,必伴有高热、烦渴、舌苔黄燥等证;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的小便不利,必伴有脉浮、发热、口渴、少腹里急、苔白等证;本证的小便不利,是下利过多而致津液损伤,必先有虚寒下利,且无发热证。
本证的下利便脓血,证属虚寒,所下脓血色泽晦暗,或血色浅淡,状如鱼脑,其气不臭而腥冷,泻时滑脱不禁,无里急后重和肛门灼热之证;而热性下利便脓血,色泽鲜明,气味很臭,有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感。
桃花汤证当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下利不止,滑脱不禁,大便稀薄,脓血杂下,色泽晦暗,其气腥冷不臭,无里急后重及肛门灼热;二是伴有腹痛,痛势绵绵,喜温喜按;三是小便不利,以下利不止而津伤之故。
【原文308】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剌1。
【词解】1可剌: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治疗。
【释义】少阴病,下利便脓血,也可用刺法。
本条示人下利便脓血者,除可用药物治疗外,也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针刺有泄邪、固摄的双重作用,对下利便脓血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临床若能针药结合使用,疗效定会更好。
本条叙证简略,且未说明可刺的具体穴位,故对其证之寒热属性颇多争议,有谓属实热者,亦有谓属虚寒者,实难定夺。一般说来,刺法多用以泻实热,灸法多用以温虚寒。据此,此证似当属热属实,但针刺亦有补泻,且就临床所见,针刺长强穴对下利便脓血有较好效果,但所治之证并非皆为热证、实证。所以,欲知其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当综合其所有脉证,全面分析,方能准确无误。至于刺何穴,当辨清其寒、热、虚、实,再据证而选穴,并进而确定其补、泻手法。
【原文309】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人参二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释义】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而正虚邪争的证治。
本条虽以少阴病冠首,且吐利、四逆亦酷似四逆汤证,但治疗却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其关键在“烦躁欲死”一证,“欲死”是病人的自觉证,是形容烦躁之甚令病人难以忍受,说明阴寒之邪虽然很盛,但阳虚尚未至甚,尚能与阴寒之邪剧争。证属胃寒肝逆而浊阴上犯,而非心肾之阴寒至甚阴盛阳亡,故其治疗不用四逆汤而用吴茱萸汤,旨在温降肝胃泄浊通阳。此非少阴病的正治方法,列此以与四逆汤证鉴别。然既以少阴病冠首,说明少阴病并非皆为虚寒至盛之证,在少阴病发展过程中,亦可见少阴阳虚不甚,而见胃寒肝逆浊阴上犯之证。
此证为胃寒肝逆而浊阴上犯,致使中焦升降逆乱,故见吐利,阳为阴寒所郁,而不能达于四末,是以手足逆冷。阴寒之气虽盛,但终非心肾阳虚阴盛可比,阳气与阴寒之邪剧争,故见烦躁欲死,既是胃寒肝逆而浊阴上犯,故是证当以呕吐为主,治以吴茱萸汤温降肝胃而泄浊通阳。
【辨治要点】
主症: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细、弦等。
成因: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降浊。
方药: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
【原文310】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1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2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词解】
1猪肤:去掉内层肥白的猪皮。
2白粉:白米粉。
【释义】少阴阴虚火炎咽痛的证治。
少阴邪从热化,邪热下注则下利,利则阴气更伤,因而虚火上炎,注于胸中,上熏咽嗌,故咽痛、胸满、心烦。虚火上炎之咽痛,其咽部多不太红肿,惟觉干痛,痛势也不剧烈,不若风热实证之红肿而痛甚。既非实热之证,故无须苦寒之品以直折其火,证属阴虚火炎,且虽属少阴,实与肺有关,故以猪肤汤滋肾、润肺、补脾。方由猪肤合白蜜、米粉熬制而成。猪肤即去掉内层肥肉的猪皮,寒成人肾,滋肾水而清热润燥;白蜜甘寒润肺,清上炎之虚火而利咽;米粉甘缓和中,扶土止利。三药合用,有滋肾、润肺、补脾之功,为治疗阴虚火炎咽痛之良方。
【辨治要点】
主症:咽部红肿不甚,疼痛较轻,伴见咽干咽痒,甚或呛咳少痰,或见其他阴虚内热征象者。
成因:肺肾阴亏,虚火上扰。
治法:滋阴润肺,清热利咽。
方药:猪肤汤(猪肤、白蜜、白粉)。
【原文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甘草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