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为皇上分忧!
第34章为皇上分忧!
思及此,李世民便胸有成竹的抬起笔快速的书写着。大唐王朝李世民时代。
长孙无忌看着自家皇帝从一开始思考到现在奋笔疾书,便跟一旁的魏征道。
“看来最后一道题对皇上来说是小儿科了。”
“嗯,皇上治国没话说,为百姓为国家确实做出了很多。这都是我们能看到的。”
“依两位大人之言,皇上的分数应该很高了。”
“不出意外是了,但最后还是要看考官大人了,毕竟出题的是他,答案的标准还是他说了算。”
魏征缓缓摇着头道。
一旁的大臣闻言也就不语了,只得把目光又投向了光幕中。
考场中,康熙也向李世民一般,先是很慎重的思考者自己做过哪些成就,理了理自己的思绪。
康熙想到了自己带领着清朝走向繁荣,在东南,他想到了自己收复了苔湾,统一了苔湾,推荐苔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东北,他想到自己抵御外侵,缔造合约。当时清军入关后,鹅国东进,侵入了hlj流域,占领了雅克萨、尼布楚、呼马尔等城。
二十八年后,同鹅国在尼布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同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
就这一点,就比那些打了败仗就受辱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议和的皇帝来说,好的太多,根本都没有可比性。
在正北,他想到自己多伦会盟,统一蒙古,这也是两年多年历史上的北疆难题,在他康熙手上才算真正的解决,并将蒙古打造成中华各个民族防御外国难侵的坚固长城。
在西北,他想到……
在西南,他想到……
最后康熙朝国家一统,国力强盛,这也是当时康熙盛世的表现。
然后康熙又想到了自己在文化方面也有着巨大贡献,比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皇舆全览图》等等……,同时还引进西学,学习科技。
在康熙在位期间,鼓励垦荒,重视耕织,恢复生产。治理黄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培养新的稻宗。
这也是在康熙年代,百姓日子过得非常好,社会安定国库充盈。
可以说,康熙执政期间,中国是一个相对强盛、繁荣、兴盛的局面。
回忆完,康熙提笔不再犹豫开始答题。
清朝韦府。
韦小宝将自己杯中酒饮尽,指了指光幕。
“终于最后一题了,也不知道皇上答得怎么样,但是我感觉应该不错,在我心中,皇上是个好皇上呢。”
说完,还打了个酒嗝。
“肯定啊,皇上真真是一个好皇帝了,不好的话,咱们能跟随他吗,就你说你,啊,韦大人,这么聪明有才能的人,不也还是跟随皇上,为皇上分忧吗。”
多隆微眯着眼看着韦小宝,他有点喝上头了,但马屁拍的还是个顶个的响。
“你这话说的,多隆大哥,来,咱们再来一壶。”
“来就来,谁怕谁啊。”
“嘿,那就来,走一个。”
庭院中酒杯碰撞的声音响起。
汉武帝刘彻,看着考卷上的题目只是想了片刻,便提笔书写着。
汉武帝自登基以来,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也就是强化中央集权。并且推行“推恩令”,对于其他地方的强势势力进行打压,从而稳固皇权。
第二个就是他还完善了官吏的选拔制度,此举可以说对我国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最后就是,他对经济也进行了改革管理,加强了中央正府的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而这一场经济改革中,最重大的就是币制改革,实现了货币统一,这一政策,对国家货币的流通,稳定商品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可最最重要的便是刘彻确立了主流统治思想,废黜百家,独尊儒学,这使得全国人民都已一个正统的思想,更能巩固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很是国力昌盛,文明程度位居世界前列。
就这一些盛举,早就能够让后世所流传敬仰了。
大汉王朝,一处书馆内。
“皇上所实行的官吏选拔制度,真的没话说,要不然我们还没有机会坐在这里,也没有机会去为皇上分忧解难。”
“对啊,咱们皇上确实做得很不错了,就这些功绩来说,甩有些皇帝一条街呢。”
两个儒生打扮的年轻人正探讨着。
“你俩就会耍嘴皮子,一会皇上考试结束,麻烦你们回去复习功课,在这里唧唧歪歪,找什么存在感。”
一旁的夫子气愤的看着这两个拉低整个书院水平的人。
那二人见状缩了缩脖子,也不敢多言,谁让这夫子是出了名的严厉。
大汉王朝皇宫。
“卫大人,依你之见,皇上这次考试如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