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大战之前的准备 - 回到东晋斗五胡 - 千户陈公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6章大战之前的准备

姑娘成堆总是爱笑,欢乐充斥着女馆内外。眼前众女子无忧无虑,叽叽喳喳,欢声笑语,给了陈列极其震撼的视觉效果,跟刚刚收到的十万胡人大军压境景象形成了强烈的鲜明对比。如果城破,她们就将成为胡人的玩物和食物。温情和痛苦交织,正在刺痛着陈列的心,心里的负担更重了,不由得他怔怔的愣在当场。不知谁突然发现了陈列,“北中郎将?”众女慌忙纷纷站起身来,段乞丽快步跑到他跟前说:“陈将军,你怎么来了?”

“咳咳……”陈列回过神来,干笑了几声:“额……路过,路过,哈哈。”

段乞丽忽闪着淡绿色大眼睛,洁白的脸上泛起了红晕,她笑道:“你莫不是来检查我们工作的吧。”

“我是专门来看美女的。”陈列一脸憨厚的笑着说:“整天工作对着一帮胡子拉碴的大老爷们,也该换换环境了嘛。”

“呸,崔先生那天教我们个词,叫什么来着,对了,好像叫登徒子,说的是不是你呀?”段乞丽笑着说,她这一笑,如同春花初绽。

众女一起掩口而笑。

“误人子弟啊,误人子弟。”陈列捻着下巴上的那一根毛扬天惋惜道:“你一鲜卑女子,本该率真烂漫,不同流俗,现在却要渐渐被同化喽。”

“我才不稀罕你们这些晋人这些规矩,等你和你的大晋平定了天下,我还要回我的家乡,去狩猎,去放羊,去跳舞……”

“必定会有那么一天的,要相信陛下,相信朝廷!”陈列边说边仔细看她们缝制的粗布衣服,不禁微微皱起了眉头。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二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尚书·禹贡》中有一段写道“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卉服”“织贝”很有可能为棉纺织品。但大规模种植棉花并作为御寒用品还得到宋末元初,松江人黄道婆那时候开始的。

而魏晋时期普通老百姓冬天用的被、褥、衣物里面御寒用的叫“纸裘”,缝制在夹层里。顾名思义纸裘就是纸,主要成分是藤、树、荆等纤维。

南宋时期,朱熹曾经送给陆游一条纸被,陆游收到后非常高兴,也没什么好回赠的,想来想去自己最拿手的不就是诗嘛,于是立刻写了两首向朱熹表达谢意,这就是《谢朱元晦寄纸被》:

木枕藜床席见经,卧看飘雪入窗棂。

布衾纸被元相似,只久高人为作铭。

蹲下身来,陈列拿起一件冬衣,看着这衣服里面夹着纸,陈列一拍脑门:“哎呀,差点忘了。段公主,我让你准备的家禽羽毛呢?”

“在库房里放着呢,根据你的要求已经让士兵结结实实地打成槛了。”

“趁天还未全冷下来,赶紧把衣服夹层里装上羽毛,然后一指长横缝一道,防止羽毛上下活动。就这样,这样。”说着陈列在一件衣服上比划着。

“这个能保暖吗?还第一次听说呢。”段乞丽盯着陈列问道。

“当然保暖,而且非常暖和哦。”陈列边说边问围在身边的众女:“你们都看明白了吗?”

众女将信将疑地一起点头,还是第一次听说,羽毛夹在衣服里御寒。

“城里现在军卒上万了,这么大工作量恐怕一时半会不好完成,我让毛都尉在军营里也做,你这边多找一些老幼妇女们。”陈列站起身来对段乞丽说。

“对了,时间紧迫啊,凛冬将至,咱越快越好。”他又嘱咐道。

“尊令,陈大……将军。”段乞丽眨了眨清透漂亮的眸子,嗓音清脆地道。

“回见了,美丽的姑娘们!”陈列一边向外走,一边头也不回的挥手打着招呼。

只听后面有个稚嫩的小女孩的声音传来:“北中郎将,您让士兵们穿上羽毛,莫不是要起飞吗?”

紧跟着身后一片清爽悦耳的笑声……

离开了女馆,陈列带着段一、段寸继续往前走,转过两个街口,就听到前面“乒乒乓乓”地刺耳金属撞击声传来,这是到了铁匠坊了。

进了大门,宽敞的大院内十几个大火炉熊熊燃烧,铁匠们正在光着膀子打造弓箭。负责铁匠坊的是崔起提拔的一名书吏,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精瘦,但看上去很干练。看到陈列进来,他忙一路小跑迎了过来,躬身施礼道:“小人李柒参见北中郎将。”

“嗯,免礼。”陈列边看着正在打造的工匠们,边和蔼地道:“现在库房里的铁还多不多了?”

“禀北中郎将,实是不太多了,打造箭矢还能打个两三万支。”

“哦……”陈列揪着下巴上的毛又开始思考起来。“你们这里水平最高的铁匠是谁?”

李柒一听这话,八字胡往上一扬,露出得意的笑容,他躬身道:“不瞒北中郎将,卑职这里却有一名好工匠,都是他指导锻造刀枪剑钩,至于盾牌弓箭什么的粗活他不屑参与的。”

“哦?”陈列眼前一亮道:“快,召来我见见。”说着穿过大院,进了屋内,在李柒的办公桌后面坐下。

不大一会,李柒带着一个身材不是很魁梧,上身衣服斜扎在腰间,露出半个臂膀和胸膛,肌肉隆起青筋尽显,犹如铜筋铁骨一般,还真不亏是打铁的,连肌肉都带着铁的味道。往脸上看四十上下的年纪,连鬓短髯皮肤黝黑,一双圆溜溜的豹眼目光炯炯。

来到陈列跟前躬身施礼道:“草民蒲铮参见北中郎将!”

陈列一看此人仪表不俗,也是心生欢喜,温言道:“快请起,请坐。”把他让到了自己身边坐下。

“蒲铮?你是哪里人士”陈列问。

“草民是西川临邛人士(今成都市邛崃县、蒲江县一带)”

“哦?你莫不是蒲元的后人”熟读三国演义的陈列知道,蜀汉有位蒲元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工匠,曾任职蜀汉丞相府西曹掾。据宋代《太平御览》载,蒲元曾在斜谷为诸葛亮造刀三千口。他造的刀,能劈开装满铁珠的竹筒,被誉为神刀。从历代典籍记载中可以知道蒲元造刀的主要诀窍:在于掌握精湛的钢刀淬火技术。蒲元能够根据不同水质对淬火质量的影响,把钢刀淬到合适的硬度。

“回北中郎将,草民是蒲元的同乡族人,我们村世代打铁为生。”蒲铮粗声粗气地答道。打铁的人嗓门都高,因工作氛围分贝太高形成了习惯。

“太好了。”陈列肃然起敬。

另据清朝学者严可均编辑的《全三国文·卷六十二·蜀六》,其中有一篇《蒲元传》署名为姜维,由此可见是蜀汉后期统帅姜维亲自为他撰写的传记,其人水平已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冶炼锻造水平。

“蒲兄,我有个想法,能不能把剩下的生铁全打造成一尺半的锋利短刀。”陈列已经改了称呼。

“不知大人要打造的锋利程度是……”

“这个嘛,总之越锋利越好,百炼成钢嘛,多锻打几遍。”

“草民手里有一把刀,自己打造的,要不拿来大人过目?”

“快快取来。”

不大一会功夫,蒲铮拿着一柄刀进来,递了上来。

陈列一看明晃晃的一把钢刀,刀刃闪着寒光,刀背清晰照出人影。他从屁股底下的草垫上扯出一根草,对着刀刃一吹,立刻断成两截。

“好!就照这个程度。”陈列大喜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