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改制
舅舅家只知道元壅把他带走了,可不知道自己是被当成元家女儿送给了皇帝。保不准元家抄家灭族时,他们还以为自己已经遭逢不测。元钦都能预想到宫里的人去舅舅家,将会发生么样的对话。
宫里:我们是长安秦皇宫的人。奉陛下旨意特来接国舅爷进宫。国舅爷快些收拾行李随我们进宫吧,陛下和娘娘都等着与您一叙,共享天伦之乐。
舅舅:什么长安,什么皇后娘娘,你是在叫我国舅爷?你认错人了吧我家没有外甥女,就一个苦命的外甥(此处应有表妹的啜泣声)。
宫里:国舅爷说笑了,我们皇后娘娘就是你外甥女儿,名讳元钦~
舅舅与表妹对视一眼,拿扁担将宫里人乱棍打出:我那外甥(表哥)去世已三年,且是铁骨铮铮一少年儿郎,你们这样开死人的玩笑不怕遭报应吗?!
背景声是左邻右舍的闲言碎语:元钦?那不是他家外甥么,我看着长大的,养到十六岁突然就没再瞧见人影,听说是被当大官的爹接走享福去了……
什么享清福,真享福去了能三年都每个信儿么?大官家哪是那么好进的,就算进门了当官的那么多朝不保夕抄家灭族的,我看他家那侄儿八成……
蒲衣觉要是听到这样的回禀,当晚就能撩开他的小裙子验明正身。要是恨极了,说不定都等不及叫人押他下去,亲手就能给他按床上咔嚓掉。
元钦抹一把额头的汗:“不不不不用了,不用见了。”
蒲衣觉满腔热情被打击:“可是你刚刚还说见到和舅舅家的相似的布局就走不动道……莫非……”他思路一转,板起脸来:“莫非你舅舅家有人苛待你,叫你连带这一大家子都索性不见了?”
他能察觉得到元钦若有似无的疏离,想是之前把他晾了三年的缘故。好不容易让他逮到舅舅家的事可用来拉近二人的距离,哪里会轻易放弃。这便像只雄孔雀一般,想方设法要在元钦面前开屏:“是谁?对付恶人可略施小惩,叫他再不敢从中作梗妨碍你和其他亲眷团聚。”
元钦一个头两个大:小惩?帝王手下哪里有小惩?
果不其然,蒲衣觉略一沉思
,花枝招展地狂刷好感度,讨好之意溢于言表:“是不是舅舅的妻子因着你吃了他家的,对你有怨言?给她千两白银可否让她与你舅舅合离?到时候我再给你舅舅找房温婉和善的妻室,你就不用和你舅家相思不相见了……”
元钦被他清奇的操作思路惊呆,脑中警报大作:决不能让他再牵着鼻子走,赶紧把这越来越危险的话题结束。自然地,壁虎断尾似的,结束!
说话的功夫,他两边上的锅咕隆隆冒出阵阵香气。店家替他们揭开锅盖,用筷子戳弄。见锅中的肉已经熟透,便搬来一木盆放在灶头边,当着客人的面和饼皮。只等再沿锅边糊上一圈面饼,饼香便会和着肉香,升腾起满院子的好酒好菜阖家欢的气息来。
元钦略一思索,指尖沾了一点面粉,俏笑:“想什么呢你,不过是表妹自小身子孱弱多病,出不了远门又离不得人照顾。这才不要他们来看我。”拒绝别人时一张一弛才显得真诚可信:“晚两年等表妹身体养好些,或是出了阁有夫家照顾,才好叫他们来。”
他倾身,动作大胆地将面粉抹在了蒲衣觉的脸颊上。柔软指腹擦过他的下巴,收回之前还轻轻勾了勾。皇后巧笑倩兮,俏丽身影强势闯入蒲衣觉眼底:“我舅舅与舅妈好着呢,焦不离孟,互为依傍,就好像……你我一般。”
蒲衣觉手中筷子掉落,就好像所有没被姑娘调戏过的愣头青一样,轻易就被一键清空了大脑内存。他从脸颊红到脖子,果然没再说屁话。
………………………………………………
见舅舅一家的日子无限延期,见谢丞相的日子还是如期而至了。
元钦早早就被接到紫宸宫,蒲衣觉去上朝,他就在那儿换男子的衣衫。二人之前商量过,长乐宫的宫人他向来约束较少,颇为散慢,没有紫宸宫的人恭谨口风严。故而元钦暂时不在长乐宫透露什么,所有采购的男子服侍也都放在蒲衣觉寝宫隔壁的小屋里。一大一小两间房就相隔一道门。
元钦换好了就正襟危坐等蒲衣觉下朝。心中对于面见谢存道的行程颇有些紧张。
丞相此人,他前后两辈子最近的一次接触就是在初重生时的云台乍逢。
谢存道一力主张除去宝心和尚,顺便对元家女儿当皇后的事表示了一下异议。丞相之于元钦更像是一个活在传说中的人。一面秦王朝的镜子,随着秦王朝一起走向鼎盛,再踏入覆灭。
元钦扫过墙上的一副字:万古长青。
这一世好多事都与上辈子不一样了。秦王朝和丞相,能否摆脱沦亡的命运,保万古长青?
蒲衣觉没让他等太久,孤身越过重重楼宇前来相会。他把人从头到脚检查一遍,确认没有女子的特征,这才带人去了前殿。前殿是议事的地方,蒲衣觉在殿中放了一方宽阔的矮桌,平日里就和臣子盘坐着一边喝茶一边聊。
蒲衣觉坐主位,谢存道坐在他右手边。元钦想了想,坐在了蒲衣觉的左手边。为表示亲疏高低之分,他还特意坐得离蒲衣觉稍稍远一点,以示对未来上级领导的尊敬。
蒲衣觉瞥他一眼,拽着人袖子把他扯近了一些。元钦赶忙挪过去,遮掩皇帝的小动作。刚挪好位置就发现谢存道正在看他。
丞相比之三年前要更为成熟一些,是个而立之年在位者惯有的严肃面相,两撇眉毛中间有一条深深的印记。
蒲衣觉有意让他两多说话,简短做了个介绍就坐在一边批起折子来。谢存道与元钦对面对坐着,给他讲今日朝会上刚刚设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
御史台是专门针对秦国的吏治积弊而设立的机构。秦国的吏治积弊已深。其起源是开国以来尊奉的官员选拔制度——推举制。
推举制施行至今,暴露了很大的漏洞。
在秦国,一个平民入仕的起点是另一个官员的推举,若想晋升,也需得上级官员为其作保。这个制度的初衷是最大程度地节约举官的时间成本,精选才高之人。在秦国刚刚成立时,此举颇为实用。
先祖筚路蓝缕的开国之路上汇聚了一大批有识之士,这才一起成就了秦国。他们所举荐的人才,那都是真正有才干的人。
“如今距开国已有百年,推举制早就已经不实用。好比你,苻卿先生。”谢存道指指元钦,“你对陛下有救命之恩,必是勇猛刚强之人。陛下举荐你,使你从一介山野小民一举进入御史台,而不必埋没于民间,这是
推举制的优势所在。”
“但是你上位之后,举荐的人能否达到为官的标准?若是身边无人才可用,而有庸才与你交好,向你求官,你推还是不推?你的子嗣,若才能平庸,没点权钱傍身怕是要街头要饭。你是想方设法把他弄进官场,还是任他自生自灭?”
“推举出来的人选虽说要经过考核才可以入仕或者晋升。但在目前看来,这个考核名存实亡。必得推陈出新。”
谢存道讲得很细,几乎是把元钦当做一个白丁来解说,心中未必不把他当做是举荐制的遗毒。但元钦是皇帝交给他带的人,他便会尽心竭力地带着。
“推举制的必然结果是亲亲相举,官场举变成了一部分人的大粮仓。真正有才能的人未必进得去,倒是一帮蠹虫在啃得欢实。”谢存道将一枚代表了御史台的印信递给元钦,“御史台要做的,就是这米仓的守门人。”
过于激烈而颠覆性的改革会导致官场的崩溃。蒲衣觉和谢存道商量之后决定,暂时不废除推举制,而是在优化推举制的基础上,慢慢向着以公开考核为选官依据的方向推进。
而御史台就是吏治改革的掌舵人。其现有的大方向有三个。
其一:收紧米仓的进入通道。重新制定一套完整可行的考核制度,筛选掉一批无才无德还妄想入仕的人。
其二:揪出米仓中现有的硕鼠。组织一批人对中央和地方的贵族及官员加以监察,审判处决一批才德不配位的既有官员。这便是谢存道上辈子离京前想做而未做成的事
其三: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选官依据,并以此设立各项考核科目。再择选几个州做试点,在举荐制的基础上增设一种全新的以公开考核为依据的选官通道。为以后举荐制的废除做实操演练。
这三项中,将在位者拉下马的第二条实行起来远比另外两条要轰动扎眼的多。
谢存道问元钦的意思:“你想往哪个方向走?”
若是选第三点,必然要离开皇宫去往别处州郡,于他的皇后身份来说不现实;若是选第一点,倒是文职工作为主,想来不必与在位的官员贵族起冲突。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