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将计就计
秦野得知此消息后,即刻召集自己手下的大将和亲信,共同商议应对之策。
“该知晓的情况大家都已明了,我不再赘言,现在你们都速速给我想出应对之法,我们必须尽快撤离北城,绝不能在此坐以待毙!”
秦野面色阴沉,语气沉重地说道。
然而,几位将军却都缄默不语,如今他们已然被完全包围,想要全身而退,谈何容易。
总不能从南门直接投河逃生吧!
马勇稍作沉思,而后说道:“王爷,我刚刚获悉,卢家有意向秦峰投诚!”
“什么?”
秦野听闻,怒发冲冠,狠狠一巴掌拍在桌案上,怒喝道:“卢家这是自寻死路不成?”
那拍桌的声响在屋内回荡,彰显着他此刻的暴怒。
马勇赶忙说道:“王爷,卢家此举的确可恶,但这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击败秦峰的绝佳契机!”
秦野顿时眉头紧锁,深吸一口气,问道:“此话怎讲?”
“王爷,卢家先是背叛秦峰投靠了我们,如今又想背叛我们转而投靠秦峰,他们必然要拿出能让秦峰满意的诚意。而在北城内,最好的诚意无疑是打开城门,协助秦峰的大军攻入。如此一来,我们便可将计就计!”
马勇的嘴角扬起一抹阴冷的笑容。
秦野沉思片刻,说道:“你是说我们佯装不知,待敌军入城后予以反击?”
马勇立刻点头:“正是,王爷。我不知道卢家会如何说服秦峰让大军前来攻城。但只要我们把握好这次机会,成功反击,便能扭转局势!即便无法擒获秦峰,或是斩杀的士兵数量有限,我们也能打个胜仗,从而大大提升士气。这对我们当下的军队状况至关重要!”
秦野沉默许久,他心里清楚,这确实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办法了。
倘若这个计划失败,那就彻底无望了。
深吸一口气后,秦野面色凝重地说道:“好,就依你的计策行事,务必尽可能多地歼灭秦峰的大军,至少,要将秦峰、商鞅、李牧三人中的一人留下!”
“王爷放心,只要秦峰的大军敢进城,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马勇信誓旦旦地说道。秦峰点了点头,说道:“众将听令!”
“末将在!”
“此次行动,你们皆听从马勇调遣,务必圆满完成任务!”
“是!”
诸位将军即刻下去准备,秦野看向马勇,说道:“马勇,本王的身家性命,就全权托付于你了!”
“王爷放心,马勇即便粉身碎骨,也定会保王爷周全!”
“如此甚好!”
而此时,在秦峰的军帐内,却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正是卢家家主卢延。
秦峰看着他,脸上挂着微笑。“你说你要弃暗投明,还要协助我攻占北城,但我凭什么认为我会相信你的话?”
卢延听完秦峰的话,神色却依旧镇定自若,信誓旦旦地称只要秦峰应诺日后不再追究卢家过往的罪责,他便有法子协助秦峰成功攻占北城。
紧接着,卢延从衣袍内掏出一张北城城防图,毕恭毕敬地向秦峰详述:“陛下,此乃北城的城防图。西门仅仅部署了三万守卫士兵,卢家定会想方设法夺取西门,待事成之后,以三支火把为信号,陛下便可率领大军冲入城内,届时必能一举击溃齐王大军,并将齐王秦野擒获。”
秦峰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卢延,沉声道:“卢延,你如何能够保证你卢家确有此等能力?倘若其中有诈,你应当知晓后果。”
卢延赶忙拱手,急切说道:“陛下,卢家现今已走投无路,唯有诚心投靠陛下,方有望保全家业。臣愿以卢家上下所有人的性命担保,绝无半分虚假。”
秦峰接过城防图,定睛审视,只见上面各类士兵的分布标注得极为详尽,无论是骑兵、步兵、弓箭手,还是床弩兵等的具体位置和数量,乃至每个据点的防御设施皆清晰明了。
然而,秦峰并未即刻相信,而是转手将城防图递给商鞅进行查验。
商鞅接过城防图,全神贯注地仔细端详起来。
良久之后,商鞅略作沉吟,向秦峰微微点头,表示城防图本身看似并无差错。
秦峰这才对着卢延说道:“好,卢延,三日后动手,只要你能助我拿下北城,我便不再追究卢家之罪。”
卢延闻言欣喜若狂,赶忙跪地谢恩,额头触地,声音颤抖且急切地说道:“多谢陛下,卢家必定全力以赴,绝不辱使命。”
言罢,便匆匆回去筹备相关事宜。
卢延离开后,秦峰将目光转向商鞅,眼神中满是询问之意:“你对此可有其他发现?”
商鞅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陛下,这张图最大的破绽便在于标注过于详尽。卢延获取此图,要么是他亲自冒险到各处探查绘制,极易被齐王察觉;要么是从齐王身边窃取而来,可如此重要之物遗失,齐王必然知晓,届时卢家要么被齐王灭族,要么就是与齐王合作,设下将计就计之局。”
秦峰听后,微微沉吟,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点头应道:“确实如此,若我们贸然依此图行动,极有可能中了齐王的埋伏。”
商鞅接着剖析道:“陛下,齐王倘若想要将计就计围杀我们,必然需要调动大批军队。北门正对我方,他的大军不敢轻易挪动,所以只能从东门调兵。只要他将东门大军调至西门,我们便立刻集结大军攻打东门。一旦东门被攻破,进城之后首先要拿下齐王的骑兵,毕竟在城内骑兵难以充分施展战力。接着进攻北门,再攻打西门,如此便能拿下北城,生擒齐王。”
秦峰在脑海中仔细推演商鞅的计策,认为可行程度颇高,很快便下定决心依计行事。
之后,商鞅依照秦峰的指令暗中调遣大军。
李牧则在北门外大张旗鼓地集结大军,营造出即将攻打北门的态势,营帐连绵不绝,旌旗迎风飘扬,士兵们的喊杀声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