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 天都城记事 - 丧犬 - 武侠修真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武侠修真 > 天都城记事 >

第1章

虞国西北边塞有一座宿阳城,规模不大,从城西打马奔到城东只消一刻钟的功夫,说到西北,人总是惯性的想到沙漠、戈壁连绵的高山上光秃秃,仿佛他的性格便该是这样,粗犷的线条,狂放的色彩,但宿阳却是一个沉浸在青山环绕之中,如同碧玉镶嵌般的城市。

城北一个小四合院,木制的简陋摇椅上躺着年岁不大的小青年,身上衣服洗的发白,本该服帖的布料褶皱纵横,关节处还打着补丁,手里拿着蒲扇轻掩在脸上,稍稍遮挡一下上午的太阳,暖暖的阳光有些眯眼睛。

“小严,元宵节后就要启程,准备的怎么样,盘缠可凑够了?”卖早点的张大爷路过门口,探头张望着,看见严望骞在院里坐着,便出声问。

青年斜睨了门口一眼,随即站起身,向门外走去,这人生的没骨头一般,软绵绵的瘦弱,长的倒是白白净净,长相一般,身高一般,气质一般,扔在人群中一点儿不起眼,转瞬之间就能忘了他的样貌。

“多谢张伯伯,都准备好了,不必挂心我,我自会照顾好自己的,倒是我这院子,还得您照看一二。”严望骞说着,低头看了看张老伯的菜篮子,又抬头看着他的眼睛,想是早市结束了去买了些。

“你这娃儿从小就有本事,这回去了天都,肯定能出人头地,房子我给你照看着,少不了你那些家具物件儿!”张老伯笑着,他明白,面前这个看着和煦的青年是个真正的可怜人,母亲因为难产早早去世,父亲得了疯病,一步踏错跌入河中,生死不知。

严望骞是个珍爱生命的人,想要活下去,总得自己谋些生路,这年月乡亲们的日子过的也不容易,不能总是麻烦别人,于是十岁的时候他拿起了柴刀,为了生存爬起了宿阳城外的高山,山上有很多稀罕药材,靠着采药和砍柴,卖与城中的货郎和当铺换些银钱,总算活了下来,到如今不仅挣了些钱财,而且在山中练就了一身的蛮力。

山里的药材多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生长,那些地方猛兽横行,毒虫遍地,迫于生存压力,严望骞自小便在这些地方搏命,常在生死之间徘徊,慢慢的随着经验的积累,时间长了便习惯了下来,每逢进山的日子,他总是坐在院里将他的柴刀磨得锃亮。

今年严望骞便满了十八岁,俗话说独子难活,严望骞能顺利的长大,还是因为这人当真天赋异禀,十二岁的某一天,宿阳城许多人都看见一个浑身浴血的男孩一手提着崩了口子的柴刀,一手拖着将近三米长,六百斤的吊睛白额猛虎走进城里的当铺,血从青龙山下一直拖到城门口,卖早点的张老伯、卖杂货的刘大妈等等都惊得张大嘴合不拢,这事儿说出去如同市井杂谈、话本小说,但是宿阳那些青皮无赖自此以后从来没有找过严望骞的麻烦,之后严望骞每隔几天进山都要打回来些东西,从狐狸到野狼再到巨蟒,最后是大虫,附近几座山上的大虫怕不是被严望骞打了个干干净净。

严望骞仗着一身蛮力,在十八岁的今年想要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宿阳,去外面看看。帝国都城称为天都,繁华无比,这让他有些向往,好歹近些年家中还有些余财,算来能支撑他到天都城。

夜晚已至,严望骞躺在榻上,看着头顶木屋的梁,思绪像喝醉了酒一般,轻飘飘的脱离了身躯,飞到了九天之外。

阳光洒向路边的树林,透过茂密的树叶投射在阴影里参差不齐,正是上路的好天气,回首翘望,宿阳已经在视线远处,如群翠包裹的湖水一般,安详宁静。严望骞背着包裹,腰里别着柴刀,包里是仅有的几身衣衫、一百两银票和几串铜钱,腰里的柴刀锃光瓦亮,看了一会儿扭头上了路,脚下一点儿不停歇,坚定的离开了这个世外桃源。

宿阳去天都的路程很远,要翻越秦岭山脉,“之”字形的盘山路走的严望骞疲倦,甚至有点犯恶心,一路行来,看惯了山路上类似的拐角,都长得一模一样,总说出门在外可以见风土人情,这几天的山路走的着实没见什么风土,更遑论人情了。

掏出怀里的死面饼子狠狠的咬了一口,伴着水难嚼的咽了下去,水囊里的水剩的不多了,严望骞想着在这山中找找,看附近是不是有小溪之类的能接点水,于是便从官道拐角路口寻摸了一条小路,向树林的深处走去,前方不远处有雾气升腾,想来有溪水流动。

时近嘉月,气温骤然升高,山上的崖柏一颗接着一颗,密不见路,严望骞在山中生活惯了,用手中柴刀劈砍着杂草荆棘,继续前行,大概行了几百米的距离,便见前方氤氲生烟,严望骞心中一喜。

几步小跑,眼前一条不急不缓,两米宽的溪流从山上蜿蜒盘旋而下,溪水清澈见底,还有落叶浮在水面,随波逐流,阳光透过树叶间隙照在溪面,射进水底,能看到水下的石头都晶莹剔透。严望骞直接将脸伸进水中,这山泉冰凉刺骨,一路行来身上见汗,口中干涩无比,久旱逢甘霖似乎也不过如此。

饮饱了溪水,摇了摇水囊,确认接满了山泉,满意的拍了拍,顺手挂在了腰上,转身正要回到那大路官道上,突然听得耳边传来了阵阵人声。

“三哥,米仓山附近这些农户猎户这几年都快要跑光了, 大哥得意思咱们怕是要换个地方做买卖了吧!”

“你急个球,还没到那一步,混不下去便下山,到时候再计较这些。”

严望骞伏在树后,听着对话便知道这是遇见了米仓山上的马匪,这帮马匪来源已久,自虞皇定鼎乾坤,开国登基以来,对其余六国遗民施行怀柔政策,愿意归顺的造册登记,录为良民,与虞国百姓无二。胆敢反抗的要么处死,要么劳役发配,这个世界底层人民是数量最多的,他们没有多么强烈的家国情怀,活着最重要,有一口吃的便决然不愿造反,因此大多六国遗民选择了归顺朝廷,虞皇一时间风光无两,书同文,车同轨,天下一统。但总有一部分被触及利益的权贵不愿屈从虞皇脚下,在深山之中筹建势力,收拢土匪强盗,想着发展壮大,有朝一日翻江倒海,还天下清明,重新拿回权势。米仓山马匪的来历便是如此,原晋国骠骑大将军于城破之时,被手下护卫拼死救出,逃离故国,于米仓山落脚,当时天下大乱,他凭着大将军的身份和一群想摆脱马匪身份的强盗占山为王,势力越发强大,虞皇统一之后,山河待治,也抽不出兵力平定各地乱匪,但随着时日推移,大将军也知道气数已尽,无力回天,在病痛咽气之后,人心涣散,山上的日子渐渐的不好过了,眼看山下百姓在虞皇治理下越来越好,很多人便向往起了正常的生活,悄悄下山,在官府登记造册,成了顺民,距今二十多年已过,如今的米仓山马匪便只剩下区区的三百多人而已,其中还有一半的老弱妇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