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222章

第222章咽喉门

病机

《内经》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是厥阴风木,一阳是少阳相火,风火结郁咽喉,不散则成痹矣。)又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

《原病式》曰:喉痹,不仁也,俗作闭,犹闭塞也。火主肿胀,故热客上焦而咽嗌肿胀也。

李东垣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盖元气一虚,则相火随起,而喉等异病作矣。咽喉之与会厌,《内经》谓之吸门,咽以纳气,喉以纳食,会厌管乎其上,以司开阖。

掩其食下,不掩之则喉错,必舌抵上,则会厌能闭。其咽通主饮食,司呼吸升降,为人身之橐,紧关之门户也。若夫卒然浆水不入,言语不通,死在须臾,诚可惊骇,俗谓双乳蛾、单乳蛾,古方通谓之喉痹,皆相火冲逆耳。

病机

张子和曰:咽喉诸病,一言可了者,相火是也。学人各详其状,别名一十八证:一曰单乳蛾,(其形圆如小箸头,生于咽喉关上,或左或右。生于关下者难治。)二曰双乳蛾,(其形亦如箸头大,生两个,在喉关两边。生关下者亦难治。)三曰蝉舌风,(又名子舌。自舌下再生,今人谓之重舌是。)四曰牙蜞风,(牙龈上肿盛,聚毒成疮者是也。)五曰木舌风,(其形肿大,如木不能转动是也。)六曰舌黄,(舌上肿痛色黄者是也)。七曰切牙噤口风,(其状牙尽作胃,口噤不开是也。)八曰鱼口风,(如鱼吸水者不治。)九曰聚毒塞喉风,(喉关聚毒,涎唾稠粘,咯吐难出。)十曰悬蜞蛊毒风,(一喉肿,食而不能咽水,外形肿如鸡卵者是也。)十一曰抢食风,(又名飞丝毒。口中因食肥腻脍炙之恶物发泡。)十二曰猎颊风,(其证牙床痛,连腮颊俱肿是也。)十三曰缠喉风,(风自颐边过头下,赤色,发寒热者危。)十四曰松子风,(口内满喉赤如猪肝,张口吞物则气逆,饮食不能,喉响者难治。)十五曰崩砂脱口风,(上下龈舌下肿赤,口内作,如阳热甚者,牙根烂齿脱。)十六曰连珠风,(舌下起泡一个,须臾又起一个,或连起五七个,如贯珠者。)十七曰蜂子毒,(或在腮脸洋烂,或在喉关舌不作,其色黄如蜂。)十八曰走注瘰风。(其状颈项结核,皮肤亦肿。恶寒发热,状若伤寒是也。)此十八证外,有喉痹暴发暴死者名曰走马喉风,又曰锁喉风。虽其名状不同,要皆热甚生风,风火急变自然疾速,故暴发而暴死也。

病机

十八证之外,又有尸咽证,此为阴阳不和,脾肺壅盛,风热毒瓦斯不能宣通,故令尸虫发动,上蚀于喉,或痒或痛,如之候也。谷贼者,稻芒强涩,藏于米而误食之,滞于咽间,不能传化,故风热并聚,与血气搏,遂令肿刺,如咽嗌之生谷刺也。有积聚毒肿,谓之悬痈。甚有肿大塞咽,不能下食,是亦咽喉急证。若不速治,皆能杀人。抑亦暴疾,热气使之然也,学人不可不知。

病机

喉为饮食之关所系,病喉痹,多起饮酒太过,辛辣肥甘之毒郁积壅滞,为痰生热,热生风,呕吐咯咳伤咽系,枯槁饮食不下。甚者痰塞,不通声而速死,故曰锁喉。

病机

庞氏曰:经云伏气之病,古方谓之肾伤寒,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毒瓦斯于少阴经,始初不病,旬月乃发,脉微弱,法当以伤寒治,非喉痹之病也,次必下利。一种天行时瘟,咽痛项肿,名曰虾蟆瘟,又名鸬瘟。此证亦甚凶恶,十不救一二。凡此,宜于各类求之。

东垣有普济消毒饮,治瘟喉痹百发百中,速效。

病机

经曰:阴病极有虚火,喉痹,此多不治。治法即蜜附子是也。

脉侯

两寸脉浮洪而溢者,喉痹。脉微而伏者,不治。喉痹,脉沉者为阴,浮者为阳。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是喉痹之候也,亦令人壮热而恶寒,七八日不治则死。

治法

子和云:喉痹病,大概痰火所致,急者宜吐痰,后复下之,上下分消而愈。又甚者,以针刺去血,然后用药吐下,此为治之上策。若人畏委曲旁求,瞬息丧命。治喉痹之火,与救火同,不容少待。《内经》云:火郁发之。发,散也,故云吐中有发散之义。出血者,亦发散之端也。治斯疾者,毋执缓方、小方而药之,曰吾药乃王道,不动脏腑。又如于出血,若幸遇疾之轻者而获愈,疾之重者循死矣,岂非误杀也耶?

治法

凡喉痹甚者、重者,宜用吐法,或用桐油,或灯油脚,以鹅翎探吐之。轻者用新取园中李实根煎汤噙之,更研烂敷顶上。(本草有云李实根治喉痹。)或用射干,捣逆流水吐之。缠喉急证,皆属痰热,又宜探吐之。白矾、胆矾吹入喉中,吐痰极速。

喉痹,微者以酸软之,甚者以辛散之;痰结者吐之,甚而急者砭出血之;人火以凉治之,龙火以火逐之。(凉剂热服是也。)

治案

《医说》:一人携二仆入京,其一忽患喉风胀满,气塞不通,命在须臾。询诸郡人,云:有李家世医喉痹,即令仆往就医。李骇曰:证候甚危,犹幸来此,不然即死何疑?乃于笥中取一纸捻,用火点着,才烟起,吹灭之,令仆张口,刺于喉间,俄吐出紫血半合,即时气宽能言,及啖粥饮掺药敷之,立愈。其人神其药,窃访其秘,盖预以巴豆油涂纸,故施火即着,藉其毒瓦斯径赴病处。

一人患咽喉肿痛,下食不得,身热头疼,大便不通,众医之论纷然,皆以为热,当服凉药。一善医云:脉紧数,是感寒所致。众医不从。善医者曰:我有法验得寒热,室中生火,用炒葱汤淋浴,若是热病,则此暖处必有汗,而咽喉痛不减;若是感寒,虽浴无汗。患者信其言,遂入浴,洗而无汗,就浴室中服麻黄汤一服,须臾大汗出,大便通,实时无事。

众医服其神。凡辨热病感寒,用此法最妙。

张子和治一男子缠喉风:表里皆作,药不能下,予以凉药灌入鼻中,下十余行,外以拔毒散敷,阳起石烧赤,与伏龙肝等分为末,新水扫百遍,三日热始退,肿消。

一贵妇人喉痹,盖龙火也,须用凉剂而不可冷服,为龙宜以火逐之。人火者,烹饪之火是也,乃是暴烈,是至令于高堂之上,侍婢携火炉坐药铫于上,使药常微热,不至大沸,适口,时时呷之,百余次,龙火自散。此法以热行寒,不为热病格故也。

【咽喉痛】以甘桔汤为主,加荆芥穗、薄荷叶、当归,温漱服,更宜刺少商穴出血。

【喉干燥痛】甘桔四物汤加荆芥、知、柏、黄芩、枳壳。

【喉疮咽痛】属虚火游行无制,人参、黄柏(蜜炙)、荆芥穗。

【实热】用黄连、荆芥、薄荷、硝石,蜜姜汁丸,噙化。

【虚火】用人参、竹叶、竹沥。血虚加四物汤服之。

【喉痹】心腹腰胁痛者,多难治。

喉痹,用马蔺草叶,入香油少许,杵汁,点喉中即退。

喉痹,用消梨汁频频饮之,如患人自能嚼咽亦可。此物大解热毒。南方梨少之处,以好萝卜杵汁,加入玄明粉饮之,有效。

【谷贼】喉中痒刺欲嗽,名曰谷贼。此因误吞谷芒,刺在咽而痒痒痛痛。凡谷贼属咽,马喉风属喉,不可不分辨。用芝麻炒为末,细细呷咽之。

药方

(《和剂》)甘桔汤治一切风热上壅,咽喉肿痛,吞吐如有所碍。

甘草(二钱)桔梗(四钱)加荆芥穗(三钱,尤效速)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服。

(《拔萃》)甘桔汤治热肿喉痹。

桔梗甘草薄荷栀子连翘黄芩(各等分)上咀,每服六钱,加竹叶煎服。

(《澹寮》)牛蒡子汤治风热上壅,咽喉肿痛,或生乳蛾。

牛莠子(研)玄参升麻桔梗犀角黄芩木通甘草上咀,等分,每服半两,入姜一片,水煎服。

(《局方》)龙脑鸡苏丸治上焦热,咽肿嗌痛。(方见热门。)凉膈散(方治同上。)(《三因》)玉钥匙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

焰硝(两半)硼砂(两半)冰片(一字)白僵蚕(一钱)上研,每用五分,竹管吹入喉中,立愈。或加雄黄二钱,名密钥匙。

(《良方》)如圣汤治咽喉有痰,咽物作痛,及嗽咯唾血、气促,并小儿疮疹毒攻,咽喉肿痛。

麦门冬(半两)牛蒡子(炒)桔梗生甘草(各一两)上为细末,沸汤调,细细服,入竹叶煎尤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