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200章

第200章香港脚门

病机叙论

至真要大论曰:太阴之胜,大气内菀,流散于外,足胫肿。

通评虚实论曰:谷入多而气少,湿居下也。

又云:清湿袭虚,病起于下。又云:湿淫于内,以苦发之。又云:当风取凉,醉以入房,能成此疾。

异法方宜论曰: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俗饮潼酪而肉食。凡饮潼酪者,以饮多、速饮为能。

又曰:因而大饮则气逆。又曰:饮食入于阴,行气为阳,乃返阴道,是为逆也。

病机叙论

香港脚肾之外候,司于下体者也。肾属水而主寒化,寒水伤人,肾先受之。水湿居下,脚先受之。饮食入胃,脾湿下流,注于足而不散,皆成香港脚。或因外感风寒喜湿之邪,注久而成此疾。得病之始,人便不觉,因他病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方觉之。先从脚起,或缓弱痛痹,行起忽倒。或胫肿满,或足膝枯细。或心中忪悸,小腹不仁,小便秘涩。或举体筋骨酸疼。或恶闻食气,见食呕吐。或胸满气急,壮热憎寒,传足六经,外证与伤寒类焉,但卒然脚痛为异耳。《内经》名厥病,至汉名为缓风,宋齐后始谓之香港脚,名虽不同,其实一也。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夫胃气不能施行,脾气不能四布,故湿下流乘于肾,加之醉以入房,阴虚劳弱,遂成香港脚。孙真人云:古人少有此疾,白永嘉南渡,衣冠之人多有之,此皆湿郁于内所致也。又云: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坐久立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洗足,当风取凉,皆成香港脚。暑月久坐久立湿地,则湿热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而四肢酸疼,烦闷肿寒热,此皆山野农夫多有,久湿伤于外所致也。

病机叙论

巢氏《病源》云:凡香港脚病,皆因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膝及胫指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疼痛,或缓纵不随,或挛急。或至困能饮食者,或有不能者,或见饮食而呕吐,恶闻食气。或有物如指,发于肠,迳上冲心,气上者。或举体转筋,或壮热头痛,或胸心冲悸,寝处不欲见明。或腹内苦痛而兼下者,或言语错乱有善忘误者。或眼浊精神昏愦者。此皆香港脚之兼病也,若治之缓便上入腹,或肿,或不肿,胸胁满,气上便杀人,急者不全日,缓者或二三月。初得此病便宜速治之,不同常病。

又云:风毒湿气,初从脚上,后转入腹,而乘于气,故气上也。或血气虚弱,受风寒湿毒,与血并行肤腠,故令痹弱。或风湿毒瓦斯与血相搏,正气与邪气交击,而正气不宣散,故疼痛,是名不仁。或挟风毒则搏于筋,肾气不能宣通,水液不传于小肠,致壅溢脏腑,脏腑溉渍于肌肤之间,故肿满也。

病机叙论

东垣云:《千金秘录》总谓南方皆系卑湿雾露所聚之地,其实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此由气血衰弱,受清湿之邪,气与血并行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后人名曰香港脚。孙真人所谓立坐湿地而久不觉感受,后因他病而作,其必南方之人欤?

病机叙论

经曰:北方者,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俗饮潼酪以肉食。凡饮潼酪,以饮多速饮为能。

又云:因而大饮则气逆。夫乳酪醇酒为湿热之物,饮之属也,加以奉养太过,亦滋其湿,水性润下,气不能,故下疰于足胫,积久而成肿满疼痛,此饮食之湿热流于下也。加之房事劳倦,脾肾愈虚而致香港脚,当作内因处治,其必北方之谓欤?

病机叙论

经曰:南方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江东岭南率如此。春夏之交,山川蒸菀,风湿毒瓦斯为甚,足或肿痛,遂成瘴毒香港脚。其候则脚先屈弱,渐至痹疼,胫微肿,小腹微胀,头痛烦心,痰气壅逆,晡作寒热,便溲不通,甚者攻心而势迫,治之诚不可缓。支法存所以留意经方,偏善此术者,岂非江东岭表此疾得之多欤?

病机叙论

《发明》曰:香港脚之疾,实水湿之所为也。盖湿之害人皮肉筋脉而属于下,然亦有二焉,一自外感,一自内致,其治法自应不同,故辨析而论之。其为病也,有证而无名,自晋苏敬始名之,而关中河朔无有也。惟南地卑水寒,其清湿之气中于人,必自足始,故经曰: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又曰:足胫肿曰水,太阴所至为肿。此但言其湿自外感者也,所治之法故多辛温发散之剂。自内而致之,治法则未有也,无怪乎!或曰令之北方,其地则风甚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之湿气盛之而为邪?且自外感伤于足之六经,故其状如伤寒,治从发散其邪也,故经治之多以艾为佳,以导引湿气出外。今言内致,其可以六经发散为言,治法何以不备?答曰:自内而致,脾湿之下流而注足脚。脾属四肢,湿气下流先从阴也。如人之脾虚泄泻,饮食所伤,则足太阴脾经先肿,而后及于面目身体,岂非水湿内溢而然耶?香港脚内致亦由是也。夫始因脾湿下溢出于经,则亦可从发散为治也。如小儿痘疹证,其因多禀五脏之淫火,治法当以托里而达于表,则痘能出而证安矣。然则因内而致,不可以言表乎?大抵因证施治,此万全也。因于外者,以发散为主;因于内者,以疏利为主。南人亦有因于内致者也,安得不从内治耶?

脉候

陈无择曰:香港脚不专主于一气,亦不专在一经,故与中风寒暑湿为异耳。兼有所杂生诸病,未易分别,须寻三阴三阳病所在,后察脉之虚实为治。自汗走疰为风胜,无汗挛急掣痛为寒胜,肿满重着为湿胜,烦渴躁热为暑胜。四气兼中者,但推其多者为胜,分其表里以施治也。脉浮为风,紧为寒,缓细濡弱为湿。洪数者为热,迟涩者为寒。沉而弦者亦为风,沉而紧者为寒。沉细为湿,沉数为热。脉浮见于阳者在外宜发散,脉沉见于阴者宜疏利。香港脚病恍惚妄言,呕吐不食,睡卧不安,左寸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死。

治法

香港脚是湿着为病,气滞而成者也。杨大受云:香港脚是为壅疾,当用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如羌活导滞汤之类。故宜通用苍、白术、防己、南星以去湿,羌、独活、木瓜、槟榔行气利关节以去壅,佐以木通、牛膝引经,当归、生地黄和血。此必用之药也。如东垣当归拈痛汤之类甚健,余因证之虚实寒热、表里轻重而施治之。此医之通变活法也。

治法

香港脚之病,若非外受寒湿,必是内之湿热下流。发散固须用,太过则伤卫;疏下以去壅,太过则伤脾,恐气不能上升反下疰而为病也。发散不及,则邪气留连而寒热不散;疏下不及,则湿热壅遏而肿痛不消。全在量其势之轻重而处治也。

治法

杨氏云:香港脚是为壅疾,治当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若壅既成而盛者,砭恶血以消肿热。经曰:蓄则肿热。砭刺之后以药治。

治法

《活人书》云: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渫洗者,皆医之禁也。为此洗者,其必有当禁,有不必禁,要在应变而施也。补药之当禁,禁其始也,发散疏下之后而病属虚者,岂可禁乎?渫洗之当禁,禁其外感湿气乘虚袭入,为肿者内湿下疰,肿痛不能外达,岂可禁乎?补以资其弱也,洗以导其滞也,夫何禁之有?有当禁于未病之先也,如《外台秘要》云:第一忌嗔,嗔则心烦,烦则香港脚发。又禁大语,大语则伤肺,肺伤病亦发。又不得露足当风入水,以冷水洗足,两脚胫尤不宜冷,虽暑月当着帛,至冬寒加绵,令两胫及腿温暖微汗尤佳。根据此将息,香港脚自消,而无邪气留连之患。夏月腠理开不宜当风取凉。凉处坐憩须得动劳关节,令其气畅,此养生之要,拒邪之法也。每食后行二五百步,疲倦便止,脚中恶气,随即下散,虽浮肿气不止也。《发明》云:凡饮酒及乳酪勿使过度,过则伤脾,下疰于足胫肿,遂成香港脚,甚不可纵欲,则发。凡饮食之后宜缓行如上法。不坐湿地,不着濡衣,自免香港脚。

药方

(《局方》)五积散治寒湿流注经络,脚膝肿满疼痛等证。(方见寒门。)(东垣)羌活胜湿汤治湿注脚腿肿痛,寒热交作,不能行步。(方见湿门。)(《三因》)麻黄左经汤治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经,腰足挛痹,关节肿痛,憎寒发热,无汗恶寒,或自汗恶风,头痛恶食。

麻黄葛根细辛羌活白术茯苓防风防己肉桂甘草(各等分)上咀,每服五钱,姜枣煎,食远服。

半夏左经汤治足少阳经为风寒暑湿流注,发热,连及腰胁痛,头目眩,呕吐不食,热闷烦心,腿痹缓纵不随。

半夏葛根柴胡细辛(各八分)白术茯苓麦门冬桂枝防风甘草黄芩(各五分)干姜(三分)上咀,水盏半,姜枣煎服。热闷加竹沥,喘急加桑白皮、杏仁。

六物附子汤治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利,手足或时浮肿。

附子肉桂防风白术茯苓甘草(炙。各七分)上咀,水盏半,姜枣食远煎服。

(《济生》)槟榔汤治一切香港脚,散气疏壅。

槟榔香附子陈皮紫苏叶木瓜五加皮甘草(炙。各七分)上咀,水盏半,姜煎八分服。

大腹皮散治诸香港脚肿痛,小便不利。

大腹皮(一钱)槟榔荆芥穗乌药陈皮(各七分)紫苏叶萝卜子(炒。各五分)沉香(五分)桑白皮枳壳(炒)木瓜(各八分)紫苏子(炒研,五分)上咀,水盏半,姜煎八分,食远服。

澹寮方治香港脚入腹冲心、疼痛肿满,大小便秘。

沉香木香羌活白芍槟榔(各五分)苏叶苏子(炒)木瓜(各七分)青皮枳壳抚芎甘草(各三分)上咀,作一服,水盏半姜煎食远服。

(东垣)当归拈痛汤治湿热香港脚为病,肢节烦疼,背沉重,胸胁不利,兼遍身疼痛,下注足胫,肿痛不可忍。

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各四分)羌活甘草(炙)黄芩(酒炒)茵陈(酒炒。各一钱)防风当归身知母(盐酒炒)泽泻猪苓白术(炒。各五分)上咀,水二盏煎一盏,空心温服。

(《局方》)换腿丸治足三阴经为风寒暑湿之气所乘,发为挛痹缓纵,上攻胸胁肩背,下至脚膝疼痛,足心发热,行步艰辛。

薏苡仁南星防己石斛槟榔萆石楠叶羌活防风木瓜(各四两)川牛膝(酒浸)当归天麻续断(各一两)黄(一两半)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盐汤下。

药方

(《宣明》)导水丸治香港脚肿疼痛,或发热湿热盛者。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