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97章

第197章内关(二穴,在掌后横纹三指是穴,灸三壮。)中脘(一穴)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小腹痛欲死者,灸之生。)

药方

《子母秘录》:治腹痛,白砂糖一两,以酒三升煮服,不过再服即愈。

《图经》云:心腹冷气掬痛者,以菖蒲二寸捶碎,吴萸煎汤热饮之。

《古今录验》范汪方:治胸腹痹痛,逆气膈中,饮不下,小草丹小甘草、桂心、蜀椒(去汗)、干姜、细辛(各三两)、附子(三分炮),六物各捣为末和匀,蜜丸弹子大。先食米汁下,日三丸,以不痛为度。忌油腻生冷。

《道藏经》:治卒腹痛,舌上写风字,又纸上写蜈蚣,二字相交吞之。

又方:用食盐炒一大把,热水送下。多饮取吐即瘥。

又方:治心腹胀痛、短气欲绝或已绝,以栀子十四枚、豆豉七合,以水二升先煮豉取一升三合,绞去渣,纳栀子更煎取八合,又绞去渣,服半升而愈。不愈者尽服。

盂诜方:治脐下绞痛,木瓜一二片、桑叶七片、大枣三枚打碎,以水二升煮取半升,顿服即瘥。

《肘后方》:治心腹俱胀痛,短气欲死或已绝,官桂三两切,以水一升二合煮八合,去渣顿服。无桂用姜亦可。

《食疗》云:治五脏冷痛心腹痛,以胡椒(二十一粒)擂热酒服。

胁痛门

病机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两胁痛引少腹、善怒,何谓?夫肝厥阴经脉,自足而上,环阴器,抵少腹,又上贯肝膈布胁肋,故两胁下痛引少腹。

刺热篇云:肝热亦令胁痛,手足燥,不得安卧。

咳论云:肝咳之状,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脚下满。脾咳亦能右下痛,阴阴引肩背。亦胁也。

与痛论云: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故胁引少腹而痛。以岁运论之,岁木太过,金反胜之则胁痛。岁火太过,水反胜之,胸中痛,胁支满痛。岁金太过,病两胁下小腹痛。木胜金复,则胸胁暴痛,下引少腹。

六元正纪曰:木郁之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饮食不下。

至真要大论曰:阳明在泉,心胁痛不能反侧。

缪刺篇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痛。

标本论曰:心病先心痛一日,咳,传肺,三日肺传肝,胁支痛而满。肝病头目眩,胁支满痛也。

病机

仲景论,伤寒三日少阳经,耳聋胁痛,此是肝胆二经之病也,治以小柴胡汤。

病机

肝位于左,以藏血也,肝血蓄于左胁,作块而痛者,为肝积,名肥气。肺位于右,以行气也。肺气郁于右胁,痞硬而痛,咳喘为肺积,名曰息贲也。而脾所系于右,其经湿胜,故痰饮流注右胁,右胁痛者悉是痰气。丹溪云:有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病机

两胁俱痛,当分内外之因。内因七情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颠仆伤形者,或痰积流注,气血相搏,皆能为痛,此内因也。伤寒,少阳耳聋胁痛,风寒所袭而为两胁作痛,此外因也。

脉候

《内经》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泽,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若软而散,其色泽者,当病溢饮者,暴渴多饮而溢入于肌肤肠外也。肝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若胁下痛有气支满引小腹而痛,时小便难,苦目眩,头腰背痛,足为逆寒,时癃,妇人月水不来,时无时有,得之少时,有坠堕。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双弦者,两手俱弦也。胁痛脉沉涩是郁。细紧或弦者怒气。弦涩者顺,洪大者逆。脉弦而急,胁下如刀刺,状如飞尸,不死。)

治法

丹溪云:治胁痛要分人之肥瘦强弱。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补气,柴胡、黄芩退热,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之类行之。

肝火盛木气实而胁痛者,或因怒气太逆,肝气郁甚,谋虑不决,风中于肝,皆使木气甚,火盛则肝急矣。经云: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抚芎、苍术或小柴胡汤之属。

痰积流注厥阴之经,亦使胁下痛,病则咳急引胁痛,有郁而兼痰者,宜用二陈汤加南星、半夏、苍术、川芎、香附之属开郁行痰。痰甚者加芥菜子,痰在胁下,非芥菜子不能除故也。

肝火盛者,用当归龙荟丸、泻青丸,皆要药。

死血、瘀血、恶血停留于肝,归于胁下而痛,其病则自汗,按之益痛甚,宜破血行气,以桃仁不去尖、红花、川芎、香附、玄胡索、青皮及复元活血、当归导滞等药。

气弱人胁下痛,脉细紧或弦,多以劳役怒气得之,宜八物汤加木香、青皮,或加官桂。

破滞气须用青皮,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多怒、胁下有积滞者并气实者因宜。若经病久人虚、二经不足者,皆当用补药中少加青皮可也。

右胁痛多属脾经气滞而致,痰饮流注不行,久则成着,名曰痞气,必以二陈汤加辛散之药,吴茱萸、白豆蔻之属。甚者可用广术溃坚汤,间服补中益气汤,庶得两全而无伤也。

左胁痛以柴胡为君,加佐使川芎、青皮、龙胆草之类,当归龙荟丸亦可用。血积者加血药。

两胁走痛者用控涎丹,以其有芥菜子之功也。

发寒热胁下痛,似觉有积块,必是饮食过伤劳力所致,宜用龙荟丸。痛不得舒伸者,亦宜龙荟丸蜜丸服。

胁下有食积一条杠者起,用吴茱萸、炒黄连。

凡胁痛偏于左者,皆肝经积滞,或中风寒,或肝胆实火,宜详虚实而治之。右偏痛者,皆属脾肺,为食积,为痰饮兼咳而有痰是也。若胁下鸣而有水声者,饮也。咳而先面腥臭气,肺伤也。内支满,目眩,前后血下,肝血也。此年少人醉以入房,肝伤气竭,皆致胁病如是也。

药方

(仲景)小柴胡汤治伤寒少阳经胸胁痛及耳聋。(方见伤寒门。)(河间)分气紫苏饮治腹胁疼痛,气促喘息。

紫苏叶桔梗桑白皮(蜜炙)草果仁陈皮大腹皮(酒洗)茯苓甘草(各三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白盐少许,煎七分,空心温服。

(河间)葛根汤治胁下疼痛不可忍。

桂枝川芎细辛葛根防风(各八分)芍药枳壳麻黄人参甘草(炙。各四分)上咀,水盏半,姜三片煎一盏,食远温服。

枳壳煮散治悲哀烦恼有伤肝气,致两胁骨痛,筋脉拘急,腰脚重滞,股胁挛痛,四肢不举。

大治胁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