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09章

第109章元气素弱,饭食难化,食多则腹中不和疼痛泻泄,此虚寒也,加人参、炒芍药、炒神曲、炒麦茅各一两,砂仁、木香各半两。

有痰之人,胸膈郁塞,吞酸噎气,及素有吐酸之证,或有酒积,或泻或结。此皆温热也,加姜汁炒黄连、炒芍药、陈皮各一两,石膏、生甘草各半两,砂仁、木香各二钱,川芎四钱。

只饮食饱闷,痞塞难消者,加神曲、麦芽、山楂各一两;如有食积痞块在腹者,再加黄连、浓朴、栝蒌各半两;坚硬者再加醋煮莪术、昆布各三钱。

伤冷食不消,腹疼溏泄者,加半夏、砂仁、干姜、神曲、麦芽各半两。

有恼怒伤食,气滞不通,加川芎、香附(各一两),木香、黄连(各半两)。

胸膈不利之人,过服辛燥之药,以致上焦受伤,胃脘干槁,呕吐鬲噎反胃者,加姜炒黄连、炒栀子(各半两),白芍药、当归(各一两),桔梗、生甘草、石膏(各半两)。胸膈顽痰,大便燥结者,加芒硝(半两);素有痰火湿热者,加半夏、陈皮、白茯苓(各一两),姜炒芩连(各半两)。

能食者但食后饱闷难化,此胃火旺脾阴虚也,加酒炒白芍药、石膏(。各一两)、人参(七钱)、生甘草(半两)、炒黄连,炒香附、木香(各四钱)。

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结燥,加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人参(七钱)升麻、甘草(炙。各四钱)、山楂,麦芽,桃仁(去皮尖。各半两)。

(《直指》)加味枳术丸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胸膈膨闷,酒伤食积,气滞腹满。

常服则进食宽中,和畅脾胃。

白术(泔浸土炒,二两)枳实(麸炒,一两)神曲(炒)麦芽(炒杵去皮)陈皮山楂香附子(炒。各一两)砂仁(炒,半两)如前法丸服。

枳术二陈汤治脾胃痰饮,胸膈不利。

枳实(炒,半两)白术(炒)半夏(制)茯苓陈皮(各八分)甘草(炙,五分)水盏半,姜枣煎,温服。

凝神散治胃虚燥热口干,或泄泻,收敛胃气,清肌表。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山药白扁豆(炒。各八分)梗米(一撮)淡竹叶(十个)地骨皮麦门冬生地黄(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平胃散治脾胃不和,呕吐恶心,不思饮食。

苍术(制,三钱)浓朴(制)陈皮(各二钱)甘草(炙,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一盏,食远服。一方加草果,名草果平胃散。或为细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

(丹溪)保和丸消滞宽胸进食。虚者煎补脾药送下。

山楂(二两)萝卜子(炒,半两)半夏(制)陈皮茯苓神曲(炒。各一两)连翘(三钱)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加白术二两,名大安丸。

(仁斋)加味保和丸消痰利气去湿热,扶脾胃,进饮食。

山楂神曲(炒)半夏(制)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二两)白术(炒,五两)苍术(泔浸)枳实(各一两)香附子(酒浸)浓朴(炒。各二两)黄芩(去朽酒炒)黄连(酒炒。各一两)上为细末,姜汁作面糊为丸,胡椒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汤任下。

(东垣)和中丸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脏腑或秘或溏。此胃气虚弱也。此药和中理气,消痰去湿热,浓肠胃,进饮食。

白术(炒,二两)浓朴(制)陈皮半夏(制。各一两)木香槟榔枳实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姜汁和,蒸饼为丸,如胡椒大。每服三五十丸,食远或食前白汤送下。

安胃丸温中补气,安胃进食。

白术(炒,二两)茯苓(一两)陈皮青皮砂仁(炒)麦芽(炒。各半两)木香干姜(炮。各二钱)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胡椒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白汤下。

嘉禾散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五嗝五噎,并皆治之(方见嗝噎门。)木香启中汤补脾胃,进饮食,宽膈顺气。

木香人参白术(炒)茯苓陈皮半夏(制)枳壳(炒)香附子(炒)砂仁白豆蔻甘草(炙。各七分)上咀,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

葛花解酲汤治饮酒太过,呕吐痰逆,心神恍惚,胸膈不利,手足战摇,饮食减少,小便涩。

人参白术白茯苓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一钱)陈皮青皮猪苓泽泻(各七分)神曲(炒)木香(磨。各五分)上咀,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稍热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为末,姜醋汤调服亦可。

附子黄草果饮治脾胃虚寒呕吐,不思饮食。(方见反胃呕吐门。)丁香煮散治胃虚呕吐不食。(方见吐门。)泻黄散治脾胃壅滞不食,口内生疮,心烦口渴。

防风藿香石膏()砂仁山栀仁甘草(各七分)上水盏半、灯心十根、枣一枚,煎七分,食后服。

胃苓汤治脾胃湿热,小腹胀满,或大便泄泻,小便不利,或寒热不定,并皆可服。

白术(一钱)茯苓(八分)猪苓(五分)泽泻(七分)桂(三分)苍术(七分)浓朴(五分)陈皮(七分)甘草(三分)水盏半、姜二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大黄泻热汤治脾脉厥逆,大腹中热切痛,舌强腹胀身重,食不下,心疰脾急痛。

大黄(半两)茯苓泽泻黄芩陈皮细辛芒硝甘草(各一钱)上除黄硝外,水三盏煎二钟,去滓入黄煎三沸,再入硝,分二服。

(东垣)备急丸治脾胃不快,胸膈胀满,心腹百病,卒痛如锥,用此解急。气暴逆者并治。

大黄(一两,为末)干姜(五钱,炮为末)巴豆仁(五钱,去油研为粉)上合一处研匀,炼蜜捣末丸,黍米大。二丸温水下。实者加一丸。孕妇勿服。如饮食停在胸口作痛而胀,兀兀欲吐者,探吐之。

枳实导滞丸治伤湿热之物不化,而作痞满闷乱。

枳实白术神曲(各三钱)泽泻(二钱)大黄(一两)黄芩茯苓黄连(各五钱)上为细末,蒸饼丸,如胡椒大。每服七十丸,白汤下。

(凡湿热饮食伤者,枳实导滞丸极效。用黄芩、黄连以清其热,茯苓,泽泻以行其湿,枳实消痞满化宿食,白术补脾行湿,大黄涤荡攻下,又能去热物之伤,故用得效。若非东垣之圣,乌足以与此?何世医不察所伤寒热,悉皆用之,然则寒物所伤者不宜此。)(《局方》)木香槟榔丸治气滞宿食胀满。(方见积门。)(秘方)化滞丸理诸气,化诸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痼,磨之自消;暴滞积留,导之立去。

南木香丁香青皮陈皮(去白)黄连(各二钱半)京三棱莪术(煨。各五钱)半夏曲(二钱)上八味晒干,共研为细末。

巴豆(去壳滚汤泡,逐一擘开去心膜,以圆器盛,用好醋浸过一顷,慢火熬至醋干,称六钱重研细。将前药末和之再研,令自干,后入乌梅肉膏。巴豆若干,止用梅四钱五分)乌梅肉(用火焙干为细末,称五钱重用米酷调略清,慢火熬成膏,和巴豆粉入药)上通和匀了,入白面八钱重,水调得法,慢火调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者十丸。五更空心用陈皮汤下。不欲通者津下。但知所积物,取本汁冷下。停食饱闷,枳壳汤下。因食吐不止,津液咽下即止。妇人血气痛,当归汤下。赤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心动,石菖蒲汤下。诸气痛,生姜陈皮汤下。小肠气,茴香酒下。若欲推荡积滞,热姜汤下。仍加数丸,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饮冷水一二口即止利。此药得热即行,得冷即止。小儿疳积,量大小,饮汤下。妊娠勿服。

快活丸治宿食不消,致伤脾胃。

大黄(生用)槟榔陈皮(各二两)青皮(二两半)三棱(醋煮)萝卜子(炒)香附子(制)蓬术(各四两)黑牵牛(半斤)麦芽(半斤,用巴豆三钱同炒黄色去巴豆)上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食前淡姜汤下。

感应丸治宿食积滞,腹痛,胸膈痞闷。(方见积利门。)

倦怠嗜卧门

病机

胃主生气,脾主运动。脾胃一虚,则谷气不充,脾愈无所禀。脾运四肢,既禀气有亏,则四肢倦怠无力以动,故困乏而嗜卧也。亦有食饱过伤,以致脾难运化,每食饱后,则困倦而瞌睡。此则食后暂有之,消化之后则不然也。若此者,当补脾胃而兼之消导可也。若是脾胃俱虚,饮食少进,形气衰弱,常常倦怠者,当大补脾胃,以滋其化源,而克伐消导之剂则又不可轻用轻犯也。久久滋补,脾胃一健,而精神斯足矣,何倦怠之有哉?丹溪云:有因脾胃受湿,沉困无力,倦怠嗜卧者,用二陈、苍白术、六君子汤之类为主,本兼虚者,升阳除湿汤之属。

肥人倦怠,多是气虚有痰,宜四君、二陈加苍术之类及益胃汤。瘦人是热,黄芩、白术之类。饮食太过转运不及者,宜加味保和丸及和中汤之属。

脉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