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02章

第102章君火者,心火也。可以温伏,可以水灭,可以直折,惟黄连之属可以制之。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水温折,从其性而伏之。惟黄柏之属可以降之。噫!泻火之法,岂止如此。虚实多端,不可不察。以脏气司之: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芍药泻脾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阳虚之病,以甘剂除之,如黄、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以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右肾衰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补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葛根之属。不明诸此,而求火之施治,何所根据?

治法

棠溪李济之常病目,及居省掾,每服补肝散,以致睛胀,但见槛横排,几至丧明,令涌泻五七次,继服凉药,方始如故。

丹霞朱僧氏张宗出家,病三阳蓄热,常居静室,不敢见明。明则头痛如锥,每置冰于头上,不能解其热。历诸医,莫能辨其病。后治之七日而愈,用汗吐下三法而已,后用凉物清镇之,平复如故。

一人素嗜饮酒得病,医用酒丸热药后,目睹天,但见红色,遂成龙火,卒不能救。

治暴热病在心肺,积热病在肾肝,虚热不能食,自汗,气短,属脾虚,以甘寒温而行之。

实热能食,口干舌燥,便难,属胃实,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

火郁为热,乃心火下陷,脾土抑而不伸,宜用火郁汤。

心热,汗之,心神烦乱,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镇心火。(以朱砂安神丸。)骨蒸劳热,乃五脏齐损,病患憔悴,发热盗汗,下血,宜养阴血。

肺热者,轻按之瞥瞥见于皮毛,日西甚。其证喘咳,洒淅寒热,轻者,泻白散;重者,凉膈白虎地骨皮散。

心热者,微按之热见于血脉,日中甚。其证烦,心痛,掌中热而死,黄连泻心汤、导赤散、朱砂安神丸。

肝热,胁下、骨上热,寅卯间热甚,脉弦,四肢困热,便难,转筋,筋痿,泻青丸,柴胡饮子。

胸中烦热,实者用栀子、黄连;虚热用参、麦门冬、茯神、芍药、竹叶、竹茹;若脉坚实而数者,神芎丸下之。

阴虚发热,四物汤加炒、知母,乃降火补阴之妙剂。甚者,加龟板,兼气虚加参、白术;手心热属热郁,宜用火郁汤或栀子、川芎、香附、神曲丸服。

平旦潮热,热在行阳之分,肝气主之,白虎汤加黄芩。日晡潮热,热在行阴之分,肾气主之,地骨皮、牡丹皮、知母、黄柏。潮热用芩连,生甘草,辰戍时发热加羌活,午时加连,未时加石膏,申时加柴胡、升麻,夜加当归身,有寒加参术、黄。

上焦湿热,须用酒芩泻肺火,如虚热,加知母、当归、天冬保肺。

中焦实热与痛,须黄连以泻心火,中气脾虚,不能转运,有郁热者,黄芩、葛根、白术以代之。如胸中烦热,须用栀子,实热者切当。若虚烦须用补药为主,人参、白术、黄芩、芍药、麦冬、大枣之类。

下焦湿热及膀胱经有火邪者,须用汉防己、草龙胆、黄柏、知母,或八正散。

肥白人火,药中必兼痰火药,如白术、茯苓、星、半、滑石之类。

瘦黑人有热,必兼火药,当归、桃仁、牛膝之类。

药方

黄连泻心火,栀子佐之;柴胡泻肝火,川芎佐之;黄芩泻肺火,须用片芩,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条芩,止能泻大肠之火。石膏,泻脾中之实火,虚者忌之。芍药,泻脾火。(冬月必须酒炒,制其性之寒酸也。)木通,下行泻小肠火。黄芩、黄连,以猪胆汁炒泻肝胆之火。

黄柏、知母,泻肾火,又退劳骨蒸之火。连翘泻六经之邪火。玄参泻无根之游火。青黛,泻五脏之郁火。人中白,泻肝火。黄柏加郁金大能泻膀胱之火。小便降火极速。山栀仁能降火从小便出,其性能曲屈下行,人所不知。

(《局方》)泻心汤治心火,心经蕴热。

川黄连(为末)或汤或散,任服。

导赤散治心火并小肠火。

生地黄木通生甘草(各等分)入竹叶水煎服。

茯苓散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茯苓麦门冬通草升麻(各八分)紫菀知母(各一钱)桂心(四分)赤石脂淡竹叶(十片)大枣(二枚)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泻青丸治肝火。

当归龙胆草川芎山栀防风大黄羌活(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左金丸治肝火。

黄连吴茱萸(各一两,泡浸半时,焙干用)上为细末,粥丸,煎白术、陈皮汤下。

泻白散治肺火,大肠火。

桑白皮地骨皮(各一两)甘草(半两)上为细末,水调服。

清金丸治肺火。

黄芩(炒)为末,滴水丸,白汤下。

(《正传》)麦门冬汤治病后火热乘肺,咳唾有血,胸胁胀满,上气喘急,五心烦热,渴而烦闷。

麦门冬天门冬桑白皮(各七分)五味子(九粒)紫菀茸贝母(各六分)桔梗甘草(各五分)生地黄淡竹叶(各一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集成》)朱砂凉膈丸治上焦虚热,咽膈有气,如烟抢上。

黄连栀子(各两)人参茯苓(各五钱)朱砂(三钱)片脑(三分)上为末,蒸饼丸,朱砂为衣,水下。

(《医林》)橘皮汤治肺热、气喘,息贲。

橘皮麻黄紫苏(各七分)柴胡(五分)母姜杏仁(各一钱)石膏(二钱)水煎服。

生姜泻肠汤治大肠实热,腹胀不通,口舌生疮。

生姜橘皮竹茹(各五分)生地黄(钱半)白术茯苓黄芩栀子(各一钱)朴硝(二钱)桂心(五分)水二盏,枣一枚,煎八分服。

泻黄散治脾火。

山栀(一两)藿香(七钱)石膏(五钱)防风(四钱)甘草(三钱)上为末,蜜酒拌,略炒服。

泻热汤治脾火,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半夏母姜(各一钱)白术枳实(炒)茯苓栀子(各七分)杏仁细辛芒硝生地黄淡竹叶(各八分)水煎加姜服。

石膏丸泻胃火并食积痰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