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69章伤风门
病机叙论
经云: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又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又曰:虚邪贼风,阳先受之。
病机叙论
陈无择云:经曰春伤于风,乃四时之序也。风循经络,以日传变,与伤寒无异。但寒泣血,故无汗恶寒;风散气,故有汗恶风,为不同。仲景太阳经分伤寒、伤风不同,后人纂集不分门类,但以风、寒、暑、湿、时气、瘟疫,凡太阳病皆谓之伤寒。今立伤风一门,分别无混。
病机叙论
风为天地浩荡之气,四时八风之变,未尝无也。间有伤者,皆因不能法道清净,腠理不密,表上阳虚所致,一因也。有挟虚痰热,其气拂郁,风邪易于外束,二因也。经曰:清净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是也。
治法
若表虚受风,专行发散之药,必致汗多亡阳。若内挟痰热而伤风者,宜内外交治,不可专以解表。腠理疏泄,不觉易感者耳。固卫气,兼散风邪,如桂枝汤之属是也。
治法
足太阳膀胱经,桂枝汤。足阳明胃经,杏子汤。足少阳胆经,柴胡加桂汤。足太阴脾经,桂枝芍药汤。足少阴肾经,桂附汤。足厥阴肝经,八物汤。
前方皆以桂枝汤三味加以各经药,皆是立温解散之剂。
脉候
《豚经》云:脉浮而大者为风。《权舆》云:浮缓为伤风鼻塞。
药方
(仲景)桂枝汤治太阳经伤风自汗。
桂枝芍药(各二钱)甘草(一钱)上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服。
桂枝芍药汤、柴胡加桂汤、杏子汤、桂附汤(以上四方见伤寒门)八物汤(见虚损门)
药方
《局方》神术散治伤风头痛,鼻塞声重。
苍术本白芷细辛羌活川芎甘草(炙。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
川芎茶调散治伤风上攻,头目昏痛,鼻塞声重。
薄荷叶(四两)川芎(二两)羌活甘草(一两)荆芥(二两)白芷(一两)防风(七钱)细辛(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药方
(《和剂》)参苏饮治伤风感冒,发热头痛,咳嗽,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宽中快膈,虚实疑似,往来潮热,并皆治之。
人参紫苏叶干葛半夏(制)前胡桔梗枳壳陈皮茯苓甘草(炙,等分)木香(磨,一分)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消风百解散治四时感冒、伤风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声重。
苍术麻黄荆芥白芷陈皮(各一钱)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葱一根。煎七分,不拘时服。
消风散治诸风上攻,头目昏眩,项背拘急,鼻塞声重,皮肤搔痒,瘾疹顽麻。妇人血风头痛,肿痒皆治。
人参茯苓防风荆芥穗甘草芎羌活白僵蚕薄荷叶蝉蜕(各一两)浓朴陈皮(各五钱)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茶清调下。遍身痒者,酒调下。
(《简易》)冲和散治感冒风湿,头目不清,鼻塞声重,倦怠欠伸,出泪。
苍术(四两)荆芥(两半)甘草(八钱)姜汤调服二钱。
金沸草散治秋令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唾涕稠粘。及治时行疫气,壮热恶风。
旋复花(去梗)麻黄前胡(各七分)荆芥穗(一钱)半夏(制)赤芍药甘草(各五分)上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人参败毒散治伤风头痛,壮热恶寒及风痰咳嗽,鼻塞声重。如心经蕴热,口舌干燥,加黄芩。
人参羌活桔梗柴胡前胡独活枳壳川芎茯苓甘草(等分)水盏半,姜三片、薄荷少许煎。
药方
(《和剂》)羌活散治风邪壅滞,头目昏眩,遍身拘急,肢节烦痛,鼻塞声重,天阴愈觉不安。
羌活防风麻黄枳壳菊花细辛川芎蔓荆子白茯苓石膏黄芩甘草(炙)前胡(各等分)上水盏半,姜三片煎。
柴胡升麻汤治感冒头痛,恶寒身痛,鼻塞咳嗽,唾涕稠粘。
柴胡前胡升麻桑白皮赤芍药干葛黄芩石膏荆芥上水盏半,姜三片、淡豆豉二十粒,煎七分服。
药方
(《宣明》)防风通圣散(方见中风门)治伤风,邪传入里,内热郁结,秘塞壅闷。
(钱氏)大黄丸治伤风,内挟痰热宜下之。
大黄黄芩(等分)上为末,滴水丸服。
破伤风门
病机
《病机》云:破伤风者,有因卒暴伤风,邪袭之,传播经络,致使寒热更作,身体反张,口噤不开。甚者,邪气入脏则死矣。有因诸疮不瘥,荣卫虚,不生肌肉,疮口不合,风邪亦能外入,为破伤风之候。二者皆外因也。有诸疮不瘥,举世皆言着灸为上,是谓热疮。而不知火热客毒,逐经变病,不可胜言,微则发热,甚则生风而搐。或角弓反张,口噤目斜。此不内外因也。有破伤风不灸而病此者。因疮着白痂,疮口闭塞,气难通泄,故阳热郁结,热甚生风。或病已十分安全,而忽有此病,皆由内气虚损,风热郁于五内而得之者,此皆内因也。
病机
古方以破伤风与中风混同论治,故不另立门户也。惟河间分表里中三法,与伤寒同治,用药甚详。其言病因,有外伤于风,有因灸火内热所作,特与中风相似也。但中风之人,尚可淹延岁月,而破伤风犯之多致不救。盖中风有在经、在腑、在脏之异。独入脏者,最难治。破伤风或始而出血过多,疮口早闭,瘀血停滞,俱是血受病。血属阴,五脏所主,故破伤风始虽在表,随即传脏,故多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