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古今医统大全 - 佚名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8章

第18章引,导引也。如湿气胜而为濡泻等证,用五苓散之类。又如积痢在下而为里急后重等证,用承气汤、牵牛散之类,引而竭之也。

中满者,泻之于内。

中满,心下满闷,而外无胀急之形,痞病是也,斯乃湿热之为,以黄连、枳实、浓朴之类泻之,使内消而无滓秽形之于外也。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此言热邪内郁,宜于汗解,因其腠理干燥而汗不得出者,以温水微渍形体,使之腠理滋润,以接其汗之出也。今用热汤围浴而出汗者是也。

其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伤寒二三日,邪在表者,用麻黄之类,以发其汗也。

其悍者,按而收之。

疾悍暴,按降收敛也。盖谓阴虚火炎上而为喘嗽等证,宜以滋阴降火之剂,如四物汤加柏、知、五味子之类,故曰:按而收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散,汗解也。泻,下也。盖谓疫瘟之邪,从内而达于外者,并表里兼治,如防风通圣之属,故曰:散而泻之。

血实宜决之。

瘀血壅盛者,宜红花、苏木之属通之。如产后积恶经闭聚胀等证,用黑神散以决之。

气虚宜掣引之。

掣引,犹言升提也。脾胃不足,阳气下陷,而用升提之药,补中益气之类是也。又导引家使其气行通畅亦是。

形不足者,补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神气也,味,五味也。形不足宜温养神气而调和之,精不足宜饮食药品之滋味以补之也。

有余者泻之。

邪气有余者为实,实者泻之。如汗下吐法是也。

不足者补之。

正气不足为虚,虚者补之。《本草》云:补可以去弱,人参羊肉之属是也。

高者抑之。

邪气在上者抑之,如吐衄等证。而内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之类下之。

下者举之。

正气下陷,举而升之,如泻泄痢疾久则下陷,宜用升麻、柴胡、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坚者削之。

坚积于内,以三棱、莪术之类削之。

客者除之。

邪客于经者,除去之。

劳者温之。

温,温养也。劳倦内伤者,当澄心息虑,以温养之。

结者散之。

阳气结滞者,如气郁不舒,用青皮、香附、枳壳、紫苏之类散之。

留者攻之。

留,不去也。攻,攻击也。积块不移,各从所恶攻之,如砂、水银去肉积,神曲、麦芽去酒积,水蛭、虻虫去血积,木香、槟榔去气积,附子、硫黄去寒积。又云气血留积为毒者,不以毒药攻击之可乎?如紫苏去鱼腥积,丁香、桂心去菜积,如贝母、南星、硝、黄草药之属,敷贴而攻之亦是。

燥者润之。

《本草》云:润可以去燥,如麻仁、当归之属是。

濡者燥之。

燥可以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

急者缓之。

如火气上逆而急者,生甘草之属缓之。

散者收之。

阳气精神耗散者,以五味子、酸枣仁之类收之。

逸者行之。

过乎安逸,气血凝滞而成病者,使之行动,以道其阻也。

惊者平之。

惊者,有所激而然,宜和而平之,或用平惊之药,或以平常习见之法平之,则不惊也。如《病机赋》云:有人闻声则惊,药治之不效。一医命患者高坐堂上,堂下以木击其物,且谕之曰:物之能鸣,平常也,何惧之有?且言且击,患人目见,久之而心自定,以后则不惊惧。此则平之之法也。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却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总结上文,量病证候,适事而用之。

汤液醪醴论岐伯曰: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足者何?曰:神不使也。曰:何谓神不使?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