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16章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此寒湿二气合病。寒湿之邪滞于经络,则血气不周荫于肢体,故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之证作矣。
阴结者,便血一升,(阴主血故。)再结二升,(二盛。)三结三升,阴阳结斜,多阴小阳曰石水,少腹肿。
经曰,三阴独至,期于石水,为腹坚如石而水肿也。
二阳结谓之消。
阳明热结,故善消水谷。
三阳结谓之鬲。
太阳寒水凝蓄胸膈则嗝,其饮食犯寒而吐逆亦然。
三阴结谓之水。
太阴湿土人感之,内聚于脾,不能散布,积于腹而为水肿。其或溢于四肢,而为水肿之类是也。
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此少阳相火与厥阴风木相扇而为病也。风火俱阳邪,阳邪从类而上攻,故为喉痹之病。治以薄荷、荆芥以去风;生甘草、桔梗、玄参、黄芩之类以泄火是也。
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阴脉中有阳之别,如尺脉搏手与寸口殊别,则为有孕。今诊尺脉滑利是也。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气上搏,则蒸而为汗是也。
阴阳虚,肠辟死。
辟,利也。胃气不留,肠开不禁,此阳气竭绝,故死。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下流,此阴中附火然也。
经脉别论帝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为病。
此言病之变而淫气于别脏,勇壮者不能淫,怯弱者则受害也。
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
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不适其性而强云为,过则病生,此理之常也。
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淅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
此言病始于皮毛,不愈而渐入于筋骨间,有寒热之易也。
逆调论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以上六问而下止三答,亦脱简也。
岐伯对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水谷海也。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上古经也。)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患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病能篇帝曰: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偃,仰也。)岐伯对曰: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能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不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五脏有伤,精气有所之寄,故卧不安,人不能悬其病于空中也。
评热篇帝曰:有病肾风者,面然壅,害于言,可刺否?然,肿起貌。壅,为目下壅,如卧蚕。肾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故妨害于言语。
岐伯对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至,谓脏气未至也。此言肾虚真气不足,不可刺,故五脏五日一至,循至肾脏而邪气至也。
曰:其至何如?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善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其,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其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能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能下者,胃脘鬲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此肾气不足之至,悉皆小阴经之病,水不胜火,故其病然也。
水热穴论帝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满,故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水积则气停,气停则水生,水积则气溢,气水同类,故云关闭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也。经曰:下焦溢为水,此之谓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肿。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曰:诸水皆生于肾乎?曰:肾者牝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其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风客玄府,汗未出,内伏皮肤,传化为水,从风而水,故名风水。
所谓玄府者,汗空也。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此虽肾肺二脏之病,要皆水气所留也。
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颈脉为耳下及结喉两旁人迎脉也。水气上溢则肺被热熏,阳气上逆,故颈脉鼓盛而咳喘也。
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
《正理论》云:肾劳胞热,溺黄安卧,谓之劳疸,以女劳得之也。
食已如饥者,曰胃疸。
胃热则消谷,故食已如饥。
面肿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