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可悲可叹
他生怕听见,自己并不想听见的答案。后世之西医如此神奇,准确率和效率定然远远胜于中医,培养一个极好的中医实在太难了。
但是。
培养一个可以上岗的西医,却只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就可以正式上岗,治病救人。
也因此。
医生的门槛,也在无形之中被降低了。
一个医术超高的中医,没有几十年经验的积累,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西医,却只需要短短十几年,甚至几年,这其中,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想要不出现任何错误,那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
即便是经验再老道的中医,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之中,依然是有可能犯下错误的。
也因此。
有了这种见效快,并且速成的西医,想来,中医的处境,一定已经十分艰难了吧!
想到这里,李时珍,华佗,以及张仲景,都是有些黯然伤神起来。
他们眼中充满了不甘,凄凉,以及惋惜。中医,可是他们一辈子的根啊!
若是中医落寞,那么,他的《伤寒杂病论》或许便于西医,并没有多大的用处了。
甚至。
可以说是荒废了他一生的心血。
一个行业的崛起,总是要踩在前人的肩膀之上,犹如王朝更替一般。
也因此。
即便心中知道,中医已经落寞了,但张仲景也没有过多的感慨,虽然极为惋惜,但他知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为张仲景看的更加远,所以他很清楚,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的力量,都是极为渺小,甚至是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的。
若非前者昏庸,那便是后者出师有名。
可惜了,那些书,原本都是他耗费了无数的心神,写给后世,渴望用于帮助世人的书。
若是沦为废书,难免有些伤身壮。
罢了。
这也怨不得谁,若是中医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是他自己之所学,被时代所抛弃,这本身就怨不得任何人,更不能埋怨这个时代。
此时。
杏林之中刮来的清风,徐徐之中带着一丝香气。
没错。
此时在杏林之中,徐徐刮来的清风,带着一丝异香。
而这异香之中,却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氛。
那是张仲景的心,在疼。那是所有医者的心,在滴血。
那是李时珍,是华佗满目的泪痕,泼洒在空气之中。
那是中医的传承,在哭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千年传承,毁于一旦。
一片片粉红的杏花,花瓣纷纷凋零飘落而下,坠落于张仲景,于李时珍,于华佗的头顶,将那苍白的发丝,衬托的更加无力。显得更为干枯。
发簪束起的银发,忽然被清风吹乱,于面庞之上飞舞。
那张写满了仁爱的脸庞,瞬间苍老了许多,如同弥留之际一般,毫无生气。
张仲景猛然剧烈的咳嗽了几声。
而。
即便他用袖子遮挡,但那上面鲜艳的红色血迹,这一滴滴殷红的鲜血,仍然在灰袍之上,显得格外的扎眼。
而这一幕,更是深深的扎在屏幕之外,每一个观众的心头。
天,忽然间暗了下来。
似乎有乌云在凝结,云雾翻滚之中,仿佛这天,都要为之哭泣了。
突然在劝人,劝圣贤莫要伤心垂泪。
常年与病症为伍,不眠不休亦是要处理公务,张仲景更是忧心家国民众,身体如何能够扛得住人。
便如同那油灯一般,燃烧的旺盛了,但是,燃烧的时间,也随之缩短了。
灯芯燃烧殆尽,人之一生便已经走到了尽头。
往日重重,积劳成疾,许多旧患堆积在一起,今日心中已是有所感触,大悲大喜之时,人之情绪,最容易难以把控。
张仲景摇了摇头。
他咬着嘴唇,看向了站在一旁,满脸专注神色的华佗,以及沉默寡言的李时珍,脸上也渐渐的露出了一抹笑容。
他悄然将灰袍上的血迹擦干净,袖子藏在身后,企图不被其他人看见。却未曾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