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寻医
然而。在这一番话说完之后,李时珍却背着行囊,满脸坚定的开口了。
“父亲,我不考了。”
“我想学医!”
就是这一个举动,造就了后世的医学大家!
李父本想再劝一下李时珍,可,看着他日渐消瘦的身体,以及坚毅的目光,最终选择了同意。
而。
随着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大,王孙贵族们,也是渐渐的注意到了他。
嘉靖三十年,李时珍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因为医治好了富顺王儿子的病,李时珍被武昌的楚王朱英捡看中,并且聘为王府的‘俸祠正’,并兼管楚王府良医所事务。
若是常人遇到此等好事,必然是毫不犹豫,直接答应。
可李时珍,却在面对这个选择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一方面是因为李时珍为穷人看病,极少收取诊费,家中已经入不敷出,王府工作正解燃眉之急,再加上王府的医术、药材资源无数,这让他十分向往这个工作。
可是。
另一方面。
如果自己进入王府,便无法再为百姓看病治疗,这一点,就已经违背了他当初学医的初心。
楚王看出了李时珍的为难,甚至一方面为李时珍敞开大门,另一方面也同意李时珍在民间坐诊。
继续为百姓看病。
在楚王府时期,李时珍的名声达到了顶峰。
他被世人誉为‘神医',而这样的名声,也是渐渐传到了嘉靖帝的耳旁。
于是。
嘉靖帝一纸诏书,将李时珍从武昌调往至京城太医院。
俗话说。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李时珍能和父亲一样,步入太医院,说不欢喜那是假的。
他在给嘉靖帝和达官贵人们看病的同时,还不停的阅读太医院所收藏的大量医书甘。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李时珍弥足珍贵的时光。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李时珍能与父亲一样,步入太医院,说不欢喜,那是假的。
他在给嘉靖帝和达官贵人们看病的同时,还不停的阅读太医院所收藏的大量医书。
在这段弥足珍贵的时光里。
除了大量的医书之外,李时珍还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有所阅览。
当画面播放到这里之时。
弹幕中也有博览之人开始给其他观众科普起来。
“其中,经史百家,经指的就是经史、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而方志类书中,方志所指的是一种传统的史地类书籍,也叫地志、地方志、志书。”
“最后的稗官野史,稗官所指的是,古称专给帝王讲述风俗人情、街谈巷议的小官,后用作小说或小说家的代称。”
“因此,稗官野史也963泛称小说及记载不见经传的轶闻琐事的著述。”
随着科普帝的出现,所有的观众也明白了过来。
当时的李时珍前辈,原来并不仅仅是钻研医书,所有的书籍,只要是太医院中所收藏的,他都会孜孜不倦的阅读。
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时珍才积攒了大量的知识储备,最终成就一代名家。
“哇,我看到这些书籍的名字,我就头皮发麻,也不知道当年的前辈,究竟是抱着怎样的心态才将这些知识尽数汲取的。”
“自愧不如,自愧不如啊!”
“这才是真正的,晓天地,懂谦卑,历事练心!
“说真的,当年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即便在有老师的情况下,我连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来都感觉特别艰难,李时珍前辈真乃大毅力之人!”
“也正是因为有前辈这样的人,中华医药文化才得以发扬光大!
“泪目了!中华医学之瑰宝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诞生的,太不容易了!”
也在无数的弹幕中。
有关于李时珍回忆中的画面,仍在不断的浮现。
也在他学习过程中,李时珍发现,现有的医书中,存在着大量的漏洞。
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