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 为人民服务 - 金面佛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为人民服务 >

第11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陈立恒到底没挖成地锅。

倒不是赵家沟的社员同志们认定了学校重地绝对不能随便在操场上挖坑。事实上,大家根本不在意这些。有人家里办红白喜事,摆不开地方,还趁着学校放假的时候直接借用教室呢。

地锅计划之所以夭折,是因为自然条件不允许。

天冷是小事,实在风太大了。

赵家沟的冬天啊,西北风呼呼地刮,吹掉人的耳朵是小事,吹的火苗东倒西歪,锅都架不住才是重点。

大队书记一直关注糖坊的发展呢,这会儿看他们瞎胡闹赶紧喊停:“乱来哦。这吃的东西,卖给县里厂里的东西,吹了灰进去怎么搞?”

这是事实,熬糖的时候要不断搅拌并观察糖液的变化,才好控制火候。锅盖开了,的确拦不住灰尘也挡不住风沙,更别说风吹落叶。

田蓝有些着急:“那没办法,我们又没那么多屋,糖在哪儿熬?”

大队书记理所当然:“咱们赵家沟这么多户人家呢?谁家没锅没灶?熬糖又不是个难事,让他们学,学会了赶紧回家做。”

田蓝半点不给脸,当面吐槽:“发下去的糖液,回头能上交多少糖?到时候我们就拿什么给酒厂和食品厂发货?”

大队书记老脸一红,支支吾吾道:“不至于,我们赵家沟的社员还是拎得清轻重的。”

田蓝的回复就两字:呵呵。

大队书记好歹也是赵家沟的一把手,关键时刻很能豁得出去,当场打包票:“我们大队部的人去盯着,谁贪了糖,以后都甭想再沾知青点的活。”

田蓝点头,当场要保证:“叔,这话是你说的。到时候糖要是不好,我们就找大队部。”

大队书记拍胸口:“我说的,我说话算话。”

饶是这样,田蓝也没直接将糖液交给社员。她请大队干部把人聚齐了,当着人面提条件:“各位叔伯婶子爷爷奶奶大哥大姐大嫂。现在咱们糖坊的情况,大家都看在眼里。生产任务急,时间紧。书记叔跟我们举荐了大家,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说可以把熬糖的活发给大家做。这样我们能尽快得到糖,大家也能多得些工钱。”

一提到钱,好些人都激动了。

所谓年关难过,眼看就要过年了,处处要钱。大人忍忍就算了,一年苦到头,孩子总得想办法添件新衣裳吧。

还有就是年货。

即便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那你也得置办年货。不然大年三十祭祀祖宗,你在老祖宗面前都没脸。

除此之外就是拜年。现在虽然各家都穷,没那么多讲究。但走亲访友,你空着两只手过去,不是让人看笑话吗?

花钱的地方多,挣钱的门路少。谁不愁呢?

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挣到钱,大家自然激动。

熬糖好啊。

熬糖其实简单的很,大家伙儿都围观过,不过大火烧开,小火熬制,不要把糖熬焦了就行。这事只要费心,绝对出不了差错。

立刻有人喊出声:“没问题,不耽误功夫。我家人口多,推磨的活有人做,熬糖也不会耽误。”

其他人跟着喊:“就是,兰花花你放心,我们绝对耽误不了事儿。”

田蓝点点头,话锋一转:“可亲兄弟明算账,你们拿糖液回去,我也不知道大家伙儿会熬成什么样子。这是我们知青点的集体财产,如果熬不好,损失算谁的?”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敢接话。

对于农民来说,花力气没关系,费时间也没事,流血流汗都不是问题。但你要人掏钱的话,那就是大问题了。

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主动站出来当托:“兰花花,你说这事咋办吧?”

田蓝毫不犹豫,伸手指着教室方向:“按照我们的经验,这一缸能出100斤糖液,熬50斤糖不是问题。我们就扣扣分量,只要出了45斤糖,就算合格了。”

大家还搞不清楚状况,家里有学生在知青点干活的人家却已经迅速地算起了账。他们知道兰花花说的是真的,平常知青点熬糖就是这么来的。

小云的娘主动开口表示:“这个成,咱先应下了,工钱咋算?”

田蓝微微笑:“到时候我们按7毛钱一斤回收糖稀,就是工钱。”

大家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挑一担糖水回去,熬出50斤糖,那可是35块钱!

这是要发大财了。

田蓝满脸严肃:“听我说完,糖水不能免费给大家,得交押金。一担糖水押金30块,交了钱才能挑糖水走。”

社员们哗然。

开玩笑哦!一开口就是三张大团结。要知道,他们赵家沟很多人到现在都没亲手摸过大团结呢。

不少人开口抱怨:“兰花花,我们都是三代贫农,我们哪里拿得出30块钱?你这不是耍大家玩吗?”

田蓝认真道:“我忙得脚板都冒烟了,哪有空说笑话。如果没钱的话,就用生产队的工分抵扣。到时候交不出糖,我就问你们生产队要钱。怎么样?敢不敢,敢的话就过来签字画押。”

大队书记下意识地想阻止她,生产队的工分哪能随便乱动。家家户户都指望着工分吃饭呢。

会计一把摁住自己的老大哥,满脸严肃:“那你说咋办?这风险谁担着?是你担还是我担?还是让知青娃娃担?谁家借钱都有抵押的。”

社员们拿不定主意,三三两两议论纷纷。

最后还是胡长荣的老丈人第一个站出来说话:“我要了,30块钱是吧?我回去拿了桶和钱就来。”

他一表态,小云的娘也紧跟其上:“我家也要,三十块钱就用我工分抵吧。”

她家所在的生产队的计分员赶紧开口:“我马上把工分本拿过来。”

有两个人打头阵,其他社员的态度终于热烈起来,三三两两的,有人上前签字画押,挑走了糖化缸里的糖水。

其他人有的议论,有的跃跃欲试。最后有27户人家接了活,回家熬糖去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