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炮兵的‘3点1线’
林登万在几个基层军官的陪同下来到了二线阵地,通过望远镜观察一线阵地方向。
“唉哟~唉哟~”
在他身边的走道上伤员正在被担架抬下一线阵地。
林登万通过望远镜观察刚刚交火过的一线阵地,只见俄军在东北军一线阵地之前留下了大量的尸体。血红色的尸体落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雪花正落在尸体上。看样子,过不了多久尸体就会被雪花掩盖。
“这些俄军步兵士气正盛啊,基本上都是死在了冲锋的路上,然后面朝地倒下,少有背部中枪的。”
正在感慨的林登万突然语气变得凛冽,用问罪的语气问起了随行军官。
“为什么俄军发起进攻的阵地上没有炮击的痕迹?如果在俄军步兵进攻的时候,你们野炮打上两轮,我军防守士兵何以导致伤亡如此惨重?”
一营长“报告长官,是您下令不要两门150炮开火的。”
“我没说那两门150,那两门重炮我部署在这里另有打算,我问的是旅属野战炮兵营!”
炮营长“报告长官,我们的火炮部署在二线阵地,根本看不到这边的情况。更别说打炮弹过来了。”
“你.....”
林登万怒不可遏。
“带我去看看你们火炮阵地。”
林登万和这些军官离开了一线阵地,在一片雪地里留下脚印后到了二线阵地,然后又在战壕里穿行。到了第二道防线的后方。
几门火炮被大大咧咧摆在地面上。
火炮下面被挖出了一个十几厘米的浅坑,前方用原木搭建了一个栅栏作为遮蔽物。
见了东北军的火炮阵地后林登万无言以对。现在虽然是二战之前,但是这种阵地在二战的交战模式下绝对熬不过一轮炮击。
他原来心里就隐隐约约的猜到了一些,心里觉得东北军的军事科技水平必然比不上俄军。
但让林登万没想到的是,这差的不是一点点,是天差地别。
他为了了解清楚东北军的真实情况这才来到一线,这下是求仁得仁。真看清楚东北了东北军的问题。
他回想起战争史,突然明白了。这次火炮没有对步兵支援并不是他们炮兵单位不愿意支援步兵。而是力有不逮。
“算了,炮兵革新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临阵磨枪是磨不出来的,这次就这么打吧。”
林登万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炮兵技术的落后让林登万明白,这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比他想象中的更难。
.
在各个小说、影视剧中,只要前线的步兵拿起无线电呼叫火力打击,用不了多久,炮弹就会在敌人的人群中爆炸。
好像战争的常识就是火炮支援不需要炮兵直接看到目标,就可以直接将炮弹发射到敌人的阵地上。
但是真实情况却不是如此。
他在现代也只是退役的参谋部人员。他是指挥专业的,有道是术业有专攻。火炮如何操作他也不清楚。
但是他也对于火炮的发展略知一二。
.
在一战前,火炮非目视射击确实很少。
东北军师从北洋,北洋军阀们的训练方式还是1895年的老一套。
即使有部分留日学习,而后回国的教官也无法给他们带来此时世界上列强操作火炮时的真本领。日本人也不会真正手把手的把真本事教给中国留日学习的学生。
同样,北伐军中的苏联教官,传授军事技巧也都是留一手的。
因此,此时民国时期的军队,不论是中央军,还是地方军。从北边的东北军到南方的桂系军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一战后各国发展起来的新型军事技术知之甚少。根本难以称得上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此时不仅是飞机坦克,二十整个民国军队的所有军事技术,都与列强军队的军事技术脱节已久。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炮兵。
若是1895年到1914年,这二十年火炮的战术脱节也就罢了。这段时间各国的火炮发展也很少,总体上还是和1870年普法战争时期的炮兵作战方法差不多。
只是现在的火炮刚在十余年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刚刚经历过一次重大革新。
这次革新后,民国的所有炮兵全都迅速落伍。就好像现在还在按键拨号的老式手机一样。
一战前,法国的想法仍然是使用轻便快捷的‘75小姐’炮进行机动作战,快速推进。可是战争爆发后,双方迅速构建了战壕防御敌人的进攻,战壕从战场一路修建到了海边。被称为‘向海边赛跑’。
无法迅速机动的‘75小姐’被限制在了阵地里。轻便和机动迅速的优势无法发挥,反倒是暴露了炮弹威力不够炸毁堑壕,以及射程短的缺点。
75炮在西线战场中被德军的远射程,大口径重炮打得死伤惨重。
战争中
全世界的火炮设计迅速朝着更远的射程,更重的炮弹发展。
全世界的炮兵战术,也由目视敌人‘三点一线的’直接射击,转变为不用看到敌人的‘遮蔽阵地开火’
但是,此时在民国各个战场上的野战炮兵,主要的战斗方式,还是‘直接射击’。
所谓直接射击,值得就是炮兵直接看见目标,然后直接瞄准发射炮弹。
这是在目视距离内直接瞄准目标的射击方法,如果没有地形和遮蔽物的阻碍。炮兵可以直接观测的最大距离大概在两千五百米左右。
所以,此时的野炮山炮也根本不需要太精密的瞄准镜。就连光学瞄准镜都不需要,直接使用t型标尺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