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明珠蒙尘
“除了从颜色来辨别之外,还可以从经被上的织法、质地、以及文字分辨。”
唐彦一五一十的坦然讲述:“乾隆皇帝这套经被,乃是西藏活佛进贡,织造时采用的材料是以藏羚羊羊绒、獐子绒和真丝混合缂丝而织成的。”
“而慈禧那套,则多以缂丝织造,所用材料品质,远不及乾隆帝。并且,彼此历代不同,文字镌刻风格也是各不相同的。”
“另外,诸位请看,这套经被上面有镌刻着‘左脚掌’、‘右脚掌’、‘左肩’、‘右肩’等字样。”
一边说着,唐彦一边抬手指着经被,引导着谭盛和明掌柜他们的注意力:“这套经乃是由西藏活佛于乾隆八十岁大寿时特别进贡的,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套经被,乃是为乾隆帝量身织造。因此,经被上特别标注着这些字迹,赫然跟乾隆帝的身材十分符合的。”
“据史记载,乾隆帝身材高大,足有一米八的个子。而慈禧……”
话没说完,但后续的意思,不说却也明白。
谭盛和明掌柜对视一眼,皆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赞赏之色。
果然!
他们没有找错人,不负所望。
苏凌柔目光打量着谭盛和明掌柜二人,看到对方二人眼中的赞赏之色,她便知道,唐彦所言,没有虚假。
呼……
意识到这点,苏凌柔不禁暗舒了口气,心中也是倍感庆幸。
自己当初的一时兴起,居然真的撞了大运,捡到了唐彦这样的宝贝。
“唐小友,好眼力!好本领!”
唏嘘了一会儿,谭盛才向着唐彦抱拳,由衷的称赞:“这套经被,确实是乾隆帝所属无误。”
果然!
对方是知道这套经被的底细的。
唐彦犹记得,有关这套经被的事迹,早在多年前,就已经被人反复发掘过。
早于2008年前,就已经知晓了这套经被的底细。
提及这套经被,就不得不提起一段有趣的往事。
缂丝陀罗尼经被作为大清帝后的陪葬品,怎么会被人发掘出来的呢?
这事儿皆因为一个人。
民国军阀孙殿英。
孙殿英生于1889年,死于1947年,字魁元,豫省永城人。
早在1928年的时候,孙殿英所部军费紧张,严重缺钱。
于是,他便效仿起了东汉末年的曹操。
安排‘摸金校尉’,寻墓盗宝,以充军资。
民国续于清宫之后,两朝时代相隔不远。
清宫庭覆灭,但清宫陵墓却是完好无损,未遭破坏。
于是,生起寻墓盗宝的孙殿英,直接炸了清宫皇陵。
当然,主要盗取的皇陵,还是以慈禧的定陵,和乾隆的裕陵。
然后从墓陵之中,将慈禧和乾隆的陪葬珍宝全都一扫而空。
而孙殿英这个人行伍出身,并没有文化,所以完全不认得缂丝陀罗尼经被,也不知道这些经被的珍贵之处。
因此,盗宝之时,只是将陪葬的金银珠宝、陶瓷玉器等寻常宝贝收刮走了。
如名人字画这些,都是直接糟蹋掉,毁于一旦。
而缂丝陀罗尼经被则被弃如敝履,随手丢弃。
事后末代皇帝溥仪得知消息,带人赶到皇陵收拾残局,才将缂丝陀罗尼经被这些珍贵之物搜集起来。
至于为何流落民间?
据传是清朝彻底灭亡,溥仪被逼退位后,将这套乾隆帝的经被,赐给了一直照顾他的一位太监。
再往后,被太监带出故宫,从此流落民间。
后来一直持续到2005年,在燕京一场拍卖会中,这套经被重新现世,正式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之内。
但那时候世人皆不认识这套经被,拍卖时署名为‘清末黄缎子袈裟’,标价更是仅仅8万元。
拍卖时无人识货,更是险些流拍。
最终,被一位初入行内的秦姓中年,以9万元好奇拍下。
而拍下这套经被以后,秦姓中年预感到经被来历不凡,便多方走访,求教了许多行内前辈。
最终,揭开了这套经被的底细。
后在2008年,燕京又一场拍卖会中,经过11轮竞价,最终以7205万人民币成交。
再然后持续到现在,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