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桓公
第2章桓公
桓公(经一一)元年 春,王正月,公即位。
(传)继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经一二)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
(传)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曷为系之许?近许也。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经一三)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经一四)秋,大水。
(传)何以书?记灾也。
(经一五)冬,十月。
桓公(经二一)二年
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传)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无累者乎?曰:有,仇牧,荀息,皆累也。舍仇牧、荀息,无累者乎?曰:有。有则此何以书?贤也。何贤乎孔父?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其义形于色奈何?督将弒殇公,孔父生而存,则殇公不可得而弒也,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殇公知孔父死,己必死,趋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经二二)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传)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隐亦远矣,曷为为隐讳?隐贤而桓贱也。
(经二三)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传)此取之宋,其谓之郜鼎何?器从名,地从主人。器何以从名?地何以从主人?器之与人,非有即尔。宋始以不义取之,故谓之郜鼎;至乎地之与人则不然,俄而可以为其有矣。然则为取可以为其有乎?曰:否。何者?若楚王之妻媦,无时焉可也。
(经二四)戊申,纳于太庙。
(传)何以书?讥。何讥尔?遂乱受赂,纳于太庙,非礼也。
(经二五)秋,七月,纪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
(传)离不言会,此其言会何?盖邓与会尔。
(经二六)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
(经二七)冬,公至自唐。
桓公(经三一)三年
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经三二)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传)胥命者何?相命也。何言乎相命?近正也。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经三三)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经三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传)既者何?尽也。
(经三五)公子翚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传)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
(经三六)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
(传)翚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经三七)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有年。
(传)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
桓公(经四一)四年
春,正月,公狩于郎。
(传)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百充君之庖。
(经四二)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传)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
桓公(经五一)五年
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传)曷为以二日卒之?怴也。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
(经五二)夏,齐侯、郑伯如纪。
(传)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离不言会。
(经五三)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传)仍叔之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仍叔之子何?讥。何讥尔?讥父老子代从政也。
(经五四)葬陈桓公。
(经五五)城祝丘。
(经五六)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