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山雨欲来 - 殇城47天 - 萌迷书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殇城47天 >

第1章:山雨欲来

“抗战八年,战死疆场之英雄烈士,至少数十万人,而保卫国土,至死不屈者,亦不在少数,但其对国家贡献之大,于全局胜败有决定作用者,当为衡阳守军。”这是《救国日报》于1944年12月20日发表的一段社论。

衡阳保卫战:发生在1944年6月23日——8月8日,此战驻守衡阳的第十军在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围攻之下死守孤城47天,以1.7万人的兵力毙伤日军近5万人,造成日军自1904年日俄旅顺战役以来最为惨重的伤亡。战后《大公报》感叹道:“如果中国军人均以衡阳守军为榜样,那么日寇的命运还有几个47天?”。这场惨烈的战斗将中国军人之勇猛顽强发挥到了极致,在战斗后期衡阳城中的每一处残垣断壁、每一处弹坑掩体都成为了中国军人抗击侵略者的最后阵地,直至战死为止。

为了攻陷衡阳,日军第11军先后投入了近5个师团的兵力参与攻城作战,不过即便是面对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中国军人依然据城死守先后打退日军上百次进攻。由于衡阳战事的焦灼,使日军大本营精心制定的“一号作战”计划几乎半途夭折,因此衡阳之战在《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中被描述为“此战牺牲之大,令人惊骇,是支那事变以来唯一值得纪念的苦难战役”。

由于种种原因,衡阳保卫战结束之后中日双方均没有对这场战斗进行过多宣传,这也是外界对于这段历史始终缺少了解的主要原因。不过,近年来随着衡阳保卫战的相关档案得以公布公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场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悲壮战斗,为了让这些因保卫衡阳而英勇殉国的数万中国军人能够被更多的人所铭记,作者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战史及影像资料后决定整理出一部尽可能完整的战争纪实体,并希望以此来告慰那些为抵御外辱、捍卫国家而献身的英烈们。

下面,我们就开始正式的回顾一下这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衡阳保卫战究竟为何会发生,以及在这场战争中双方交战的具体细节。

1943年初,由于日军在中途岛以及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中接连遭到美军重创,导致其彻底失去了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战略主动权,面对美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即将发起的大规模攻势,此时日本的战争前景可谓是一片黯淡。为此,日军只能将兵力分散部署于第二岛链上的各处岛屿中,企图利用从中国大陆战场上抽调的陆军师团对美军进行殊死抵抗。

2月27日,身为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的真田镶一郎提出,按照美军目前的进攻态势发展,1年之内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各占领区之间的海上运输线将被美军太平洋舰队彻底切断,因此日军必须在中国大陆战场上打开一条贯通南北的陆上运输线,以此来连接日本本土与东南亚占领区的物资补给通道,而这个规模庞大的战略进攻计划就是臭名昭著的——“一号作战”。(史称豫湘桂战役)

不过,当“一号作战”计划的设想被提出后,首先就遭到了来自日本陆军省的强烈反对,其军事课长西浦进认为,所谓的“一号作战计划”无疑是一次风险极大的战略冒进行为。在他看来,日军目前已经深陷中国大陆、太平洋岛屿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多处战场中,用于作战的兵力本已捉襟见肘,而为了执行这种大规模战略进攻行动,日本就不得不从本土进行大范围的战争动员,这种做法必然会加速透支整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其次,日军即便是成功夺取了中国大陆的铁路沿线控制权,但依然没有足够多的兵力去维持沿线占领区的长久安全,一旦中国军队在多个地点同时发起反攻,其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不仅没有达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反而会让本已危急的太平洋战局提前崩溃。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日本参谋本部与陆军省在“一号作战”计划的问题上针锋相对,直到越来越多的美军b25轰炸机被部署至中国战区以后,日军在各处战场以及位于伪满洲国的后方开始遭到美空军频繁的轰炸,支持“一号作战”计划的声音才开始逐渐占了上风。

为此,身为内阁总理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开始向日本船舶、航空军工方面的负责人提出具体要求,并且将这个有史以来动员规模最大的战争计划上奏天皇。1944年1月24日,日本裕仁天皇在御前会议上正式批准了由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杉山元等主战派共同拟定的“一号作战”方案,在得到了天皇的批准后日军大本营随即向中国派遣军下达了准备执行“一号作战”的命令。

其作战纲要如下:

(一)击溃中国军队,占领并确保平汉铁路南段、湘桂铁路、粤汉铁路及其沿线要地。

(二)在地面作战开始前,首先对重庆及西南地区之敌空军基地进行攻击轰炸,以消灭其空中作战能力。

(三)作战中以大量歼灭中国军队主力为首要目标,避免美军在占领区沿海强行登陆后,遭到战略上的夹击。

(四)利用夺取的西南地区美军基地,掩护日军在南中国海的交通沿线安全,坚定日本国决战到底之决心。

(五)获取扩大后的占领区特种资源,尤其是湘、赣两省之钨矿、铅矿。

为了执行此计划日军发起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最大规模的陆军动员令,从本土以及中国派遣军共集结了约51万人的兵力,并且配属了大量公路、铁路、桥梁等方面的技术兵种及设备,准备发动中日全面交战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战略进攻,企图由北至南彻底打通中国大陆战场。

4月17日,日军“一号作战”计划的第一阶段正式打响,由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的15万人开始向驻守河南的第一战区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其作战目的旨在全面打通平汉铁路南段,并肃清铁路沿线周围30公里范围内的中国军队。

在此战区进行防御的国军为蒋鼎文、汤恩伯率领的17个军约40万人,如果单从兵力对比上来看,日军投入的兵力不足我军一半,但是其配属了大量的重型火炮及装甲战车部队。为了快速取胜冈村宁次甚至将日军中唯一的一个战车师团也投入了战斗,作战开始后日军依托各型重榴弹炮以及陆军航空兵的火力支援下,开始对中国守军发起全线进攻。

豫中会战仅仅开始2天,军事重镇郑州即告沦陷,22日新郑、广武、塔山、万山等地相继失守,日军主力兵分两路继续向南挺进。4月27日,在攻占虎牢关后日军第12军迅速完成集结准备对许昌、郾城方向的中国守军发起全面进攻,战斗打响后日军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发起猛烈攻击。战至30日傍晚,坚守许昌城的新29师虽进行了殊死顽抗但依然未能改变战局,日军步兵依托其重炮及航空兵的优势火力对守军阵地发起最后的强攻。

17时30分,日军第3、37师团分别于许昌城西、南两个方向突入城内与守军开始进行激烈巷战,此时伤亡殆尽的新29师官兵已经濒临绝境,战至深夜,师长吕公良不得不下令残余官兵准备向城东北方向突围,不过其本人在最后的突围过程中不幸以身殉国,至此许昌城也宣告失守。

攻占许昌后,日军将最后的决战目标锁定在汤恩伯的第13集团军身上,为了实现这一战役目标,日军协调其华中、上海方向的兵力在外围执行配合作战,其主力部队则分多路向登封方向转进,意图彻底合围这支中国精锐部队。5月3日,日军第62、110师团及战车第3师团、骑兵第4旅团开始对汤恩伯部发起猛烈进攻,为了封锁中国军队向南撤退的企图,日军第37师团在战役发起前控制了临汝一线的道路要冲。由于低估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推进速度未能进行提前防范,导致日军于5月4日已经快速突进至登封西北16公里处,并攻占了圣水一带的中国守军阵地,致使巩县守军的东北方向阵地被完全暴露给日军。

此时对于汤恩伯部来说,战局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迅速恶化,如果不能及时作出调整,那么在登封地区的中国军队将有被彻底围歼的可能。5月8日,汤恩伯下令所属各部分别向东、南方向突围,得知第13集团军开始大规模突围的消息后,日军指挥官下令南线日军开始对撤逃的中国军队进行分段堵截,在地空火力的严密封锁下,登封守军的突围逐渐演变为大溃退,各部损失极为惨重。其中为掩护大部队后撤而主动留下断后的第36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将军在激战中遭遇日军优势兵力合围,不幸以身殉国。

5月14日,为了一鼓作气结束豫中地区的作战计划,日军大本营决定乘胜追击,命令一线日军迅速做好攻占洛阳的准备。而此时在战前曾被给予厚望的汤恩伯部早已被日军彻底击溃,面对如此危局,作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蒋鼎文本应迅速调整部署积极防御,可是他却并没有召开任何作战会议,而是抓紧时间布置其私人财产的转移工作,并且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擅自丢下部队从洛阳西撤,导致驻守洛阳的15军遭到日军的三面合围。

5月17日,经过充分准备后的日军以14个步兵大队、1个重炮兵大队的优势兵力开始对洛阳城发起总攻,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坚守洛阳的15军奋起反击。经过数日激战,日军依然未能攻破中国军队的核心阵地,为此日军第12军司令官内山英太郎开始以“防止千年古城洛阳毁于战火”的理由向城内派入使者试图劝降中国守军,不过此举遭到15军军长武庭鳞将军的断然拒绝。劝降失败后,日军开始大举增兵,至5月23日夜,洛阳城外的日军已经集结了各型战车400余辆、重炮野炮120余门、弹药运输车1000余辆以及3.5万名士兵。面对如此危局,武庭鳞深知以手中仅存的兵力想要继续坚守洛阳已无可能,因此他分别向战区最高长官蒋鼎文以及刘峙所部发出了求援电报,不过均未收到任何回应。

24日佛晓,日军各炮兵联队开始向坚守城厢的15军最后阵地进行猛烈炮击,短短半日内日军即消耗了8000余发炮弹,在如此强大的火力掩护下,守军65、94师的阵地被相继攻破,潮水般的日军分别从三个方向涌入了洛阳城内,随即双方陷入了混乱且惨烈的巷战状态。此刻,洛阳保卫战的进程已经接近了尾声,为了防止15军全军覆没,当天深夜军长武庭鳞下令残余守军退出洛阳城至郊外集结,至此洛阳被日军完全占领。

在短短37天的时间内,第一战区的国军部队接连丢失38座城市,丧失6000余万人口以及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以说蒋鼎文、汤恩伯所部的此番战绩着实让外界大跌眼镜,直到6月初在军委会严令下第一战区剩余主力以及第八战区部分兵力开始向日军发起全面反击,双方激战两周后终于将战线维持在陕县、洛宁、嵩县一带,自此豫中会战宣告结束。

此战日军在付出了4000余人的伤亡后即达成了战略目的,成功占领了平汉铁路南段周围的所有据点,而国军部队的伤亡则达到了6万多人,并且丧失了对豫中地区的铁路沿线控制权,战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均被撤职查办。而相比人员土地损失更为严重的是,豫中会战的惨败在国际上严重动摇了世界反***联盟对中国大陆地区抗战前景的信心,对比盟军在太平洋及欧洲战场上的节节胜利,此刻唯有中国战区的局势岌岌可危。

同年6月底,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直接给蒋介石发送了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其大意内容为:中国战区的局面如此危急,建议由史迪威将军全面接管战区指挥权,否则美方将不再考虑后续的援华计划。在收到电报后蒋介石清楚,这不仅是美方对其个人的侮辱,更是对数百万中国军人的质疑,所以他决定在第一时间向罗斯福复电:如果美方执意授权史迪威将军接管中国战区的指挥权,那么中华民国将决定退出反***联盟,独立抗战。

可以说在前方战局极度恶化的同时,中国战区最高长官蒋介石与参谋长史迪威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双方经过数个月的明争暗斗,最终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做出让步将史迪威调回美国后才结束了中美之间的一场外交争端。

5月27日,在豫中会战大局已定的情况下,负责第二阶段作战的日军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决定提前发起对湖南地区的进攻。这里着重说明一下负责湖南地区作战的日军第11军:作为侵华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唯一的一个野战攻击军,其战斗力是日本中国派遣军中最为强悍的,自1938年组建之初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南昌战役、随枣战役、第一次长沙会战、枣宜战役(造成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殉国)、豫南战役、上高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战役、鄂西战役、常德会战,可以说这是一支对中国军民罪行累累的凶残劲敌。

而湖南战役作为日军“一号作战”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司令官横山勇所领受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不惜一切代价快速拿下长沙、湘潭、衡阳等重要城镇,控制湘桂铁路沿线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大量歼灭负责防守湖南地区的中国军第九战区主力部队。

与此同时,经过战前调整的日军第11军(代号:旭)已于岳阳附近集结完毕,其兵力如下:

第3师团(山本三男中将)

下辖步兵第6、34、68联队,骑兵第3联队,野战炮兵第3联队,工兵第3联队,辎重兵第3联队及师团直属第1、2、4野战医院。

第13师团(亦鹿里中将)

下辖步兵第65、104、116联队,山炮兵第19联队,工兵第13联队,辎重兵第13联队,骑兵队及师团直属第1、3、4野战医院。

第27师团(落合甚九郎中将)

1944年2月1日编入第11军战斗序列:下辖中国驻屯军步兵第1、2、3联队,山炮兵第27联队,工兵第27联队、辎重兵第27联队及师团直属野战医院。

第34师团(伴健雄中将)

下辖步兵第216、217、218联队,搜索第34联队,野战炮兵大队,工兵第34联队,辎重兵第34联队及师团直属第1、2野战医院。

第37师团(长野右一郎中将)

1944年5月31日编入第11军战斗序列:下辖步兵第225、226、227联队,装甲车第37中队,山炮兵第37联队,工兵第37联队,辎重兵第37联队及师团直属第1、2野战医院。

第40师团(青本成一中将)

下辖步兵第234、235、236联队,山炮兵大队,工兵第40联队,辎重兵第40联队,骑兵队及师团直属第1、2野战医院。

第58师团(毛利末广中将)

下辖第51旅团之独立步兵第92、93、94、95大队,第52旅团之独立步兵第96、106、107、108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及师团直属野战医院。

第64师团(船引正之中将)

1944年3月31日编入第11军战斗序列:下辖第69旅团之独立步兵第51、52、53、131大队,第70旅团之独立步兵第54、55、132、133大队,工兵大队、辎重兵大队及师团直属野战医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