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皇城
宋理宗赵昀,宋理宗是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在位40年,享年60岁。赵昀,绍兴府人,宋皇室宗戚,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史称“宋理宗”。
宋理宗早期很少理会政事,登基后将所有国家事物都交给史弥远,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理宗才开始亲政。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理宗崇拜理学,对政治不感兴趣,将国家大事交给他的丞相处理,先后有吴潜、丁大全、贾似道等。
1259年,蒙古攻鄂州,右丞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1264年逝世于临安。
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宋朝皇家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夜!
大宋皇城,乾清宫。
一道着赤红色官服,穿衣束带,着黑靴的身影对着御座恭敬的躬身侍立。
御座之上端坐着一身着红色帝袍中年男子,浑身弥漫一股尊贵之极的皇道气韵。
此人便是如今大宋权势最为至高无上之刃——宋皇赵钧昀。
而位于其下躬身侍立之人为大宋皇城司提举(亦称皇城司指挥使),统辖整个大宋皇城司,直达天听,只对宋皇一人负责,可谓是位高权重。
宋朝的皇城司隶属于禁军,在禁军的别称是武德司,其出现在五代战乱的时期,最终完善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手中,并作为皇室的保障以及利刃一直传承下来。
宋太祖赵匡胤在建设皇城司时曾言:
“皇城司依祖宗法,不隶台察;又旧制,三衙管军,未尝内宿;殿前一司虽统摄诸般卫士,而皇城一司亦判然不想关,亦汉南北军想统之意也。”
意思是说,皇城司不受任何衙门管,只受皇帝管束。但是在对这个领导的问题上,宋朝并不是宦官,而是皇帝的近臣。宋朝的宦官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职权的。而士大夫权利是非常大的。
宋朝时士大夫地位最高的时期,宋朝对于读书人的待遇比较高,但是也不是没有放弃对其的监控,甚至于知道士大夫危害严重性的历代宋皇都对大宋文官监视得极为严密。
皇城司权利极大,监察百官,防备肃清武林。
但大宋的皇城司一直没有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除了某些传承古老的世家和其他势力外,外界对皇城司的存在一无所知。一是因为皇城司执行的都是秘密行动,对外没有任何的地位。二是为了防止文人学士因此对朝廷忌惮,厌恶,恐惧,最终发生动乱。三是要全力防备各方阴藏在暗中的古老庞大势力。
皇城司的作用是在两个方面,一是禁宫宿卫,二是刺探监察。三是执行杀伐。
在这方面没有锦衣卫实力的恐怖,比锦衣卫的权利要小的多,并没有皇权特许,先斩后奏只权。
但是,不要小看它的实力,在宋朝皇帝的第一任皇帝在完善这个机构的时候,在对其人数与实力的考核中,选取的是最厉害的禁军以及各方武林高手,而后历经近三百年的演变与积累,虽说可能在各个时期的动乱中遭受打击,有所衰弱。
但三百年的底蕴,亦是让如今的皇城司远超初建之时,再加上一国的军队之力,即便传承上千年的道,佛两脉亦不敢试其锋芒,可以说皇城司是大宋最为深不可测,最为强大的机构。
宋皇赵昀端坐在御座之上,神色从容平静而又透露着一股霸道的威严,与外界所传的亲信奸佞,好奢靡,好享乐的昏君形象完全不一。
而外界不论是百官,百姓或是其他江湖势力都对宋皇昏君的形象深信不疑。由此可见宋皇赵昀隐藏之深,图谋甚大。
当然这其中必然也有皇城司参与其中,散布引导言论,使得宋皇昏庸的形象深入人心,从而使得一切有心之人都不会关注一个昏庸的废物皇帝,宋皇赵昀便能居于幕后,看天下风云变幻,暗中谋划自己的计划。
宋皇赵昀看着手中皇城司传递上来的关于襄阳城中的各方势力的情报。
目光深邃幽暗,好似大海中的无底深渊,一切不可窥测,而又令人生畏。
“老师,你对这襄阳城中的局势有何看法?”
一身红色官袍,面容清癯,身材高瘦,风姿隽爽,神色严肃的皇城司指挥使杨行之恭敬回道。
“在微臣看来现在的襄阳城就好比一座火药库,只需一点火星,便能化为烈焰,冲天而起。”
“只是不知接下来作为这一点火星的是何人或者说是何方势力。”
宋皇赵昀看着自己老师杨行之恭敬的样子,十分无奈。
杨行之身为两朝元老,自上代宋皇开始就执掌大宋皇城司,而到了赵昀这一代更是作为帝师亲自教导赵昀帝王心术,治国策论以及武功,对宋廷,对赵昀可以说是忠心耿耿。
而对于赵昀来说,老师杨行之是其最为亲近信任之人。
但杨行之奉行理学,自身更是理学大家,最为推崇君臣父子,上下有别的信念。
故而,即便是与赵昀十分亲近,杨行之也十分重视礼矩,毫不越礼。
但也正因如此宋皇赵昀才会与杨行之一起谋划了十多年的大事,毕竟那件大事深合其理念。
宋皇赵昀深知自己老师杨行之的性子,故而虽无奈,但也并未多说什么。
“这襄阳城中现在可谓是群雄汇聚,各方势力龙蛇混杂,错综复杂。”
“道,佛两脉,儒门世家,魔门,慈航静斋,明教,塞外密宗以及其他隐世门派。”
“道教,佛门也就算了,连魔门这个销声匿迹近百年的古老势力都跑出来了,甚至还投靠了蒙古。
“还有那慈航静斋!”
“都该杀!”
宋皇脸上虽然十分平静,但语气满含着深深杀意,就连四周空气都为之凝滞,冻结。
显然对魔门投靠宋廷大敌蒙古十分不满,而对于之后的慈航静斋更是直接赤裸裸的杀意,毫不掩饰。
可见,对于宋皇赵昀而言慈航静斋更为可恨。
“陛下,魔门自当年战败后,便被慈航静斋,佛门少林为首的正道势力驱逐出中原,如此以来魔门唯有投靠外族蒙古方能恢复元气,进而对昔日之敌复仇,所以魔门天然的就与我们处于对立面,但有佛门等正道势力抵挡,不足为虑。”
“反而是慈航静斋是真正的大威胁,其与各方势力都有联系,再加上我大宋对于蒙军呈现的劣势,恐怕慈航静斋会再来一次代天选帝啊!”
“如此逆贼,当真该杀!”
皇城司指挥使杨行之,对慈航静斋亦是杀意满满,慈航静斋的代天选帝就是对其君臣规矩理念的最大践踏,如此以来慈航静斋与其之间就是道争,不死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