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西征之路 - 清末有个左宗棠 - 王纪卿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七章西征之路

1、五年计划同治七年(1868)八月初五日,左宗棠抵达天津,于五天后进入北京。

整整三十个年头,一晃就过去了。上次一别京城,他还是二十六岁的小伙子,如今再来,却已两鬓斑白。这位老人在轿中观察京城,发现这里并无多大变化,街道依旧,车马似乎也很熟悉。但是,他自身的变化太大了,当年的那个年轻的布衣,如今已是两朝的勋臣。

左宗棠进京后的第三天,清廷颁下谕旨,加恩赏他在紫禁城内骑马,给了他无上的殊荣。又过了三天,慈安、慈禧两太后召见他。这两个不断提拔他的满洲女人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左宗棠很想见一见她们的尊荣,但觐见时隔着帘子,还是看不清楚。不过,一听慈禧说话,就能感觉到这个女人的精明。

和通常一样,慈禧太后主持召对。她说:“左卿劳苦功高,我们姐妹心知肚明。前些日子那些个处分,现在也都撤销了,想必你能明白我们的心思吧?”

左宗棠谦谨地回答:“微臣攻剿不力,致使张逆从陕西逃脱,威胁京师,自知罪不可赦。蒙两位皇太后开恩,自当图报。”

慈禧向左宗棠提了一大堆问题,涉及征战和各种事务,最后转到回民的问题上来。她说:“左卿此次进兵,须由东而西,力顾山西防御,无令回军进入内地。”

左宗棠奏答:“微臣已安排刘松山从山西入陕,节节推进。至于山西的河防,微臣亦在用心筹划,容臣缓几日再奏。”

慈禧忽然问道:“左卿,西部的战事,何时是个了局呀?”

左宗棠思考片刻,想到王柏心劝他西征不可操之过急,要以三年为期的那番话,觉得还是给自己定下一个比较宽松的期限为好,于是答道:“陕甘遭受兵燹,遍地荒寂,进兵运粮,多所阻难。臣不敢说大话,此事需要五年才能办妥。”

慈禧似乎有几分失望,说道:“五年!需要那么久吗?”

左宗棠解释道,西北用兵,事体极大,而他才干太小,他这样愚鲁的人来解决这么大的问题,必然需要时间。

慈安太后接口道:“唉,也是啊。左卿年岁大了,此去西北,还须摄重!”

尽管慈禧对左宗棠的五年计划嫌耗时太长,但召对过后,一些官员却嘲笑左宗棠,说他自不量力,竟然以为自己能在五年内扑灭回民运动。他们说,太平天国对朝廷的威胁持续了十六年,捻军驰骋数省长达十五年,而回民运动已经闹腾了七年之久,左宗棠竟然说他在五年内就能平定西北,简直是不可思议。

也难怪众官嘲笑左宗棠说大话,其实左宗棠自己许诺五年内平定陕甘,心里的压力也是极大,因为他面对着的困难,几乎是不可能克服的。他是个务实的人,认为自己有必要将西北用兵的难处如实奏报朝廷。第一次觐见时,他不便过多地叫苦,但他出得宫来,便书写奏疏,一连写了几份折子,第二天就呈递上去。

他指出,他所面对的最大难处,就是陕甘筹饷艰难,所以他请求朝廷指拨实饷,并将各省酌留的厘金移作西征军饷。但他表示自己不会全部依赖朝廷供饷,平定陕甘固然要靠军威,还要靠农业生产,打仗和建设,必须同时并举。他立意仿效汉朝的赵充国,开展屯田,部队且防且剿,且战且耕,以节省转运费用,让灾民能有生业。

慈禧将他的意见下发六部九卿讨论,户部上奏,决定从各海关六成洋税项下,指拨陕甘军饷一百万两。慈禧准奏。左宗棠有了朝廷指拨的军饷垫底,便积极筹备第二次西征。他哪里还有心思呆在京城,在京师只待了十天,便于八月十九日陛辞出都。这时,刘松山所部已抵达河南的洛阳休整,恪靖亲军各营也开拔了,取道景州,西抵彰德(今安阳)。

九月初八日,左宗棠行抵彰德府,进入亲军营。四天后,他下令拔营西行。

左宗棠还在入晋的路上,山西巡抚郑敦谨就在打他的主意了。郑巡抚已上奏朝廷,请左宗棠分兵从山西渡过黄河,扼守榆林,抵御陕西的回民军,以巩固山西的防御。朝廷征询左宗棠的意见,左宗棠写信给郑敦谨说:对不起,郑老兄,你最好还是想想别的办法。山西的防御全靠沿河一线,我的部队转战向前,怎么能停下不走,长久驻扎在黄河岸边?上一年官军刚刚攻占绥德,西捻军就从西南火速向东挺进。从大局着眼,山西巡抚和绥远城将军,应在冰桥尚未合成之前,事先筹划辖境防务,不能远靠邻省的作战部队来巩固防守,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左宗棠将此意见也奏报了朝廷,慈禧觉得此说有理,令河南官军分防中路,调淮军张曜、宋庆所部赶赴榆林驻防,又令左宗棠统筹全局。

左宗棠继续西行,六天后行抵怀庆府的孟县(今孟州)。九月二十四日,他拜发统筹大局的奏疏,给慈禧吃了一颗定心丸,承诺他将统筹陕西的进攻与山西的防守。他建议派遣袁甲三之子袁保恒领兵驻扎归化(呼和浩特旧城)一带,作为游击之师。

左宗棠最关心的还是军饷,军营无钱,什么事情也办不了。他已得知,户部拨发的海关洋税,要从十二月份才能起解,而陕甘两省现在就同时急需军饷。左宗棠向朝廷提出,由协饷各省先开借条,由胡雪岩向洋商借款,然后由各省偿还,借款时先扣下利息,由左宗棠来报销。他还提出一项应急措施:从山西与四川的盐税中各提二十万两银子,接济他的部队。对于左宗棠的具体困难,慈禧总是支持他设法解决,她又将左宗棠的提议下发军机大臣与户部讨论。

2、收服董福祥

同治七年(1868)九月二十七日,左宗棠从孟州附近的孟津渡过黄河,一路西行,于十月十三日抵达西安。他立即召见代理陕西巡抚刘典,令他汇报陕甘两省的形势。

刘典说:“回民军已被恪靖军挫败,土匪也遭重创,纷纷请求安抚,却未放下武器。本省东北部的情势较为严重,董福祥与李双良、高万全等人招兵买马,袭击延安、绥德与榆林。由于溃勇与饥民纷纷投靠,董福祥时常拥有十几万兵力。回军集中在西南部,兵力庞大,首领就有十二名,他们是马正和、白彦虎、余彦禄、崔伟、陈林、禹得彦、冯君福、马长顺、杨文治、马正刚、马生彦、毕大才,占据了甘肃宁州(今宁县)境内的董志原,兵力号称十八营。他们裹胁了甘肃回民与汉民,其势力北接庆阳,南连邠州(今彬县)与凤翔,人数超过二十万!”

左宗棠对着地图沉思一阵,对刘典说:“克庵,回军不能远离根据地,而董福祥与高万全等部则是东奔西突。我看哪,要肃清全局,必须从东北面入手,先把董福祥扫平,然后集中兵力攻击回军,才会没有后顾之忧。”

左宗棠与刘典等人连日会商军事,调度军粮。他们决定:将全部兵力分为东北和西南两路,由东而西,攻击前进,同时力固山西边防。

大计已定,左宗棠召开军事会议,将兵力部署如下:

东北一路:金顺驻扎榆林,刘厚基与知州成定康驻扎绥德,刘厚填驻扎延安。郭运昌部已抵西安东北部的同州(今大荔),令该部北进韩城,再北开宜川,继续向北,向延安以东的延长推进。山西当局必须重视归化与绥远的防御,令张曜所部从河曲、保德渡河,西赴榆林。刘松山所部从平陆以南的茅津渡进入山西,长驱北上汾州(今汾阳),西赴绥德。

西南一路:中路和北路为高连升、周绍濂、魏光焘所部,分别从宜君、中部(今黄陵)与鄜州进军,向西逼攻,逐步进取庆阳,刘端冕所部驻扎鄜州与甘泉,扼守要冲。西路和中路由黄鼎所部驻扎邠州(今彬县),张岳龄、喻步莲所部驻扎邠州以西的陇州(今陇县)与汧阳(今千阳)。川军李辉武所部驻扎汧阳以南的宝鸡,吴士迈的洛川驻军调驻汧阳以东的凤翔,东北方与邠州驻军相呼应,西北面与陇州驻军相接续。

恪靖军大举西进,又在宁州以南形成长围之势,震动了董志原的回民军。他们紧急研究局势,决定主动出击,分兵东攻鄜州、中部与洛川,主力则向西南方攻击陇州。北面的董福祥也行动起来,联合甘肃的回民军攻打绥德,李双良等部则袭击清涧与延安。这一系列攻击,都被左宗棠的部队先后击退。

十一月中下旬,陕西回民军由于饥寒交迫,再次出兵,攻击宜君以西的甘肃正宁。黄鼎从邠州北上赴援,回民军折回陕西境内,刘倬云在邠州以东的三水(今旬邑)将之击败。在延安一带,从甘泉南下中部的回民军遭到周绍濂的驻防军阻击,向东南方败走,抵达白水、澄城与郃阳(今合阳)一线。

在陕西西部,回民军首领禹得彦见军粮已尽,参谒陇州驻军,请求安抚。刘典得报,谒见左宗棠,请示是否受降。

“左公,回军已屡次挫败,我们可以受降了吧?”刘典请示道。

左宗棠沉吟道:“再等等吧。他们现在请降,是因粮食吃完了,并非心服口服。何况,打仗要钱,受降也要钱哪。人家投降了,你就得发给口粮,还要找地方安插,帮助他们恢复生产,我正在找朝廷落实资金呢。当务之急,是加紧筹划军粮的转运,督促各部进逼。”

正在此时,东北一线传来捷报:成定康在绥德击败了董福祥,回师南下清涧,攻击李双良。但是,由于董福祥率部北进,奔向榆林边界,从绥德向西,直到靖边,处处都在董福祥控制之下。在目前阶段,东北部战场是左宗棠的主要着力点,他在等待着刘松山到来,彻底扭转那里的战局。

十二月初四日,刘松山全军从永宁(今吕梁)渡过黄河,抵达绥德。刘松山一到,听取了成定康的报告,便说:“董福祥把靖远当作他的根据地,派出部众袭扰榆林和延安,波及边界内外;如果我军从绥德向靖边和榆林之间的怀远(今横山)推进,扫荡而前,则边界的董军必然回师救援,黄河防御便可解严。我派易德麟、章合才与贵部绕向西边,攻打大理川一带,我自己率领各部直奔小理川,成兄你看如何?”

成定康道:“此计甚好,我马上去安排。”

刘松山所说的大理川,就是大理河流域,为米脂-榆林-横山三角区,而小理川则是小理河流域,在绥德-清涧一带。刘松山部署了任务,雷厉风行,五天后便率老湘营在绥德、清涧等地击败董福祥,一天内攻破一百多座壁垒,斩杀六千多人,俘虏三千多人,解散民众二万人。

刘松山获胜之后,令成定康回师防守绥德,分兵两路追杀,从怀远(横山)折向南面,长驱直下安定,然后绕向西北方的靖边,董军望风挫败。刘松山所部沿途解放几万难民,俘虏五千多人,军一万多人战死,余部全部奔向靖边以南十里处的镇靖堡。

左宗棠接到老湘营的捷报,写信给刘松山,向他表示祝贺,把他比作当年的王錱,这是老湘营获得的最高荣誉。左宗棠在信中写道:

雄师所指,如劲风埽箨,擒斩解散,各以数万计,不但榆边内外即可肃清,而官军易客为主,全股可期殄灭。贵军门威略高远,机神敏速,虽王壮武当年,何以过之!

这时,张曜所部嵩武军从河曲西渡黄河,会同金顺、刘厚基所部连破沿边的董军,还驻河曲古城。董福祥从府谷南奔葭州(今佳县)。成定康派陈瑞芝、喻先恕所部阻击压迫,董军余部南奔延川。

在老湘营打击下,短短半个月,董福祥所部便全军瓦解。十二月十八日,刘松山进攻镇靖堡,董福祥之父惶恐不已,率部投降。事情尚未定妥,忽闻李双良挺进洛珠川,西路的回民军突入定边高家湾,两部距镇靖堡都只有一百多里。

为了确保董福祥之父投降,刘松山积极应对,于十二月二十四日与萧章开分路领兵迎击,一路击败李双良,另一路击败高家湾的回民军。董福祥和李双良等人对刘松山心悦诚服,相互劝告,率领十多万人投降。刘松山选拔其中的精锐组编成营,跟随征战。榆林、绥德一线全部平定,左宗棠首平陕西东北部的战略构想已经实现。

董福祥是汉人,他聚众起兵,本意是图个乱世中的自保,与回民军并无瓜葛。为了保住自留地,而不惜与官军开战。吃了败仗以后,他无意于持续抗争,率部投降。《清稗类钞》中有一段野史,记载了左宗棠对董福祥看法的转变。其中说到,董福祥投降后,左宗棠担心此人跋扈难制,下令将他斩首。行刑前,衣服已解,发辫披散,董福祥或许是因即将赴死而慷慨激昂,或者是急中生智,居然高唱秦腔《斩青龙》,其声情激越,以隋末义军勇将单雄信自况。唱到“雄信本是奇男子”一句,冲冠怒目,有凛凛不可侵犯之概。左宗棠为这种无畏的气概所打动,命人给他松绑,并赐予酒食,举杯说道:“本督为单将军压惊。”随后奏请朝廷赏加董福祥副将衔,令其统率部众,随老湘营作战。他跟随左宗棠征战西北,在收复新疆的战役中立功不少,成为清末的一代名将,此为后话。

如果左宗棠因董福祥自比单雄信一事而留他一命的事情真的发生过,那么可以说,至少从人格上而言,他对起义造反的英雄是颇有好感的。

3、维护爱将

董福祥率部向左宗棠投降以后,左宗棠继续执行从东向西进军的战略。董志原的回民军为了扩大生存空间,加紧四出袭击,北抵定边,东北面用兵于甘泉与延川,东线则袭击宜君、洛川、韩城与澄城,西南面突进汧阳与陇州。左宗棠派各地的驻防军分路驰击,每天都有战事。

同治八年(1869)农历新年以后,郭宝昌率部抵达韩城,立刻向西攻击,兵锋指向宜君和洛川。回民军越山北上,奔赴延长,与此前袭击延安与延川的友军会合,向西南方转进,取道甘泉进山,队伍络绎不绝。刘端冕与魏光焘接连出兵甘泉以北十多里处的劳山以及甘泉东南五十里处的牛武川拦截,致使回民军溃散,遗弃大批粮食和器械。从此,陕西东北部的战事大致平息。

从西南部突出的回民军,企图越过宝鸡以西的秦州(今天水)与以南的凤县,向栈道推进。正月十六日,李辉武所部从宝鸡赶去,大破回民军,斩杀一千人。正月十九日,董志原的陕西回民军分别向东北方的洛川、澄城和西南的汧阳、陇州、灵台等地出击,都被官军击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