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解决
和教导秦石、秦籍相比,唐无易教自己的徒弟就认真多了。
而且最起码,他教给徒弟们的功法,没在寿命方面做过多限制。
这个世界既然分为天界和人间界,自然是有原因的。
天界的灵气浓度远超人间,所以在人间界修炼,不仅难度大,要花费的时间也比天界多。
要是没有寻找到什么洞天福地,就更惨了,修炼效率会更低。
唐无易要创造的,恰恰是在这种低浓度灵气环境下能够修炼的功法。
灵气的吸收率降低了,那就等于是为世界节流了嘛!
秦石毕竟是国君,自从他沉迷修炼以后,就显得有些怠政了。
这让那些大臣就颇为纠结。
说国君怠政吧,人家又没犯什么错,说仙人是妖道,迷惑了君上……嗯,大腿他们还是想抱的。
不过好在秦国的邻居,晋国的国君悼公在前一年薨逝了,新继位的晋公彪,联合诸侯伐许――许国在楚国的控制之下,这位晋国国君其实意在楚国――虽然大秦和楚国是姻亲,但是这种时候嘛,就让他们神仙打架去吧。
晋楚争霸,想要夺取中原诸侯国的掌控权,那是几十年前,晋文公和楚成王(楚庄王祖父)时代就开始的老黄历。
当然了,这老黄历,还能扯上秦国的份。
秦国作为最初封地在岐山以西的封国,很想加入中原诸侯国大家庭,和大家一起快乐地玩耍。
毕竟他们最初的封地,其实是周王室在幽王时期被犬戎占据了的地盘,靠近蛮夷,秦国的大家很不满意,很想换一个好一点的生活环境。
如此淳朴的愿望,却遭到了拒绝。
中原的诸侯国都看不起秦国,不想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小伙伴。
你们秦国边上都是戎族,那你们也是蛮夷之国。
秦国人怎么办呢?只能自己和自己玩耍呗。
一直到第七代国君秦宣公那时候,秦国都是在自己发展自己,从没有想着说从中原诸侯国身上咬几块肉下来,简直就是小猫咪,丝毫没有之后称为虎狼之国的样子。
秦国自己安安分分,偏偏隔壁邻居晋国,想要扩大疆域。
晋国原本和秦国还不能算邻居,是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之后,秦国才倒霉催的成了晋国的近邻。
灭国专业户晋献公同学,环顾周围的一圈邻居,很快就看上了西边的小国秦国。
晋国的周边,齐、楚、秦这几个国家里,当时就秦国这块柿子最好捏。
晋国很强大,秦国一开始本来不想和他们刚上的,被欺负也就忍了。
可是忍气吞声以后,晋国还变本加厉,那就忍不了了。
秦宣公四年,秦君恬与晋国宣战,并在两国实力相差较为悬殊的情况下,获得胜利。
晋国:???
于是乎,从秦宣公四年开始,一直到秦穆公四年,秦晋两国都时有交战。
至于最后结果嘛……虽然晋国比较强,但是秦穆公求娶晋献公之女的时候,晋献公同意了,就能大概猜到结果了。
晋献公呢,他虽然是个灭国专业户,雄才大略,但是后期昏庸,想要废长立幼,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想杀,很为人诟病。
晋献公脑子犯浑的时候,秦穆公做了不少事情。
连续三任晋国国君――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的上位,都有他的扶持在,只可惜,晋国的那几位国君屁股都没歪,以本国利益为重,该坑秦国的时候,管他是姐夫、岳父,都照坑不误。
秦国很气,而且和晋国打了那么些年,发觉中原诸侯国也没他们想象中那么强大,就转而开始图谋东出函谷关,称霸中原。
“秦晋之好”这个著名的典故,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都能看到的,反正秦国和晋国就没消停过。
要不是晋国后期被非公族的六卿赵、魏、韩三家瓜分,秦国东出绝对不可能那么顺利。
甚至能不能成功崛起都是个问题。
也正是在晋文公重耳,开始领导晋国掌握诸侯国的话语权,阻挡想要北上图谋中原的楚国的晋楚争霸时期,秦国与楚国开始结盟。
秦晋大战的时候,楚国要北上,楚国与晋国相争的时候,秦国也会派人支援。
总之,晋国这个活靶子立在那里一日,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就不会恶化。
现在嘛,楚国和晋国又打起来了,秦国前两年刚出兵帮过楚国。
可是按照秦君赵石现在的关注点,重心早就移到修炼上去了。
秦国的大臣们有些着急。
晋楚相争,秦国怎么能就这么在一边看着呢?
出兵帮帮楚国,难道不香吗?
国君本人是不背怠政这个锅的,那么,能背这个锅的,就只剩下了……
唐无易:???又是我?
好吧,虽然确实是他的锅,但是他的本意绝对不是这样的。
唐无易在秦都雍城是没有外宅的,他住在宫城大郑宫里头。
一群大臣下了朝就气势汹汹地要找唐无易讨要说法――毕竟唐无易又不跟着上朝――要不是领头的是年老有威望的几位庶长,而不是什么公室,都能让人以为他们要逼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