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局(二) - 人生赢家的正确崛起方式 - 长恨歌行 - 游戏竞技小说 - 30读书

第一百一十一章 朝局(二)

如今乃是大楚的开国时期,未来整个大楚的施政理念,会在这个时候奠定。

比如明朝赫赫有名的锦衣卫,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存在了的,后期永乐帝靖难之后,引入了宦官势力,配合着他一力提拔的靖难功臣体系,皇权高度统一。

如今的元德帝,对大楚朝局的想法,便是让勋贵武将、外戚宦官与文臣这几大势力相互制衡。

说实在话,功臣降等袭爵这一点,从纯粹的拱卫皇权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个败笔。

不知道是否是因为红楼梦乃是清朝时期的作品,作者大部分采用的是明清制度的缘故,大楚的体系设置,其实和唐无易记忆中的明朝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当然,在这个世界,大明不存在,大楚也找不到可以借鉴的对象。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之前,其实是武将勋贵集团比较强势的,只可惜,明英宗脑子有坑,让一群大明武勋精英葬送于异族之手,从此文官当政,“与国同休”的勋贵家族,也就只能在京城里起那么点用。

后来的明朝不得不大力启用宦官与文官相抗衡,所谓的“立皇帝”刘瑾、“九千岁”魏忠贤,都是明朝中后期的人物。

等到崇祯帝脑子有坑,主动自废武功杀了魏忠贤,也不另寻新人启用东厂、锦衣卫之后,京师将破之时,包括他的“岳父”在内的一班文臣武将齐齐哭穷,逼得崇祯帝只能自缢煤山――主动拿起武器守卫皇宫的却大多是被鄙夷的太监宦官。

但是,勋贵家族的势力再怎么弱小,只要他们是“与国同休”的,那再怎么样,也能起到作用。

明朝的历代勋贵,皆有掌权,执掌宿卫皇帝大权的活儿,反正是没交给过文臣与寻常武将的。

明末之时,南北两都之中,文臣武将有为人所不耻的献城投贼的,也有在城陷之时死战殉国的,更有举家自焚殉国的。

勋贵里有不少为人不耻、降贼的,但为国死难的也绝不在少数。

反正,在唐无易的记忆里,闹出“水太凉”这种典故的,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与勋贵是搭不上关系的。

唐无易脑子里过了一圈明朝的史实,又转回到如今大楚的局势上来。

元德帝有意更改爵位承袭制度,对勋贵和皇帝来说,这当然是件好事,但不可能人人都满意。

凡是仙侠侧的世界,气运或许有被明确提出,或许不为人所在意,但是总是存在的。

正所谓“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气运的重要性,古人早已言明了。

勋贵的爵位承袭从降等袭爵改成不降等的世袭,勋贵集团的势力肯定会大增。

不降等世袭,就意味着,只要勋贵们不自己作大死,得罪了皇帝或者未来皇帝,那荣华富贵是没跑的。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不需要费尽心思去博取一个光明的前途,或者依附某位皇子试图得到从龙之功。

虽然勋贵们开拓的积极性会有影响,但是皇帝也不会提心吊胆担心这些世代富贵、在军中广有人脉的家族会反他。

反而是只要爵位还在,勋贵们一心效忠皇帝也就是了,提前投资下注的,肯定不会像现在一样多。

然而国朝的运气就只有那么多,勋贵的气运增长了,就代表着其他势力的气运会受到影响。

所以某些朝代,勋贵与文臣互相牵制,都不出头,那是气运等分,谁也没胜过谁,等到一方势弱了之后,另一方便势力大增,将对手打压了下去。

现在还是开国时期,除了一批纯粹草根起家的科举文臣,还有一些是在军中做谋士、儒将、管理庶务起家的文臣勋贵。

爵位不降等,只要朝堂上占比最多的一拨既得利益者不反对,那么被推行下去,还是很简单的事情。

怕只怕,元德帝要等到熬死了异姓王之后再推行,到时候,应该也有一批勋贵之家已经破败了,再加上文官势力的增强,要实行起来,便没有那么容易了。

元德帝本人也有这个顾虑,他召集的这一批勋贵,除了是他的心腹之外,还是他留给太子的班底。

包括唐无易这个武定侯在内,被元德帝召见的人,都或多或少和东宫扯上了关系。

这实际上,就是元德帝提前将消息透露给他们,让他们心存希望,而能实现勋贵爵位不降等世袭的,除了提出者元德帝,估计就只剩下元德帝选定的继承人,太子顾明玺了。

也就是说,皇帝这是弄了个阳谋让他们不得不往里钻。

如今看起来,皇帝的这个安排还是很精密的,只不过要兑现的承诺推迟了许久罢了。

然而,不管是看原著,还是套用历史上的各类情况进行分析,这安排,总感觉是有漏洞的。

有人说历史是一个圈,后人如果看史书,就会发现,他们现在发生的事情,在历史上也是有发生过的。

然而正所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能从历史上得到正确教训的,实在是太少了,只能让历史发展像个圈一样,不断地循环。

元德帝是个精明强干的皇帝,举凡这样的皇帝,他的太子总是不好过的。

汉武帝戾太子、隋文帝废太子、唐太宗废太子、唐玄宗的诸多太子,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年轻的时候为儿子做的千般打算,到了年老的时候,未尝不会变成皇帝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未来的科技时代非常著名的笑话是什么来着?

世上岂有六十年之太子乎?

人家那还是君主立宪制呢!

放在人均寿命堪忧的古代社会,当了二十年太子就已经非常了不得了!

更长一点,四十年太子,不是太子疯,就是皇帝疯。

从原著来看,贾府后来是败落了的,一个在开国时出了两位国公的家族,当家人只有将军爵,且都不成器。

说起来……唐无易想起了一件事。

红楼梦原著中,贾宝玉游太虚幻境,见众仙子,因其非警幻所言之“绛珠”,而是男子此等“浊物”,引得众仙子埋怨警幻。

警幻便向她们解释,说是准备去荣国府接引绛珠的时候,恰巧经过宁国府,遇见了宁国公、荣国公二人之灵,得二人殷切嘱托,便发慈心,不引绛珠,反而将贾宝玉引来太虚幻境。

警幻说的奇葩借口暂且不论――神瑛的历劫她肯定是知情的,那将贾宝玉往太虚幻境引,绝对是她早已预定的,所谓的宁荣二公之灵,只不过是借口罢了――但是提及宁荣二公,还是值得思考一番的。

虽然凡间的神秘侧已经极为式微了,但是,最起码,各家族应该还有祖灵的存在。

警幻之所以会在宁国府遇见宁荣二公之灵,是因为宁国公居长,族长之位是在他家传承的,二公的牌位放在一起,家族祠堂由宁国府负责,是很合理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