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分流 - 我爷爷是神罗皇帝 - 何庆酒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226章分流

第226章分流

当然想把机械卖给贵族们的关键,不只是要让他们见识到机械的力量,更是要让他们知道购买机械比养农民的成本更低,而且最最重要的是未来粮食的价格会下降。  粮食的价格下降,必然会导致利润的减少。那么就必须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减少雇农的数量几乎成了必然的选择。

失业的农民只能涌入城市,成为最早的廉价劳动力,也就是所谓人口“红利”。他们被迫加入资产阶级的产业大军,为工业发展注入最初的活力。

只不过其中伴随的巨大阵痛,而对于奥地利这样的国家来说,阵痛会来的更猛烈些。从皇室庄园开始的改革,很快会蔓延至整个奥地利帝国。

即使奥地利农业部再怎么补贴,普通农户也很难买得起农业机械。而在农业机械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人的力量简直可笑。

一位熟练的镰刀客每天可以收割10~15亩土地,但是一个人两匹马一台收割机,可以收割量镰刀客的50倍。更何况弗兰茨让皇家科学院鼓捣出来的,不止是收割机。

皇室庄园的生产规模扩大,贵族们纷纷效仿,几年时间农业机械就会占领广大的平原地区。

然后是大型排水设备排干沼泽,利用化肥改良土壤。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平原将不再有未开发的荒地,在大庄园的挤兑下小农户纷纷破产。

他们要么去开垦不那么平坦的荒地,要么去城市里搏一搏。当然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等待着他们的绝非是惬意的生活,至少短期内不会感到惬意。

弗兰茨当然不喜欢看到这种悲剧发生,所以他也在尽力阻止,或者说让这个变化发生得平缓一些。

第一步,就是利用手中的金融工具,让阿蒂业斯银行和波西米亚团结银行派一批人出来。专门做有地农民的低息小额贷款,给那些有远见想拼一把的人一次机会。

其实,这种低息小额贷款,后世法国人也搞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为法国的农业增加了活力,推动了法国经济,甚至稳定了法国的社会秩序。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家不再满足于现状,开启了文字游戏模式,让低息小额贷款变成了高利贷,搞得农民纷纷破产,民不聊生,再加上对外战争失败,最终导致社会巨变。

第二步,重振国营工厂,增加新办工厂的数量,奥地利帝国在特蕾莎女皇时代,开办了大量的国有工厂。但是在约瑟夫二世和他弟弟的折腾下,这些工厂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逐步落后于时代。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更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以至于在战后大量倒闭,有些甚至需要政府补贴才能维持下去,总体来讲不但不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要拖奥地利帝国的后腿。

现在整个欧洲都处于上升期,想要重振国营工厂并不是什么难事。首先要做的是更新设备,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你拿着一堆17世纪的老古董,怎么和新式蒸汽机比。就好像你骑着战马,挎着马刀,去冲击对面的钢铁洪流一样,谁能告诉我怎么赢。

而且国营工厂的订单,还能养肥刚刚起步的机械工业。这样的订单数目,弗兰茨自己搞的工厂是吃不下的。理所当然的会分出去一部分,会让机械工业规模扩大。

但是不必担心盲目扩大规模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为很快整个奥地利的工厂都会开始逐步更新自己的设备。接下来还有外来塔尼亚的广大地区,以及奥地利的海外市场。

另外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需要好好惩治一下,原有的贪官污吏们。奥地利的国营工厂,之所以会消亡和这群贪官污吏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人往往是世袭贵族,一代代将自己的家人安排进国营工厂占据要职。最初只是压榨工人,后来慢慢将国产当做私产,肆意变卖,侵夺。

更有甚者故意伪造经营不善的假象,一方面要求政府补助,另一方面用国家的钱为自己开设工厂,和国营工厂争夺市场。

此时的奥地利经历了诺德萨维之战,以及两次外交和会上的重大胜利(至少奥地利帝国官方是这么宣传的)。整个奥地利的官僚集团和军事集团,都在摩拳擦掌,正是处理贪污腐败的好时候。

另外说明一下,此时奥地利官僚集团的工资,已经将近40年没有涨过了。佩特男爵作为高级宫廷秘书(秘书长)年薪只有可怜的一千盾,是此时底层人民工资的五倍。

得利斯特伯爵作为相府参事(比宫廷参事的等级更高),有一万盾的年薪,但这已经是奥地利帝国文官能得到的最高年薪了。

他的年薪甚至于要高于,首相梅特涅本人(8000盾),财政大臣科拉罗夫伯爵(7000盾)。

而大多数官员的工资,很少有超过800盾的。例如为奥地利宫廷工作了40年之久的老文书奥伯利,他的年薪只有150盾,斯鲁特男爵作为费迪南皇帝的首席顾问,年奉只有可怜的900盾,他手下的幕僚年奉更是少得可怜。

这些工资少得可怜的文官们,战斗力可是十分凶悍的。不把这些没有官职的贪污犯,查个底掉儿,他们是不会放手的。

根据奥地利帝国的传统,查抄出来的赃款,官员们可以抽走20%(另一种说法是50%,但是觉得太夸张了)。

要知道这些贪污犯贪污的金额,通常经过几十年的积累都高达几十、上百万盾,就算是十几个官员组成的大型审查团,每个人也能分到近万盾。

而且这种好事,往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有一次。文官们为了国家,为了正义,为了公理,必然会不遗余力地搞死这些贪污犯。

至于这些贪污犯手里的武装,在奥地利帝国军队的面前实在不值一提。而且在奥地利帝国的常规操作,是这帮人直接干掉贪污犯去领赏的概率高一些。

奥地利政府的传统是主犯不一定会有事,但是干掉主犯一定没事。部分民风彪悍的地区,往往军队宪兵还没完成集结,农民(农奴)已经把主犯一锄头给除了。

像弗兰茨在波西米亚干的那些事,在奥地利历史上并不常见。通常来说只会处理犯事的人本人,没收其家族一部分财产。

温斯特一家(曾经波西米亚一霸,卡尔大公家族的管事之一)是把奥地利所有的法律几乎都违反了一遍,再加上刺杀皇族和谋反才被全家抄斩,没收全部家产。

惩治这些贪污犯,还能给奥地利政府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正好用来更新设备,雇佣新员工。

而且奥地利皇室,在奥地利的名声很好,国营工厂不愁没有生意做。这块巨大的招牌是你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更好的是这些还没有倒闭的国营工厂,以纺织、冶炼、玻璃、家具为主。这些可都是在未来几十年里,有长足发展的行业。

第三步,开发海外市场。奥地利已经和奥斯曼、埃及、的黎波里、突尼斯这些阿拉伯国家通商。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大,也必将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参加。

第四步,经济移民。突尼斯人口只有70万,但是此时的突尼斯大君为了对抗法国和奥斯曼的威胁,不得不保持着一支21000人的大军。

在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边境的深山老林里,居住着一些野蛮而向往自由的部落。这本来是突尼斯的天然屏障,但是法国探险家越来越多地涉足此地和当地酋长进行交易。

这一切都使埃哈迈德·贝伊,这位侯赛因王朝的第十位统治者惴惴不安,他为了西化改革已经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甚至他的亲儿子都密谋刺杀他,觉得他违背了教义。

埃哈迈德·贝伊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新军,势如破竹地为他扫平了突尼斯境内的一切反抗力量。但是就在以为高枕无忧之时,他一直视之为偶像的阿里帕夏居然失败了。

阿里的20万大军,在西方列强面前就好像风中的稻草一般无力。叙利亚战场上7万埃及大军被2000龙虾兵,打得四散奔逃,让埃哈迈德·贝伊几乎陷入了绝望。

他去过法国,见过法国庞大的人口,轰鸣的机械,巨大的建筑,以及恐怖的武器和怪兽般的战舰。

他以为自己可以将那些拒之于国门之外,但是他发现他错了,21000人的大军是那么的弱小,不堪。

正当他被恐惧所笼罩的时候,奥斯曼帝国,这个突尼斯名义上的领导者,宣布欧洲列强可以到突尼斯自由贸易。(圣彼得堡条约附带条款,突尼斯名义上是奥斯曼帝国的臣属)

欧洲列强的军舰停泊在突尼斯港,那些军舰大炮炫耀着西方的武力。法国人的行动,更是使这种不安上升到了极点。

其实这些法国探险家,并不是要侵略突尼斯,只是来探路的。由于法国在阿尔及利亚消化不良,以及一系列的外交战争失败,要在将近四十年后才开始入侵突尼斯。

当然从入侵突尼斯,到完全占领,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