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北途
王易元想起了漳明城的民众对他憎恨,他们那不仅仅是在宣泄对南寇的仇恨,更是愤怒晋国将士不战而退的行为。
王易元深知他们心中所想,但却并不认可。因为,他始终认为晋光帝的决策是无比正确的。
如果真的在南域发生大战,那不仅会带来更多的伤亡,同时还会削减晋国的实力,那无疑是给北方的游牧族带来了入侵的机会。
王易元认为许阳之所以会这样理解,是源于他阅历尚浅。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王易元向许阳讲述了古今各大经典战役。
不过十六岁的许阳被王易元精彩的讲述深深吸引,以至于他深陷其中,终日观看地图,在沙地上排列石子,并指挥村子里的同龄人进行军式游戏。
后来,大人们也参与其中。
正是在那个时候,王易元惊讶的发现,许阳竟能够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当中,准确的分析出他的性格,从而安排适合他的角色,让他沉浸其中。
“天生的领导者。”王易元兴奋地浑身颤抖。
然而,当许阳认真而严肃地对他说,南寇即将北上时,王易元并不认可他的判断。
“这不可能。”
王易元对许阳说,南寇的战略是从最基本的生活影响生活在南域的晋国人,从而使他们坚信自己所臣服的统治者是谁。
简而言之,南寇希望把南域变成自己的完全领地,而并非只是侵略统治而已。
如果想要做成这件事情,那就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说,南寇并没有时间北上。
“确实是这样。”许阳说。
王易元疑惑地看着许阳。
接着,许阳快速地对他说,他的判断同样也没有错,因为南域的居民可能已经完全臣服了南寇。
“还是那句话,”许阳说,“他们认为自己被放弃了。”
当他们的信仰崩塌,那就将会诞生比信仰更加恐怖的力量。仇恨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因为只有黑暗才无孔不入。
许阳还断定,首批北上参战的南寇将士,其中大部分的人都将是原本生活在南域的晋国人,因为南寇会照顾他们的家人,当然也有可能是威胁。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家人就在那。
他们不为晋国而战,也不是为了南寇而战,而是为了身后的家人而战。
当心中的仇恨需要毁灭晋国才能够消除;当挚爱的家人需要毁灭晋国才能够守护;当自己的生命需要毁灭晋国才能够保留。
那么,晋国就必须毁灭。
王易元被许阳的讲述震惊到无法言语,以至于长达半个月都茶饭不思,寝食难安。如果不是那位忠心耿耿的马夫始终照顾他,那他可能早就化成了枯骨。
半个月后,许阳敲开了王易元的房门,他背着行李,以学生之态向自己的先生辞行。
“你是要北上?”王易元问。
“没错,”许阳说,“至少在北方游牧族和南寇将我们夹死之前,要想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难题。”
“唉,”王易元叹气道,“你不要叫我先生了,与其说我在教你,倒不如说是在共同探讨。”
许阳摇了摇头。如果不是王易元的出现,他依旧还是那个只向往汉城的井底之蛙。
启蒙之情,不亚再塑之恩。
行完拜别之礼,许阳便在父母和众村民的不舍中远去。
王易元并未离开,首先是他年事已高,其次便是许阳的出现令他深感乏力,江湖路远,终究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当身披南寇军甲的晋国南域人将战争带到中原边境时,许阳刚刚来到中原境内。
而就在那个时候,许阳终于发现了晋光帝的深谋远虑。
披上南寇军甲的晋国南域人攻击力之强,但却始终无法突破晋光帝在中原边境的防线。只因晋光帝以帝王之名起誓,绝不会让自己国家的子民遭受南寇的压迫,让男人远离家人,所做的事情却是残忍的杀害自己的同胞。
南域人因此更加愤怒,中原人则奋力抵抗,战争的惨烈程度难以形容,每天都会有数不清的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江流。
终于,在晋光帝七年的初秋的某个深夜里,潜伏在南域的晋光帝特使经过了漫长的铺垫之后,使那些亡军家属对死去亲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南寇的仇恨,数不清的人在那个黑夜里如同潮水一样涌入了南域的大街小巷。
“我们不要战争!”
“南寇人滚出我们的家园!”
在晋国特使的暗中催动下,南域人民对南寇的反战示威,无可避免的演变成了暴力冲突。工人开始罢工,店铺纷纷关门,南寇精心布局的商贸体系在近乎在一夜之间化为了乌有。
最终,注重商贸,试想要完全统治晋国的南寇人不得不停战,并且让出了南域小部分城池。他们清晰的认知到,造成混乱的根源就是晋光帝,而病魔似乎马上就要战胜他那虚弱的身体。
四十二岁的晋光帝确实感受到自己时日不多了,他的腰背已经无法直立,佝偻的就像是八九十岁的老人。然而,当南域的特使送来停战协议时,他依旧完美的展现了自己的帝王之姿。
“转告南帝,”他说,“不要欺压我们在南域的人民,如果他不想我们收回南域之后,接着将战火覆盖到你们的领地。”
“我一定带到,”南寇人说,“但同时,请允许我想您转述我国王上对您的真诚问候。他说,祝您的身体早日康复。”
南寇的特使离开之后,晋光帝招来了十几位文官,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好官,在晋安帝时期遭受过贪官污吏的迫害,直到晋光帝登基之后,才亲自为他们平反,然后委以重任。
胡开云曾在晋安帝时期任晋国丞相一职,后被贬为庶民,现任晋国书院大院长。
上任之初,他便提出全面放开科举的请求。凡晋国人民,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参加科举考试,并建议取消单一选拔制。即,不单单局限于个人文采,同时还应该包括军政,民生、土地、文艺等等。
“总之,”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全方面培养人才,而不是单单为某方面选拔人才。”
晋光帝当即采用他的建议,并将此次秋后的科举全权交由胡开云负责,并派出自己最信任的贴身侍卫统领,协助他完成这项可改变晋国面貌的艰巨任务。
同时,除了军部,包括皇室在内的所有人员,必须削减开支,全力,无条件的支持此次科举。
“传令,”晋光帝命令道,“此次科举凡是出现徇私舞弊者,无论身份尊卑,家世何方,皆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