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丰盛典当 - 神宗显皇帝 - 多多星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神宗显皇帝 >

第七十二章丰盛典当

与何守梁不同的是,丰盛典当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客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在张杰陪同下的林一峰。

“哈哈。林兄怎么有空来我这?”丰盛典当老板贾似道问道。

“怎么丰盛典当还挑人?”

贾似道连连摆手:“林兄说笑,咱开门做生意,怎好挑人啊。不知道林老爷今天来是。”

“贾老弟,咱明人不说暗话,今个来就是张入股你丰盛典当的。唉,你先不要回绝。”林一峰马上制止贾似道。

“想必贾老弟也清楚,这布匹的买卖,都让郝家布行抢走了。咱俩的生意恐怕难以为继。

再不想点出路,恐怕就坐吃山空。

好在这些年赞了点家底,手里有点余钱。便想着干点啥好。这不那天小杰跟咱说,典当这个行业不错,咱就想了。自己干没有经验,难免咱吃亏,不如入股与人一起干,赚钱了大家分不更好,这不久想到贾老弟了。”

贾似道连连摆手:“咱说怎么不认识这位小哥呢?怎么小哥看好这个行业?”

张杰哪里明白典当的生意,入股丰盛是上面订制的计划,他只是依计而行。

现在贾似道问起来了,不说两句恐怕过不去。

张杰便点点头。

“不满林兄,咱这日子也不好过。”贾似道苦着脸说。

典当是一个古老的行业。

它萌芽于两汉,肇始于南朝,入俗于唐五代,立行于两宋,兴盛于明。

现在地主、富商、官绅乃至官府、王室都纷纷涌入典当这个行业。

为什么这么多人咱进入这个行业呢。

主要原因就是白银的使用。

因为大明规定赋税折银,劳役纳银,俸禄给银,除漕、白二粮和一部分上贡物料继续征收实物外,一切赋税“皆计亩征银”,使得农民承担的货币赋税越来越重,这就必然导致“小民称贷纳官”的现象屡屡出现。

而大明的白银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白银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无法维持市场的周转。

这一事实造成了资金贷款市场空前扩大,为民间典当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

所以大批的商业集团开始布局典当行业。为首的当属徽商,晋商。

徽商经营广泛,盐业、木材和茶叶、丝绸,在这些行业上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

对他们而言,以典当方式放债取利,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现如今,徽商资本雄厚,又普遍讲究诚信,河南的典当几乎被徽商垄断。

其实不只是河南,就是江南富庶之地,也已经被徽商垄断。

正所谓:无徽不成镇,无典不成徽。

说的就是典当行业的徽商。

所以贾似道叫苦,也是缘与此。

要说典当行业的标准不一,徽商的资本雄厚,往往利息偏低,一分二分都有。

但是对于贾似道这种本地的典当来说,没有二分,三分的利谁也不敢放贷。

这就完成了徽商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本地典当只能喝汤,甚至连喝汤都难以实现。

现如今,丰盛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成天的连个客人都没有。

困难程度比林一峰还要难。

“林兄,典当的水太深,当三思啊。”

林一峰看了咱张杰,后者重重的点点头。

“贾老弟,你莫要劝咱,既然咱说要开典当行,那就必须开,即使你不同意合股,也没有关系,咱就不信,手里拿着银子,还有不要的道理。”

贾似道听出来林一峰是铁了心了。

他心思也活络起来:“林兄,话说到这份上。咱也不能说啥。关键是林兄手里能拿出多少银子?”

“怎么?有银子是不是大有可为。”

贾似道拍了大腿:“何止大有可为。典当这个行业经久不衰,自有它的道理。这里边的利太过丰厚。咱要是有本钱,还能让那帮徽商占了市场。

倘若咱们典当的利与徽商一致,那家乡的父老能不选择咱。”

林一峰点点头:“成。贾老弟。咱多的拿不出来。一百万还是拿的出来。”

贾似道倒吸一口凉气,一百万那几乎是天文数字。

“老哥,你莫不是劫了官银。哪里来的许多钱。”

林一峰不在乎的说道:“怎么一百万不够?那让咱有些为难了。咱是在变卖些店铺,田地,还能凑点。就是需要时间。”

贾似道忙说:“老哥,用不上一百万呀。这样,从今天开始咱们丰盛就是老哥你说的算了。不一番老哥能给咱多少份额。”

林一峰假装思考片刻:“最多给你十分之一,不能再多了。”

贾似道心里乐开了花,没想到时来运转,打个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看贾似道不言语,林一峰以为他不满意,但是这都是事先定好的,于是他便吐了实情:“贾老弟,不是咱不同人情,在商言商,咱应该让老弟你说话,但是这个事,咱说的不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